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日出很美但偏愛夕陽

日出很美但偏愛夕陽

教育 更新时间:2024-12-15 18:07:21

2021年12月24日,農曆十一月二十一日。

甘肅省紅十字會遺體器官捐獻者紀念園,侯慧民撫摸着兒子牛玮棟的骨灰盒,輕聲啜泣:“兒子,我為你驕傲,來世我們還要做母子。”

寒冬的園區内一片肅靜,安葬儀式簡單而莊重。

牛玮棟将和所有遺體捐獻者一樣,長眠于此。他們的名字,镌刻在紀念碑上,永遠被緬懷紀念。

他們是平凡的人,在平凡的生命結束後,卻留下了無盡的愛,無言地向後人诠釋着生命的意義與愛的延續。

他們共同擁有一個特殊的名字:大體老師。

日出很美但偏愛夕陽(奔流人間)1

牛玮棟生前和母親侯慧民在一起

年輕小夥成為遺體器官捐獻志願者

2018年11月24日18點09分,蘭州青年牛玮棟年輕的生命永遠定格在了28歲,這個與病魔抗争了數十年的小夥子,最終還是離開了深愛他的母親。

從14歲被确診為神經性纖維瘤、神經性纖維毛不動症、腦積水等嚴重疾病後,牛玮棟便開始了漫長了的求醫之路,并以頑強的毅力與病魔進行鬥争。

“孩子生病時太可憐了,多疼都忍着不吭聲,總說不能讓我太擔心。”牛玮棟的母親侯慧民不願回憶兒子經受的各類疼痛,總愛想起兒子堅強、陽光、樂觀的一面。“病痛的折磨太殘酷了,每每想起,心如刀絞。還不如想想他生前說的話,做的決定,心裡會好受一些。”

牛玮棟從小就知道自己的身體狀況,想在自己生命走到盡頭的那一天,把能用的器官捐獻給有需要的人,捐獻遺體用于醫學研究,不要讓其他的人再像他那樣痛苦。“我已經受了這個病折磨的罪,希望以後患有類似疾病的人能少受罪。”

2018年5月12日,牛玮棟在遺體器官捐獻申請登記表上簽字,成為一名遺體器官捐獻志願者。

當年11月24日晚,牛玮棟的病情突然惡化,雖然緊急送醫搶救,但最終因病情嚴重未能挽回生命,侯慧民強忍悲痛,幫助兒子實現生前的捐獻遺體和器官的願望。當晚,在甘肅省紅十字會工作人員的全程見證下,他的遺體捐獻給了蘭州大學醫學院用于醫學研究,他的眼角膜将為眼疾患者送去光明。

“孩子的生命雖短暫,但很有愛。”失去兒子的悲痛讓侯慧民幾年來身心俱疲,每每想起兒子生命最後時刻的決定,又頗感欣慰和驕傲,“後來醫生說兒子的眼角膜挽救了兩位失明者,我總想,兒子依然用另一種方式在看世間的一切美好。而他的遺體,為醫學研究做了貢獻,這一生,也是值得的。“

從生到死,再由死到生,生命能夠以某種方式,凝成永恒,這是大愛。

87名遺體捐獻者 留下大愛和大義

日出很美但偏愛夕陽(奔流人間)2

紀念碑上镌刻着87名遺體捐獻者的名字

志願成為遺體捐獻者後,牛玮棟又擁有了一個新的身份:大體老師。

在醫學生的眼中,“大體老師”就是一位散發着福爾馬林味道的“無言良師”,是學生們在解剖課上學習人體結構、了解病症最重要也是最特殊的“教具”。

奔流新聞記者了解到,遺體捐贈者将遺體捐獻給醫學院後,醫學院在捐贈者過世8小時内,将遺體急速冷凍到零下30℃保存。當需要教學使用時,再複溫到4℃,讓學生能在最接近真實的人體上進行模拟手術訓練。

一般是3年左右,當超過使用臨界點時,會将“大體老師”送去殡儀館焚化,然後将骨灰安葬。也有一些“大體老師”的某些身體組織存在科教意義,會被分割留下來繼續研究,或者被制作成标本。

