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認識中國畫以形寫神的造型特點?“形”指外在的形象,“神”是内在的精神中國畫不滿足于“形似”,而要求“神似”早在大約一千多年前,東晉畫家顧恺之就提出了“以形寫神”的原則相傳他畫人物,數年不點睛,人問其故,答雲:“四體妍媸,本無關于妙處;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阿堵”是六朝和唐代的常用語,相當于現代漢語的“這個”,在這裡指“眼睛”這句話指出,繪畫的關鍵不在于對象的美與醜,而是重在“畫龍點睛”,表達出人物的内心世界或精神意境,使其“含情而能達,會景而生心,體物而得神”顧恺之的“傳神論”奠定了中國畫以形寫神、重在傳神的基礎框架,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如何認識中國畫以形寫神的造型特點?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形”指外在的形象,“神”是内在的精神。中國畫不滿足于“形似”,而要求“神似”。早在大約一千多年前,東晉畫家顧恺之就提出了“以形寫神”的原則。相傳他畫人物,數年不點睛,人問其故,答雲:“四體妍媸,本無關于妙處;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阿堵”是六朝和唐代的常用語,相當于現代漢語的“這個”,在這裡指“眼睛”。這句話指出,繪畫的關鍵不在于對象的美與醜,而是重在“畫龍點睛”,表達出人物的内心世界或精神意境,使其“含情而能達,會景而生心,體物而得神”。顧恺之的“傳神論”奠定了中國畫以形寫神、重在傳神的基礎框架。
中國畫壇先輩雖然很早就提出了“以形寫神,形神兼備”的原則,但他們也很早就看到了“形似”并不一定“神似”,為了更好地傳神,形的表現可以很靈活,可以誇張變形,甚至不求“形似”。例如宋代蘇轼曾說“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元代倪瓒曾說“仆之所謂畫者,不過逸筆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娛耳”,現代國畫大師齊白石的名言“作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太似為媚俗,不似為欺世”也常被諸多畫家奉為圭臬。畫家們講究“物外求似”、“意在筆先”、“緣物寄情”、“物我交融”,他們超越了對具體物象的描摹、再現,強調對事物“精神性”的把握和作者主觀情懷的流露,總之一句話,中國畫強調“寫意”。
何謂寫意?“意”,指意志、意識、情意、意趣、意境等,即畫家的思想感情。“寫”,就是表達和抒發。“寫意”就是畫家“寓情于景”,“緣物寄情”,“托物言志”,通過繪畫來表達抒發自己的思想感情。作畫是為了“寫意”、“寫性”、“寫心”,狀物乃是為了“寄情”。例如元代畫家倪瓒的《六君子圖》。它表現的是江南秋色,近景坡陀上有六棵樹,疏密掩映,直立挺拔,畫的上部隻有淡淡遠山一抹。這六棵樹分别是松、柏、樟、楠、槐、榆,都有其象征意義。黃公望題詩中指出:“居然相對六君子,正直特立無偏頗。”這也是此畫叫做《六君子圖》的原因。畫家以枯而見潤的筆墨,營造了湖光山色,荒寒空寂的意境,清淡的畫面,既反映了畫家看破滄桑、超然物外的思想情緒,又體現了他崇尚平淡天真的審美理想。寫意既是中國畫的一種表現風格,又是中國畫總的藝術觀念,它體現了中國畫家的特殊審美取向。所以它也是中國畫區别于其他外來畫種的最基本特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