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迷宮傳記

迷宮傳記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12 04:29:33

迷宮傳記?62歲的張金才招呼常莉鑫:“常姐,坐”日頭底下,葡萄架旁,四角凳,小方桌,一把茶壺聚起兩家街坊老鄰居張玉川插話:“咱惦着給人家送錦旗呢”“人家”指的是常莉鑫,比他倆小30多歲的社區“當家人”,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迷宮傳記?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迷宮傳記(迷宮趕考記)1

迷宮傳記

62歲的張金才招呼常莉鑫:“常姐,坐。”日頭底下,葡萄架旁,四角凳,小方桌,一把茶壺聚起兩家街坊。老鄰居張玉川插話:“咱惦着給人家送錦旗呢!”“人家”指的是常莉鑫,比他倆小30多歲的社區“當家人”。

這裡是沙柳北路64排,一排排平房貼着藍底白字門牌,上面印有“河東建委周轉房”字樣。老哥倆跟前兒,東麗區萬新街百合春天社區黨委書記常莉鑫步履蹒跚。熟人知道,“她做過手術,還沒完全康複。”7500多平方米,一個足球場加一個籃球場那麼大的地方。5個多月裡,100多天,有事沒事轉一圈兒。常莉鑫在老哥倆眼中,“特好,特别負責任。”

據介紹,這個地塊系1982年萬新村征地時預留,轉年為配合危陋平房改造,建設為周轉房及配套服務設施,後因種種原因逐漸失管。“64排”漸漸成為“飛地”,行政區劃屬于東麗區,位于衛國道以南、規劃二支路以北、沙柳北路以東、規劃雪山路以西。居民從沙柳北路上的口兒出去,過便道牙子就是河東區。“飛地”是困擾不少城市的“老大難”,由于行政區劃和管轄權不一緻,加上成因複雜、存在年頭長,極易形成管理上的“真空地帶”,各種問題解決起來非常棘手。

打鼓打“戰鼓”,

沒人打“退堂鼓”

農曆年初,居民正憂心──

家門口,環境、治安、消防等隐患“十面埋伏”,這些糟心事兒暫且撇一邊,又一下“蹦”出來個“新冠肺炎”,從沒聽說過,想想挺吓人。

區内離着最近的社區百合春天“臨危受命”,接下急活兒──代管“64排”,先把疫情防控擔子挑起來。

最近有多近?從居委會走過去20多分鐘。可一提“64排”,不少人一臉蒙,“在哪兒?”

“裡頭情況不清楚,有壞人不?有疫情不?”常莉鑫說,社區兩委成員加上網格員,19人中17個女同志,接到連夜緊急入戶摸排任務,心裡直打鼓。

打鼓打的也是“戰鼓”,緊要關頭,沒一個人打“退堂鼓”。

好在萬新街綜合執法大隊同去,有“仗膽兒”的,底氣足。

可真到那兒,還是犯怵。

天全黑。借着手機的光一照,主幹道上,垃圾堆物擠得小車一輛進不去。步行吧!越往深處心越突突。這牆拱間房,那牆擴個屋,巷子見頭不見尾,走着走着迷了路。越辨不清方向越緊張,剛定神,冷不丁一聲狗叫,又吓一跳……

隊員心突突,居民也犯嘀咕,“咋狗叫聲這麼大,外頭幹嘛哪?”

……

出了“迷宮”,夜深人靜。驅車回返,居委會裡接着幹。

“64排”流動人口多,違建層出,究竟有多少間房住多少戶,很難說得清。但在這次“飛地”整治摸排中,情況一次比一次清楚。64排、624間房、325戶住戶,這是第五輪摸排出的數據。

居民說,這看似簡單的摸排,沒“擔事兒的”幹不來。

都知道“飛地”是“難啃的骨頭”,可民生事千鈞重,即使幹起來有風險,也不能停着留隐患。

今年以來,我市“飛地”基層社會治理屬地化工作有序啟動,昔日服務管理盲區飄揚起鮮紅黨旗。

東麗區扛起“64排”整治屬地責任,專項整治領導小組随即成立,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挂帥,政府辦、政法委、萬新街道、公安分局、規資分局、城管委、司法局等成員單位合力攻堅,攻的就是“64排”“老大難”。

一處指揮部設在百合春天社區中的香蘭嘉園。平時各單位各忙各的,有事兒在這兒一塊兒商量。

走進指揮部,擡頭一幅“七彩圖”,七種顔色标注着摸排到的周轉房情況。紅色,已安置未騰房的;綠色,未安置的……

屋内兩排辦公桌,前排十幾個文件盒,旁邊一張紙上寫着“沙柳北路64排房屋查詢表”。

一張表背後一家人。分析這些表,進一步了解“64排”,再粗枝大葉的人也細了下來。

在“64排”,石頭子摻灰抹和抹和就是水台,掉漆的水龍頭伸出來,水流比煙卷細,還時斷時續。

“就這樣的公共用水區,也得四五十戶用一處。我就算清早5點去接水,5點也排隊。”張金才說。

除了用水,如廁也是大問題。家裡沒廁所,想找廁所就得出“64排”,百米開外找去。

……

生活極其不便,有點轍的早撤了,一住二三十年的,各有各的難。

“從平房一步邁到高樓大廈不可能,能幫的先幫,能做的先做。”萬新街道黨委書記王雪冬表示,“64排”整治工作區裡高度重視,街道要“吹好哨”,協調好有關部門“報到”,确保黨員管理全覆蓋,全科網格責任全覆蓋,兜底保障全覆蓋,疫情防控管理全覆蓋,“把環境等各方面收拾出來,疫情防控、創文創衛都管起來。”

