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公轉
【知識梳理】
知識點1:地球公轉概況
1.方向:地球圍繞太陽自西向東公轉。
2.軌道:近似正圓的橢圓,太陽位于其中的一個焦點上。
3.速度:()()遠日點附近7月初,較慢。(近日點附近1月初,較快。)
4.周期:1恒星年=365日6時9分10秒。
拓展:
1.在公轉軌道圖上判斷二分二至日的方法
高中階段的公轉軌道圖,基本上左右兩個固定為夏至和冬至日;上下兩個固定為春分和秋分。因此可根據此特點判讀。
第一步:先确定出地球公轉方向,如圖1。(可根據地球自轉、南北極指向等來确定地球公轉方向。)
第二步:在圖中過球心作地軸的垂線,即赤道,如圖2。
第三步:作條直線連接左右兩個球心,如圖3。
第四步:如果直線指向北半球(北回歸線),為北半球夏至日,即圖3中的A;如果直線指向南半球(南回歸線),為北半球冬至日,即圖3中的C。
第五步:再根據二至日的位置和公轉方向,确定D為春分日,B為秋分日。
2.在太陽直射點回歸運動圖上判斷二分日的方法
太陽直射點在赤道上,若由南半球進入北半球,此時為春分日;若由北半球進入南半球,此時為秋分日。
知識點2:黃赤交角及其影響
1.概念
(1)赤道平面:過地心并與地軸垂直的平面。
(2)黃道平面:地球公轉軌道平面。
(3)黃赤交角:赤道平面與黃道平面之間存在一個交角,叫黃赤交角,目前是23°26′。
(4)特點: 概括為“一軸兩面三角度”和“三個基本不變兩個變”。
含義 | ||
一軸 兩面 三角度 |
一軸 |
地軸(自轉軸,與赤道面垂直) |
黃道平面 |
地球公轉的軌道平面 | |
赤道平面 |
地球自轉的平面,與地軸垂直 | |
黃赤交角 |
黃道平面與赤道平面的夾角,為23°26′ | |
地軸與黃道 平面夾角 |
與黃赤交角互餘,為66°34′ | |
地軸與赤道 平面夾角 |
90° | |
三個基 本不變 兩個變 |
三個基 本不變 |
地球在公轉過程中,地軸的空間指向基本不變,北極始終指向北極星附近 |
黃赤交角的大小基本不變,目前為23°26′ | ||
地球運動的方向不變,總是自西向東 | ||
兩個變 |
地球在公轉軌道的不同位置,黃道平面與赤道平面的交線、地軸與太陽光線的相對位置是變化的 |
2.影響: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的周期性往返運動。
(1)移動規律(北半球)
日期 |
太陽直射點位置及移動方向 | |
春分日 |
3月21日前後 |
直射赤道,開始向北移動 |
夏至日 |
6月22日前後 |
直射北回歸線,開始向南移動 |
秋分日 |
9月23日前後 |
直射赤道,開始向南移動 |
冬至日 |
12月22日前後 |
直射南回歸線,開始向北移動 |
(2)周期:1回歸年,即365日5時48分46秒。
3、黃赤交角變化帶來的影響
影響的方面 |
黃赤交角變大(小) |
太陽直射範圍 |
擴大(縮小) |
極晝和極夜現象範圍 |
擴大(縮小) |
五帶的範圍 |
熱帶和寒帶的範圍擴大(縮小),溫帶的範圍縮小(擴大) |
知識點3:正午太陽高度角的變化
1.含義:正午12時的太陽高度。一天中太陽高度最大值出現在正午。
2.變化原因:黃赤交角的存在、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
3.變化規律:
(1)緯度變化規律
從太陽直射點所在緯線分别向南北兩側遞減。
①夏至日:正午太陽高度由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
②冬至日:正午太陽高度由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
③春(秋)分日:正午太陽高度由赤道向南北兩側遞減。
(2)季節變化規律
北回歸線及其以北緯度帶 |
夏至日達最大值 |
冬至日達最小值 | |
南回歸線及其以南緯度帶 |
夏至日達最小值 |
冬至日達最大值 | |
南北回歸線之間各地 |
每年太陽直射兩次 |
4.計算
計算公式:H=90°-兩點緯度差
特别說明:①H:觀測點的正午太陽高度。
②兩點:太陽直射點、觀測點。
③緯度差“同減異加”:若兩點在同一半球,用高緯度減去低緯度;若兩點分屬于南、北半球,用兩點的緯度求和。
如下圖所示:
當太陽直射B點(10°N)時,A點(30°N)正午太陽高度是HA=90°-(30°-10°)=70°。
當太陽直射B點(10°N)時,C點(23°26′S)正午太陽高度是HC=90°-(10°+23°26′)=56°34′。
思考:“太陽高度”“正午太陽高度”“太陽直射”有何區别?