生命雖已經結束,但留下無盡的愛。 2018年11月到2021年12月,三年時間,牛玮棟的遺體完成了教學和科研的使命,将被火化後入土為安。

侯慧民特意挑選了一個吉利的日子:2021年12月24日,農曆十一月二十一日。

“孩子生前喜歡清靜,簡單送别就好。”除了母親,沒有其他親人到場。侯慧民捧着兒子的骨灰盒,作了最後的告别。

日出很美但偏愛夕陽(奔流人間)3

緬懷“大體老師”

2021年,除牛玮棟外,還有李文勝、崔志英、窦春庭、張頌太四位“大體老師”的骨灰在甘肅省紅十字會遺體器官捐獻者紀念園(甘肅福壽園園内)安葬。

“最初的誕生和最後的死亡一樣,都是人生的必然;最初的晨曦和最後的晚霞一樣,都會光照人間。”在甘肅省遺體器官捐獻者紀念碑上,镌刻着87名遺體捐獻者的名字,60位器官捐獻者的名字,一個個金色名字的背後,是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故事,他們每個人,留下的是大愛與大義。

甘肅遺體器官登記總人數7.6萬人以上

日出很美但偏愛夕陽(奔流人間)4

紀念碑

50歲的金濤一直以父親為“榜樣的力量”。

“在工作單位,說起父親金天佑的名字幾乎無人不知,因為他熱心,愛鑽研,還有一些小發明;在生活的小區周圍,提及父親的名字,也是人人誇贊,不僅是熱心助人,父親志願成為遺體捐獻者,更是讓周圍的人刮目相看。”在金濤的叙述中,父親的形象一直是高大的。

金濤記得,2015年的一天,父親突然告訴家人,自己有捐獻遺體器官的心願。

“這在當時人們的觀念中,還一時無法接受。但父親說,人都是要走的。遺體捐獻可以讓有需要的人延續生命,還可以讓醫學工作者進行人體解剖研究,是一件好事情。”到甘肅省紅十字會詳細了解捐獻流程後,母親也開始積極支持父親,“到後來,我和妻子也覺得捐獻遺體器官是死後為社會做了一件有意義的事,全家人都做了人體器官志願捐獻登記。”

2020年8月17日,金天佑老人因癌症去世。當天,他的遺體捐給了蘭州大學醫學院用于醫學研究,身份轉換成一位“大體老師”,實現了他生前所秉承的“人道·博愛·奉獻”精神。

在父親去世一周年之際,金濤組織親戚朋友到甘肅省紅十字會遺體器官捐獻者紀念園祭奠,金天佑的名字刻在紀念碑上,被世人緬懷銘記。

“那一刻,還是很自豪。我的父親是平凡的又如此不平凡,他的生命已經結束,卻做了一件對社會有意義的事情,大家都會記住他的名字。”受此觸動,當天有幾位親朋也進行了人體器官志願捐獻登記。

“生命如此脆弱又這麼寶貴,我們應該做點事為患者争取生的希望。”這是每位捐獻者的心願。

“大愛義舉,讓愛延續,遺體器官捐獻道路是一條讓愛永恒的偉大之路。”甘肅省紅十字會健康辦侯純蕊處長說,每一位平凡而高尚的遺體器官捐獻者用自己的最後一絲力量點亮了他人的生命,溫潤着美好的世界,他們是紅十字精神的诠釋者、倡導者和踐行者。

侯純蕊介紹,随着人們觀念和意識的轉變,甘肅遺體器官捐獻報名登記人數逐年增長,登記年齡以70後為主體,地域分布則以蘭州為主,2015年登記人數僅有81人,2016年149人,2019年登記人數增至19247人,2020年23138人,到2021年已增加至25023人,登記總人數達76805人。

奔流新聞記者了解到,中國器官捐獻短缺狀況十分嚴重,很多器官衰竭患者在等待移植的過程中無奈地逝去了。據統計,每年約有30萬患者需要器官移植,而供需比例非常低。選擇器官捐獻,其實就是選擇了換種方式“活”着。

愛留人間,生命永續。看起來是生命的終結,卻孕育着新生命的開始。

文丨奔流新聞記者 歐陽海傑

圖丨甘肅省紅十字會和受訪者提供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