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老管 朗讀:梁雅
包楞調曲譜
小時候一直想當然的認為隻有少數民族或者生活在山區的人們才會唱民歌,類似于廣西的劉三姐、陝西的信天遊、内蒙古的牧歌等,他們或載歌載舞,或高亢嘹亮,體現了明顯的民族或地域特征。而生活在魯西南大平原地區的我們不會唱民歌,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沒有什麼特長”。
大概是在上小學的時候,也就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家裡生活條件有所改善,在賣了棉花之後,父親從城裡買回了一台收音機,說是“台”,是因為那個收音機比較大,木頭盒子形狀,不像現在的收音機那麼小巧,甚至手機都具有收音機的功能。
一“台”收音機
這台收音機伴随我度過了快樂的少年時光。每天放學後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打開收音機,通過電波收聽來自天南海北的信息,了解外面的世界。特别是劉蘭芳、袁闊成等老藝術家演播的評書《楊家将》《嶽飛傳》《三國演義》《隋唐演義》《水浒傳》等引人入勝,每天都會早早的在收音機前等待收聽,聽到“且聽下回分解”的時候總會意猶未盡,盼望着第二天的同一時刻趕快到來。那時候的生活既簡單又快樂。
小時候魯西南農村的房子
那時候收音機能收聽到的電台還比較少,地市一級大都還沒有無線廣播,更别提縣一級了,最多的就是收聽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和山東人民廣播電台,還有鄰省河南人民廣播電台的節目。
一天下午放學後,父母下地幹活還沒有回來,《楊家将》還沒到開播時間,我便打開收音機随便聽聽,突然收音機傳來了播音員的聲音:下面請欣賞成武民歌《包楞調》。當時心裡猛一驚訝:成武還有民歌?從小長到大,沒有聽說過我們成武縣還有民歌,更沒有聽誰唱過民歌!祖輩生活在魯西南農村,周邊十裡八鄉連個音樂老師都極少,哪會有什麼民歌?很懷疑是不是自己聽錯了。當時也不能回放,無法再重聽一遍,雖然歌曲旋律歡快動聽,但心裡一直持懷疑的态度——這到底是不是成武民歌?
魯西南的農村
那時候年齡小,沒有網絡,也查不到資料,沒有太刻意的去研究這首民歌的真實性,但在心裡卻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期待以後能有機會再重新聽到一次。
後來,又是一次偶然的機會,終于在報紙上看到了有關《包楞調》的介紹,還真是一首成武民歌,是成武縣文化館幹部魏傳經在1962年挖掘整理出來的,況且采集地點就是在我們大田集鎮的小程樓村,距離我們村子秦灘集也就幾公裡路程。我們周邊的小夥伴從小連《小燕子 穿花衣》都不會唱,會出産如此優美動聽的民歌,還真是颠覆了我的認知
魯西南農村
1962年,成武縣文化館對全縣民歌進行搜集整理,魏傳經帶着收集民歌的任務幾乎跑遍了全縣的角角落落,竟然一無所獲。但魏傳經并沒有氣餒,在後來的走訪中聽說大田集鎮小程樓村65歲的周金英大娘會唱民間小曲(群衆把民歌稱為小曲),就馬上興緻勃勃地趕到她家,周金英熱情地接待了他,卻稱自己不會唱。當時,在魯西南地區文化生活很匮乏,人們生活的也都很拘謹,不像陝北人豪放,會唱小曲應該算是不務正業、不太光彩的事情,所以周金英才不肯唱。
但魏傳經并沒有放棄,他調整了思路,再次登門拜訪周金英。這次他到了周金英的家,開頭沒有談民歌的事,隻說因為工作路過這裡,順便來看望一下老大娘。閑談中,他有目的的介紹了文化館的工作,說文化幹部會唱歌、會唱戲、唱小曲。在魏傳經接連哼唱了山東民歌《四盼》、《對花》、《大實話》等幾首歌曲後,老大娘樂得合不攏嘴,還不由自主的用手指打着節拍。經過魏傳經的感染和再三請求,周大娘便欣然答應為他唱起了小曲,就是後來的《包楞調》。
魏傳經老人
後來,魏傳經和成武一中音樂教師孫嘯天對曲譜進行了認真地整理,使感情流程的靜動緩急變得深戊起伏,濃郁的鄉土味和民間花腔特色表現得層次分明,細緻入微,讓人耳目一新,達到曲盡其美的意境。
1963年2月,《包楞調》由成武一中學生宋慧芳學唱,參加了縣文藝彙演,受到了群衆的熱烈歡迎。3月,山東省民歌彙演,菏澤地區民歌手姚月蘭演唱了這首歌,受到了中央及省音樂界人士的贊賞和關注。會後,上海唱片廠把姚月蘭演唱的《包楞調》灌制成了唱片。1964年5月,山東省歌舞團著名演員張瑛在《上海之春》音樂會上演唱《包楞調》效果極佳,被學術界譽為“中國民間的花腔女高音獨唱曲”。
民間廟會——擔經
成武民歌包楞調的問世,填補了中國聲樂史上民間花腔的空白,打破了國外音樂界認為隻有歐美才有民間花腔的論斷。1980年,山東藝術學院王音璇教授帶彭麗媛進京參加全國民間唱法彙演,彭麗媛演唱的《包楞調》博得了廣大聽衆和音樂專家的一緻贊揚,并在1982年春節文藝晚會上演唱了《包楞調》,之後多次在重要比賽和活動中演唱《包楞調》,使《包楞調》走出山東、走出中國、走向世界,家喻戶曉。
小時候的窗戶
《包楞調》又名《太陽出來一點紅》,是我知道的唯一一首成武民歌,也是山東最出名的一首民歌,曆史悠久,朗朗上口。但是沒點音樂細胞的人還真唱不上來,更别說生活在魯西南的農民了。但無論如何,《包楞調》肯定是成武縣和魏傳經老人為傳承中國文化做出的突出貢獻。
成武曆史悠久,秦時置縣,為千年古縣。有文亭山、大台、晏堌堆、郜鼎堌堆等先民遺迹和三冉(孔子弟子冉耕、冉雍、冉求)和曾參會文亭、齊桓公鬥雞台、唐代田塔等曆史遺迹,有識馬辨才的伯樂孫陽、衛國名将苟變、宋代宰相龐籍等曆史名人。
回憶過去,珍惜當下;愛我家鄉,責無旁貸。
美不勝收 文亭湖
以下幾幅是魯西南農村的老照片
感謝菏澤廣播電視台主持人 梁雅 友情朗讀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