人民網-廣西頻道 原創稿
曾經荒蕪的石頭山,群衆生存條件惡劣。忻城縣委宣傳部供圖
“忻城群山光秃秃,遍野石頭像白骨;遙看老鼠山上過,是公是母辨得出。”20年前,這首廣西忻城縣北更鄉農民自編自唱的山歌流傳一時,生動地描繪出當時石漠化的嚴重情況。
石漠化被稱為“地球癌症”,忻城縣地處滇桂黔石漠化片區,石漠化面積占全縣土地面積的46.4%,全縣17.37萬人居住在石漠化地區且大多數生活貧困。對于忻城縣而言,一個戰場有兩場戰役要打,一場是脫貧攻堅戰,一場是生态保護戰。
“搬”是最根本的出路
你能想象在石頭縫裡謀生計,飲水靠“望天”,接送孩子上下學要走6個小時山路的日子嗎?遂意鄉增仰村的藍美先一家四口就曾生活在這樣的山旮旯裡。九分石頭一分地,就算遇上好年景,種玉米的收成也僅僅夠糊口。要是遇上幹旱天氣,不但要勒緊褲腰帶,還要每天走2公裡山路去附近村屯挑水。
增仰村地處大石山區核心地帶,山高路遠,交通閉塞。嚴重的石漠化讓這裡成為十裡八鄉有名的“窮窩窩”。一方水土難養活一方人,“搬”就成了最根本的出路。
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嚴立政攝
2017年農曆九月初六,藍美先至今仍清晰地記得這個日子。這一天,他們一家搬出大山,住進了90平方米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住房,開啟了嶄新的生活。“一擰水龍頭就有自來水,孩子就在小區附近的小學讀書,這樣的好日子我以前想都不敢想。”藍美先感慨道。如今,藍美先在小區裡公益性崗位任職,丈夫在縣城工地做建築工,夫妻倆每個月的收入加起來有4000多元,再也不用擔心溫飽問題。
石漠化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如若不綜合治理,便會顧此失彼,難以奏效。為此,忻城縣吸取以往簡單治理的經驗教訓,巧打“封山育林與解決燒柴問題結合,退耕還林與土地整治結合,植樹造林與發展經濟林果結合,恢複生态與勞務輸出易地搬遷結合”的組合拳,推進石漠化綜合治理。以增仰村為例,94戶260人整村搬遷出來後,原住的石漠區減少人類活動,林草植被便得到了休生養息。
2014年以來,該縣發展沼氣1400座,沼氣入戶率提高到65.2%;土地整治14萬畝;發展經濟林果1500畝;勞務輸出1.3萬人,易地搬遷群衆5019戶19945人;封山育林2.5萬畝,人工造林4.1萬畝。
打造秃山造林新模式
石漠化的根本問題是生态問題,人工造林和恢複森林植被是治理的主要措施。然而,由于氣候和地質的影響,加上常年陡坡開荒、鏟草積肥,造林和恢複植被的難度增大,尋找到宜生樹草十分關鍵。
林業站技術員查看樹木長勢情況。忻城縣委宣傳部供圖
任豆樹扮綠石頭山。忻城縣委宣傳部供圖
經過科學勘測,忻城縣在遵循因地制宜原則的基礎上,引導群衆選擇“任豆 竹子”“任豆 金銀花”“任豆 桑樹”“任豆純林”“金銀花純林”等多種石山造林模式。任豆樹是廣西的鄉土樹種,也是石山樹種。“隻要石頭旮沓裡有一抓土,它就可以長成大樹。”村民們形象地說。任豆樹市價每立方米高達1500元,與玉米相比,經濟優勢明顯。思練鎮廠上村利用1600萬元國家退耕還林項目資金,種下萬餘畝任豆樹,人均種樹3.5畝,再加上342畝果樹,九成的光頭山長出“綠色秀發”。
金銀花成為忻城縣脫貧緻富的“産業之花”。忻城縣委宣傳部供圖
眼下,正值金銀花盛放時節,茂密的金銀花爬滿了石山溝壑,當地農民忙着采收、晾曬或烘幹、銷售。滿山飄香的金銀花正快速改變着大石山區的模樣。在北更鄉内仁村仲團屯,11戶村民共栽種了200多畝金銀花,每年光春花收入就有10萬餘元。
2019年,忻城金銀花脫水加工廠獲批成為國家級忻城金銀花農業标準化示範區,使該縣生鮮金銀花價格提升,當地農民增收2000多萬元,種植金銀花成為貧困戶脫貧緻富的重要途徑之一。
截至2019年底,忻城縣森林覆蓋率達58.97%,比2000年的25.8%增長了33.17個百分點。
推進能源和種養革命
伐薪燒碳是破壞生态環境的嚴重行為。實踐證明,“養殖—沼氣—種植”三位一體的生态農業模式是挽救生态、遏制石漠化的好辦法。
為此,忻城縣以養殖為龍頭,以沼氣為紐帶,以種植為重點,發動千家萬戶農民大力發展養豬、養雞、養牛,大規模擴種甘蔗、金銀花、桑樹。
目前,忻城縣沼氣池總量達41478萬座,惠及28萬農戶。沼氣池使用後,全縣每年可節省木材11萬噸,相當于保護2900公頃的森林免遭砍伐,有效地保護了森林資源。在忻城縣絕大部分山區,上山砍柴割草作燃料已變成老人給兒孫輩“講古”的艱辛往昔。
“南方牛都”項目已初具規模。嚴立政攝
兩個月前,忻城縣啟動“南方牛都”項目建設。項目基地建成後,将實現年出欄30000頭育肥牛,帶動忻城縣10000戶群衆養殖母牛,戶均年新增收益1.5萬元,全産業鍊實現提供1800個就業崗位。思練鎮練江村村民羅漢維已經嘗到了甜頭,他家距離基地僅5分鐘的路程,在基地幫忙管理牛場每個月有近3000元的收入。“下一步我還打算擴種牧草,現在有公司進行保價回收,我可以放心地幹。”羅漢維說。
忻城縣大力推廣桑樹種植,提高土地抗旱能力。忻城縣委宣傳部供圖
如今的忻城,有效遏制了石漠化發展,初步形成“山上竹木花,山下蔗桑糧,家中豬牛羊,沼氣水櫃進農家”的特色農業生态經濟發展模式,群衆幸福指數節節攀升。(朱曉玲、藍豔青)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