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蒙古人遊牧的特點

蒙古人遊牧的特點

民俗 更新时间:2024-06-28 17:34:27
鮮卑族|| 繼匈奴之後在蒙古高原崛起的古代遊牧民族,為魏晉南北朝時期對中國影響最大的遊牧民族,起源于東胡族原創:達觀天下

蒙古人遊牧的特點(鮮卑族在蒙古高原崛起的遊牧民族)1

鮮卑族|| 繼匈奴之後在蒙古高原崛起的古代遊牧民族,為魏晉南北朝時期對中國影響最大的遊牧民族,起源于東胡族

文/達觀天下 圖/來源于網絡

注:部分資料參考來源于網絡

蒙古人遊牧的特點(鮮卑族在蒙古高原崛起的遊牧民族)2

影響中華文明千年之久的古老民族

鮮卑族是繼匈奴之後在蒙古高原崛起的古代遊牧民族,起源于東胡族,《後漢書》、《三國志》、《晉書》和《十六國春秋》均說鮮卑就是東胡的餘部 。其興起于大興安嶺,為魏晉南北朝時期對中國影響最大的遊牧民族。《三國志》《後漢書》《晉書》和《十六國春秋》都記載“鮮卑”族名是“依鮮卑山,以山為号”,《魏書》記載為“大鮮卑山”。據考證,鮮卑山即為内蒙古自治區興安盟科右中旗的蒙格罕山;而大鮮卑山則位于發現有嘎仙洞的内蒙古自治區鄂倫春自治旗境内的大興安嶺北段。

秦漢以來,鮮卑民族是影響中華文明進程最為持久的北方遊牧民族。十六國時期,鮮卑各部族政權為數最多,持續最久。分别為慕容氏的前燕、後燕、西燕和南燕,乞伏氏的西秦,秃發氏的南涼,吐谷渾氏的吐谷渾國,拓跋氏的代國、北魏、東魏和西魏,宇文氏北周以及鮮卑化的高氏北齊,先後持續近三個世紀。宇文鮮卑“别種”契丹族遼國持續近二個世紀,亡于女真族金國後進而西遷建立西遼國,直至被蒙古汗國所滅,又持續近一個世紀。北宋至清,有拓跋鮮卑支裔黨項羌拓跋部的西夏國,持續近二個世紀。自十六國以來影響中華文明進程約千年之久。

蒙古人遊牧的特點(鮮卑族在蒙古高原崛起的遊牧民族)3

中華文明大轉型與鮮卑民族崛起

鮮卑民族主要活躍于十六國和北朝時期的政治舞台。而這一時期,是中華文明大轉型時期,是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基本定格成型的曆史。民族大遷徙、大融合和社會大轉軌是魏晉南北朝曆史的主旋律。

蒙古人遊牧的特點(鮮卑族在蒙古高原崛起的遊牧民族)4

胡漢民族的共同性日漸增多,差别性日漸減少,一步步水乳交融般地融為一體了。在這方面,鮮卑民族最具典型意義,尤其是鮮卑拓跋氏。特别是北魏太和年間馮太後和孝文帝的“漢化改制”,其不朽功業在于把胡人的“漢化”進程納入國家政治體制,使之法制化、定型化、常規化和普及化,從而把胡漢民族的大融合推向了全新的曆史階段,已經為隋唐王朝的崛起和中華大一統的重建直接鋪墊了基石。

蒙古人遊牧的特點(鮮卑族在蒙古高原崛起的遊牧民族)5

中華民族共同體譜寫新篇章

隋唐時期的漢民族便是在胡漢民族大融合的基礎上,尤其是胡漢通婚造成民族血統混合的基礎上經過重構而變更面貌的新漢族。隋唐時期的漢民族主要是以漢族為父系,鮮卑為母系的新漢族,如隋炀帝楊廣和唐高祖李淵的母親都出自拓跋鮮卑的獨孤氏(唐太宗的母親是漢族) 唐太宗長孫皇後是胡漢混血,有一半漢族血統和一半鮮卑血統,唐高宗李治身上擁有四分之一的鮮卑血統,四分之三是漢族血統,唐高宗身上流的大部分都是漢族血脈。