全都管起來,第一講究“細”

細到什麼程度?為了照顧居民情緒,人員選派看脾氣。

“64排”黨團員突擊隊農曆年初成立,一是幫着摸排,二是防止“看得見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見”,聯通“群衆盼的”和“政府幹的”。隊員從周邊社區年輕黨員中産生,隊長由來自萬新街綜合執法大隊的張喆寅擔任。

“為什麼選這個小夥子當隊長,他懂政策,有些事兒可以跟居民解釋溝通。他人還比較憨厚随和。要是個倔點兒的,隻講原則,保不齊講着講着吵起來。”萬新街武裝部部長苑維陽想得細,他是街裡主抓“64排”整治工作的負責人。

常莉鑫被選為突擊隊副隊長,在苑維陽眼裡,“她人熱心,工作又認真。”

常莉鑫回憶,頭次進“64排”,“找不着北,敲不開門。”

後來她想了一招──站入口處和人“套近乎”。不承想,一套套了5個多月。

這招奏效,群衆愛吃這一“套”。

大夥兒總見“管事兒的”,才信“事兒真有人管了”。

65歲的張增文被問起和誰最熟,他四處一瞧,指指遠處忙活的常莉鑫,“就那位女同志,她人特好,我認識她。”

現在居民見着這位“90後”,脫口而出“常姐”──不論輩分、不提職務。

基層黨組織和社區管理責任一步步壓實。瞅着環境改善,居民要給“常姐”送錦旗。

“錦旗怎麼寫?”采訪中,記者問張金才。

“沒上過學呀,不懂。我們請人出詞兒。”他說着話,瞧常莉鑫彎不了腰坐不下,趕緊朝屋裡喊一聲,“給常姐遞個高凳。”

“送錦旗”不像客套話。在“64排”,心細實幹吃得開。

網格員楊磊,高個兒,黑臉。可在居民眼裡,他“臉不黑”。

張東是“一老一小”排查中被排查到的“一老”,獨住。平時,楊磊總去“望望窗,敲敲門”。

有次要發口罩,楊磊去張大爺家好幾次,都見鎖着門。打電話,對方說還住“64排”,就是改地兒了,可改租哪個屋說不清楚。

楊磊不放心,“您老電話别撂,我一排排找。”轉了好幾圈才遇着。

又不是兒女,這麼費勁兒找自己,張東接過口罩很高興。

“迷宮”變“考場”,考察責任擔當

“64排”漸漸像個社區了──

網格化管理服務牌貼進去,疫情防控活動闆豎起來。垃圾桶、滅火器、煙感報警器、創文創衛公益廣告、健康教育宣傳欄……社區裡該有的,這兒漏掉的,分批往裡補。

有往裡補的,也有往外除的。堆物堆料、生活垃圾連運10多天,卡車拉走191車;黑惡霸痞露頭就掃,一方平安守護起來。

主幹道鋪平、下水道疏通、懸空電線重新架設……區域内問題一項項梳理,管理上的短闆一塊塊補齊。以前“64排”的治安管轄權不在東麗區,6月份,這塊短闆也補齊了。

近些日子,公安東麗分局萬新派出所民警田文幾乎天天到“64排”,他是這塊地兒的新片警。

“早上先去單位打一晃,完事就過來。5公裡左右路程,開車十來分鐘。”田文說,治安管轄權移交到所裡後,他們把“64排”的治安狀況、防火防盜防電信詐騙宣傳都管了起來。

管起來的很多,但仍有“待管”的。

“飛地”治理是一項複雜工程,處理起來千頭萬緒,既要立足長遠,又要顧及眼前。

眼前,倆急活兒正辦。“一是用水,一是公廁。用水方面,我們正溝通協調,流水不暢問題要徹底解決掉。”苑維陽說,建公廁要考慮的事兒較多,涉及片區規劃、資金來源、公廁類型等,“區裡交代了,條件允許的話,一定先把廁所建上。”

攻克“老大難”不可能一蹴而就,但“迷宮”已變“考場”,考察着責任擔當。

張增文在“64排”住了20年,丢了兩輛電動車。第一次丢,他還到公安機關備了案,“就擱門口兒,轉眼工夫沒了。”

那陣兒,他以為門口再也不能放電動車了。現在,不僅門口大膽放,再遠點,放過道也敢了,“丢不了啦。這兒,平安喽!”

能放也不放。片區内5月份貼的通告還在,第六條寫着:“垃圾袋裝并放至指定地點容器,禁止堆放雜物,對在公共地點堆放的雜物,一律予以清除。”通告蓋着“天津市東麗區人民政府”和“天津市公安局河東分局”的大紅戳。

“各方面有了秩序,這讓老百姓覺着暖心。”張增文說。

到了正午,眼瞅一片雲彩要下雨,暑熱散去,乘涼的收拾收拾回屋吃飯去了。常莉鑫沒撤。她瞅瞅房前屋後,前陣兒剛鋤過的草又蹿了老高,“和隊長商量了,過陣兒找人再鋤鋤。”

夏日不等閑,趕考在路上。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