提示:太陽高度指入射光線與觀測者所在地平面的夾角。一日内最大的太陽高度才稱為正午太陽高度。太陽光線與地平面夾角為90°時,稱為太陽直射。
拓展:巧用對稱特點确定正午太陽高度
(1)緯度對稱性:與直射點所在緯度相差相同緯度的地點,正午太陽高度相同。
(2)季節對稱性:在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過程中,兩次經過同一緯度時的兩天,正午太陽高度相同。
5、應用
(1)确定地方時
當某地太陽高度達一天中的最大值時,此時日影最短,當地的地方時是12時。
(2)确定房屋的朝向
在北回歸線以北地區,正午太陽位于南方,房屋朝南;在南回歸線以南地區,正午太陽位于北方,房屋朝北。
(3)判斷日影長短及方向
太陽高度越大,影子越短,太陽高度越小,影子越長。一天中日影的變化規律:日出最長逐漸變短(―――→)正午最短逐漸變長(―――→)日落最長,且日影方向與太陽方位相反。
(4)計算樓間距
一般來說,緯度較低的地區,樓間距較近;緯度較高的地區,樓間距較遠。解題關鍵是計算當地冬至日的正午太陽高度,并計算影長。以我國為例,南樓高度為h,該地冬至日正午太陽高度為H,則最小樓間距L=h·cotH。
(5)計算熱水器安裝角度:應使太陽能熱水器集熱面與太陽光線垂直,其傾角和正午太陽高度的關系為α+h=90°。
知識點4:晝夜長短的變化
1.晝夜長短的劃分
(1)晝弧、夜弧:晨昏線(圈)将緯線圈分成兩段,位于晝半球的部分叫晝弧,位于夜半球的部分叫夜弧。
(2)晝夜長短判斷晝弧等于夜弧:晝夜等長(晝弧短于夜弧:晝短夜長)
(3)晝夜長短反映日照時間的長短。
2.晝夜長短的變化
(1)赤道上:終年晝夜等長。
(2)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晝夜等長。
(3)北半球情況:(南半球相反。)
時間 |
晝夜長短 |
分布規律 |
特殊節氣 |
夏半年(春分日至秋分日) |
晝長夜短 |
緯度越高,晝越長,北極附近出現極晝現象 |
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晝最長,夜最短,北極圈及其以北地區皆為極晝 |
冬半年(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 |
晝短夜長 |
緯度越高,晝越短,北極附近出現極夜現象 |
冬至日,北半球各地晝最短,夜最長,北極圈及其以北地區皆為極夜 |
3.晝夜長短分布判讀技巧——抓“直射點位置”
太陽直射點在哪個半球,哪個半球就晝長夜短,且越向該半球的高緯度地區白晝時間越長。太陽直射點所在半球的極點周圍出現極晝現象。如下圖所示:
4.晝夜長短變化判讀技巧——抓“移動方向”
太陽直射點向哪個半球移動,哪個半球就晝變長夜變短;且緯度越高,晝夜長短變化幅度越大。如下圖所示:
5.晝夜長短的計算方法
(1)根據晝弧、夜弧求晝長、夜長(晝弧、夜弧的長短反映晝夜長短):
晝長時數=15°(晝弧度數) ; 夜長時數=15°(夜弧度數)
(2)根據日出日落時間求晝長、夜長:
晝長=日落時間-日出時間
=(正午12時-日出時間)×2
=(日落時間-正午12時)×2
夜長=24時-晝長
(3)根據分布特點的相關性計算:
①相同緯度地區晝長相等、夜長相等。
②南北半球緯度數相同的地區晝夜長短對稱分布,即同一日期,北半球各地的晝長(夜長)與南半球同緯度數的夜長(晝長)相等。例如:同一日期50°N的晝長等于50°S的夜長。
6.晝夜長短變化的規律
(1)對稱規律:同一緯線上各地晝夜長短相同(同線等長);南北半球同緯度晝夜長短相反。二分日前後間隔時間相同的兩日期,晝夜長短相反。二至日前後間隔時間相同的兩日期,晝夜長短相同。
(2)遞增規律:太陽直射點所在半球晝長夜短,且緯度越高,晝越長。另一半球相反。
(3)變幅規律:赤道處全年晝夜平分;緯度越高晝夜長短的變化幅度越大。
(4)極晝、極夜規律:極晝(極夜)的起始緯度=90°-太陽直射點的緯度。緯度越高,極晝(極夜)出現的天數越多。
7.全球日出、日落方位
太陽直射點位置 |
非極晝、極夜地區 |
極晝地區(極點除外) |
北半球 |
東北日出、西北日落 |
正北日出、正北日落 |
赤道 |
正東日出、正西日落 | |
南半球 |
東南日出、西南日落 |
正南日出、正南日落 |
知識點5:五帶與四季的形成
1.五帶的形成
(1)成因或劃分依據:太陽輻射從低緯度向高緯度呈有規律遞減。
(2)五帶的劃分
2.四季的形成
(1)劃分(以北半球為例)
類型 |
範圍 | |||
春季 |
夏季 |
秋季 |
冬季 | |
天文四季 |
過渡季節 |
一年内白晝最長、正午太陽高度最高的季節 |
過渡季節 |
一年内白晝最短、正午太陽高度最低的季節 |
氣候四季 |
3、4、5月 |
6、7、8月 |
9、10、11月 |
12、1、2月 |
(2)四季變化的緯度差異
①溫帶地區:四季更替明顯。
②熱帶地區:全年氣溫較高,四季更替不明顯。
③寒帶地區:全年氣溫較低,四季更替也不明顯。
3.四季更替和五帶的成因
高考地理——地球自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