蒙古人遊牧的特點(鮮卑族在蒙古高原崛起的遊牧民族)6

隋唐皇室便是以胡漢混雜的血統而統一中華的,并且胡漢血統混合更大量地在于下層民衆。所以,隋唐時期的漢人或号為“唐人”的漢人,已不是魏晉以前漢人血統的簡單延續,而是胡漢血統混合的民族共同體。這個民族共同體構成的隋唐社會,沖破了僵硬的一元化格局,呈現出生動的多元化局面。隋唐王朝朝氣蓬勃、活力迸發的磅礴氣度,隋唐文化海納百川、兼容并包的開放态勢,在中華文明史上譜寫光彩奪目的篇章。

蒙古人遊牧的特點(鮮卑族在蒙古高原崛起的遊牧民族)7

鮮卑崛起演變曆程

秦漢之際,東胡被匈奴冒頓單于打敗,分為兩部。分别退保烏桓山和鮮卑山,均以山名作為族名,形成烏桓族和鮮卑族。公元45年鮮卑跟随匈奴侵擾邊境,鮮卑才作為民族實體被中原王朝所知。49年,鮮卑首領偏何歸附東漢。54年,鮮卑首領滿頭、於仇贲率部到洛陽朝賀,被東漢封為王侯,管轄鮮卑、烏桓各部 。85年,鮮卑聯合烏桓、丁零、南匈奴和西域各國大敗北匈奴。87年,鮮卑再次攻打匈奴。91年,受到東漢和南匈奴打擊的北匈奴被迫遷往中亞,鮮卑族趁機占據蒙古草原。吞并匈奴餘種十餘萬落,開始強盛 。東漢桓帝時,檀石槐率部統一鮮卑各部。177年,東漢靈帝命夏育、田晏、臧旻各率騎兵萬餘人,分三路進攻鮮卑,被鮮卑打敗。檀石槐死後,鮮卑分裂為三個集團:步度根集團、轲比能集團及原來聯盟“東部大人”所領屬的若幹小集團。三世紀前葉,勢力最強的轲比能重新統一東部和中部鮮卑。轲比能同曹魏保持良好關系後,轲比能開始兼并其他部落。233年,轲比能吞并步度根部,統一漠南,對曹魏邊境形成威脅。

蒙古人遊牧的特點(鮮卑族在蒙古高原崛起的遊牧民族)8

235年,曹魏幽州刺史王雄派遣刺客韓龍将轲比能刺死,鮮卑各部進入獨立發展時期。東部鮮卑先後形成慕容部、宇文部、段部三部,占據遼西;拓跋部也在拓跋力微的率領下,第三次南遷來到雲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一帶);秃發部也從拓跋部中分離出來,由塞北遷居到河西;乞伏部在西晉建立以前,就已經大規模遷入雍、涼二州。西晉建立後,對周邊鮮卑各部采取安撫政策,總體來說,西晉和鮮卑保持着良好的隸屬關系。

蒙古人遊牧的特點(鮮卑族在蒙古高原崛起的遊牧民族)9

八王之亂開始後,西晉王朝内部混亂不堪,國力衰弱,天下大亂,各少數民族紛紛南下,逐鹿中原。遼西鮮卑各部也趁機分一杯羹,段部、拓跋部兩部投靠西晉邊疆重臣,參與中原紛争。段部鮮卑發源于遼西走廊一帶,其始祖為段日陸眷,因饑荒,招誘亡叛,逐步強盛。段部跟随西晉幽州刺史王浚南下中原,攻克邺城,搶掠甚多。段部首領段務目塵因此被西晉封為遼西公,領有遼西郡。拓跋部起源于大興安嶺北段,拓跋部多次南遷。

