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5月22日是聯合國确定的“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今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的主題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廣州海珠國家濕地公園作為“城央綠心”,近10年來物種數增加了260%,不僅是廣州市民親近自然的生态樂園,也是野生動植物們的城央生态家園。
守護生物多樣性,以“城央生命共同體” 為設計理念
打開原“封閉式” 公園入口,建設開敞的小微濕地;售票建築變為風雨連廊,跟着鳥類的腳印,遇見濕地沙盤、生境剖面、稻田漂浮棧道與生态監測屋……超大城市的生物多樣性提升,一直以來是我國生态修複面臨的難題。位于粵港澳大灣區中央的廣州海珠國家濕地公園(簡稱“海珠濕地”),這些年來回歸濕地本源,強化濕地生态服務功能,是廣州在城市快速擴張中保護着的珍貴生态空間。
記者從海珠區濕地辦獲悉,“海珠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修複工程”曾獲2021LA國際風景園林生态貢獻獎。此獎項的設置,旨在獎勵對城鄉生态環境可持續發展發揮重要作用并具備典範價值的項目。從60個申報項目中突圍而出的海珠濕地保護修複項目,以“城央生命共同體” 為設計理念,堅持“基于自然解決方案”修複四大生态系統服務功能,利用潮汐促進水體循環、水質改善,以生物視角恢複和營造動植物生境,低成本解決城市内澇、熱島效應和污染問題。據統計,提升後的海珠濕地水質提升II級,植物種類增加541種,魚類種類增加50種,鳥類種類增加108種,水鳥總量接近 20000隻,昆蟲種類增加346種,城央再現魚鳥成群的壯觀景象。此外,海珠濕地發現了海珠斯螢葉甲、海珠琺軸甲等世界新物種。
還通道于魚,還生境于鳥,還家園于城
一直以來,海珠濕地積極提升生物多樣性,與生物共享生存空間,從“城市公園”變為“綠色家園”,成為城市與生境共享未來的新範式。據市生态環境局海珠分局介紹,目前海珠區管轄公共綠化面積約77.19萬平方米,為了讓城市建設“綠”起來,2021年新建綠色建築比例達到100%。據了解,目前海珠區正在全力創建國家生态文明示範區,以“濕地”為核,以“水”為脈,用“綠”作廊,添“花”建園,将統籌生産、生活、生态三大空間布局,積極探索生态保護與經濟發展共赢、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新路子,建設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共生共榮的宜居城市。
疏通濕地三級水網,恢複潮汐過程,增加土壤肥力, 免去化肥污染,調節周邊城市内澇雨洪。
增益水稻田将傳統稻田從經濟功能轉變為保護功能,形成動物生活和通行的生态廊道。
将“遊人島”改造為鳥島,解決鳥類“築巢、覓食、交往”需求。
打開原有“封閉式” 公園入口,售票建築變為引人入勝的風雨連廊。
觀鳥棧道解決“人進鳥退”困境,市民可近距離觀察鳥類栖息、繁育、補食。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黃岚
圖/風景園林雜志、海珠區濕地辦 謝惠強
廣州日報·新花城編輯:張映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