蒙古人遊牧的特點(鮮卑族在蒙古高原崛起的遊牧民族)10

310年,拓跋部首領拓跋猗盧同西晉并州刺史劉琨結盟,共同對抗石勒,被西晉封為大單于,代公。315年,又封為代王,置百官,拓跋代國至此建立。十六國時期,鮮卑各部落建立慕容氏諸燕、西秦、代國等國家。慕容部先後擊敗扶餘、高句麗和宇文部、段部等鮮卑部落,逐漸成為遼西最強存在。321年,慕容廆被東晉封遼東郡公。慕容廆死後,慕容皝即位。慕容皝打敗段部和宇文部。337年,慕容皝被東晉封為燕王,史稱前燕。370年,前燕被前秦所滅。386年,拓跋部建立北魏,并在439年統一北方。拓拔部是鮮卑諸部中非常複雜的一個部族,其人口組成不僅有原拓拔部本部之人,還有留居漠北的十萬餘戶匈奴,以及被拓拔部征服擄掠來的穢秣人、諸多雜胡,并且在崛起的過程中吸納了大量的肅慎人、扶餘人,甚至高加索白種人,以至于在體貌上拓拔部更接近于白種人。

蒙古人遊牧的特點(鮮卑族在蒙古高原崛起的遊牧民族)11

394年,西燕被後燕吞并。407年,後燕内亂,馮跋、張興等推翻慕容寶統治,推寶養子高句麗裔慕容雲登基,稱天王。409年,後燕内亂,漢人馮跋平定内亂,登基稱天王,後燕滅亡。493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大舉漢化。534年,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557年,北周取代西魏。鮮卑族共建立十個國家。到了隋唐時期,鮮卑作為民族實體和政權實體融入到其他民族中,逐漸消亡。

蒙古人遊牧的特點(鮮卑族在蒙古高原崛起的遊牧民族)12

乞伏鮮卑發展于西部

乞伏鮮卑為隴西鮮卑最重要而又強大的一支,東漢中後期南遷至陰山,同高車部落融合。385年,乞伏國仁稱大單于,史稱西秦。388年乞伏乾歸繼位,稱河南王。409年乾歸複稱秦王。412年乞伏熾磐繼位,稱河南王。431年,被胡夏滅亡,西秦滅亡。

蒙古人遊牧的特點(鮮卑族在蒙古高原崛起的遊牧民族)13

北魏王朝與拓跋鮮卑

北魏,前身為拓跋猗盧建立的代國。公元338年,首領拓跋什翼犍繼代王位,逐漸強大起來。376年,前秦攻代,代滅亡。386年,拓跋珪即代王位。 改國号為魏,史稱北魏。398年,拓跋珪遷都平城,史稱道武帝。拓跋珪招納漢族大地主參加統治集團,加快了鮮卑拓跋部的漢化進程 。

蒙古人遊牧的特點(鮮卑族在蒙古高原崛起的遊牧民族)14

拓跋珪建立北魏後,對拓跋鮮卑建立在血緣基礎上的部族制度進行改革,“離散諸部,分土定居”,使各個民族都成為北魏的編民,加強了中央集權。并且大興農業,開立屯田,穩固了北魏的經濟基礎,加速了拓跋鮮卑封建化的進程,為日後魏王朝的強大打下了堅實的基礎。422年,拓跋珪子北魏明元帝拓跋嗣憑借強大軍力,沿黃河流域全面同劉宋開戰。北魏太武帝拓跋焘,雄才大略,先後在431年滅胡夏,432年滅北燕,439年滅北涼,統一北方。文成帝拓跋濬、獻文帝拓跋弘、孝文帝拓跋宏相繼登基,逐步實施了改革,使社會經濟由遊牧經濟轉變為農業經濟。孝文帝在馮太後的輔佐下進行了大範圍的改革。諸如實行俸祿制、均田制、三長制、遷都等,極大地促進了北魏經濟社會的發展,促進了民族大融合。523年,爆發了六鎮起義,北魏的統治已經搖搖欲墜。528年,契胡人爾朱榮發動河陰之變,掌控朝政。

蒙古人遊牧的特點(鮮卑族在蒙古高原崛起的遊牧民族)15

530年,北魏孝莊帝元子攸殺死了專權的爾朱榮,爾朱兆又殺死孝莊帝,立元恭為帝,政權又為爾朱氏所握。532年,高歡滅爾朱氏,殺元恭,另立魏孝武帝元修。元修為擺脫高歡所控,從洛陽出逃,奔鎮守關中的将領宇文泰。至此北魏開始分裂:高歡又立元善見為帝,遷都邺城,史稱東魏;宇文泰殺元修,立元寶炬為帝,都長安,史稱西魏。

蒙古人遊牧的特點(鮮卑族在蒙古高原崛起的遊牧民族)16

秃發鮮卑與吐谷渾王國

秃發鮮卑是拓跋鮮卑的一支,與北魏同源。394年,秃發烏孤自稱大将軍、大單于,史稱南涼。414年,傉檀降于西秦,南涼亡。吐谷渾部是四世紀初在首領吐谷渾的率領下,西遷到甘肅、青海一帶,與慕容鮮卑同源。後來,吐谷葉延為首領時,模仿漢族,以父王字為姓氏,取國号吐谷渾。唐朝建立後,同吐谷渾保持密切的關系。到了7世紀50年代,吐谷渾被吐蕃吞并。

蒙古人遊牧的特點(鮮卑族在蒙古高原崛起的遊牧民族)17

北周宇文部與鮮卑民族

建立北周的宇文氏來源于東部鮮卑時期的宇文部,宇文部祖先是北匈奴遷往中亞後,留在故地漠北的部衆東遷與鮮卑人混居以後被同化的族群,為匈奴裔。宇文部在首領宇文莫那帶領下,自陰山南遷至遼西,同遼西慕容部發生多次争鬥,并且大多被擊敗。最終在344年,宇文部受到慕容部毀滅性的打擊。557年,宇文泰的兒子宇文覺廢西魏恭帝,自立為帝,改國号為周,史稱北周。

蒙古人遊牧的特點(鮮卑族在蒙古高原崛起的遊牧民族)18

557年九月,宇文護殺孝闵帝,立宇文毓為帝,即北周明帝。公元560年,宇文護又毒死明帝,立宇文邕為帝,是為北周武帝。公元572年,周武帝殺宇文護,親掌朝政。親政後,周武帝宇文邕采取了一些經濟政治的重大舉措,國勢日漸強大。577年攻陷北齊都城邺城,北方基本統一。後北周又進軍南方的陳朝,取得了長江以北的土地。581年,楊堅受禅代周稱帝,改國号隋,北周亡。

蒙古人遊牧的特點(鮮卑族在蒙古高原崛起的遊牧民族)19

民族融合與古老鮮卑的消失

北周滅亡後,以鮮卑族作為主體建立的鮮卑國家不複存在。鮮卑族已經融在其他民族之中,成為民族融合道路上又一消失的古代民族。鮮卑語在東晉十六國至北朝時期被廣泛地入主中原的鮮卑族作為本民族語言使用。鮮卑語一度在中國北方成為僅次于漢語的聲望語言。至到北魏時期,孝文帝和馮太後下令進行漢化改革,遷都洛陽,改用漢語代替鮮卑語,更改鮮卑語姓名為漢字姓名。直至隋朝末期,鮮卑語失傳。

蒙古人遊牧的特點(鮮卑族在蒙古高原崛起的遊牧民族)20

在宗教信仰方面,佛教和道教日益成為鮮卑宗教信仰的主流,與此同時,薩滿教也逐漸退出曆史舞台。相對于佛教而言,拓跋鮮卑對于道教的接觸更早,早在代國的拓跋沙漠汗時期就有了奉道的迹象。

蒙古人遊牧的特點(鮮卑族在蒙古高原崛起的遊牧民族)21

北魏建立者拓跋珪對于道教也頗為熱衷,天興年間,拓跋珪設立道教仙牌,煮煉白藥。太武帝時,因為出身于奉道世家的司徒崔浩大力推舉,道教更是受到了統治者的青睐。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