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依法治國的根本問題?作者:唐偉堯(甘肅政法大學副校長、教授),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全面依法治國的根本問題?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作者:唐偉堯(甘肅政法大學副校長、教授)
法治思想開辟了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新境界,拓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新道路,賦予了中華法治文明新内涵,貢獻了維護國際法治秩序新智慧,為發展當代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做出了重大原創性貢獻,是引領新時代法治中國建設取得更大成就的思想旗幟。法治思想緣于經驗的升華、理性的凝結、曆史的淬煉,具有鮮明的實踐邏輯、科學的理論邏輯和深厚的曆史邏輯,閃耀着真理的光輝。人民立場是法治思想的價值體現和根本立場。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全面依法治國的根本立場
指出,“我國社會主義制度保證了人民當家作主的主體地位,也保證了人民在全面依法治國中的主體地位”。堅持法治為了人民、依靠人民是全面依法治國的根本立場。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民群衆是曆史的主體,是社會物質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創造者,是推動曆史前進和社會變革的最終決定性力量。尊重不尊重人民群衆主體地位,承認不承認人民群衆是曆史的創造者和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是區别唯物史觀與唯心史觀的分水線。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是國家的主人。我們國家的名稱,我們各級國家機關的名稱,都冠以“人民”的稱号。我國國家制度深深植根于人民之中,能夠有效體現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權益、激發人民創造力。在我國,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法治的根本任務是保障人民當家作主和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産黨的根本政治立場,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區别于資本主義法治的根本所在,也是法治思想區别于其他各種法治理論的根本所在。唯有站穩人民立場,堅守人民主體地位,把體現人民利益、反映人民願望、維護人民權益、增進人民福祉落實在依法治國全過程,使法律及其實施充分體現人民意志,法治中國建設才有源頭活水,才能永葆智慧和力量源泉。
人民立場要求“法順民心”。法治之成敗在于合民情、順民心、護民利。黨的十八大以來,以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全局和戰略高度定位法治、布局法治、厲行法治,創造性提出了關于全面依法治國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形成了法治理論。法治思想中飽含着人民至上的真摯情懷。
指出,推進全面依法治國,根本目的是依法保障人民權益。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法治建設的永恒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要把人民放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最高位置,要通過憲法法律,保證人民在黨的領導下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務、管理社會事務,保證人民依法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承擔應盡的義務,要堅持國家一切權力屬于人民,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支持和保證人民通過人民代表大會行使國家權力。法治思想堅守“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把人民作為全面依法治國最廣泛、最深刻的基礎,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作為根本使命,飽含親民、愛民、為民的深厚情懷,深刻地回答了全面依法治國為了誰的根本問題,為新時代深化依法治國實踐錨定了前進方向。
全面依法治國要回應人民群衆法治新期待
指出,随着我國經濟社會持續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民群衆對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要積極回應人民群衆新要求新期待,要堅持問題導向、目标導向,樹立辯證思維和全局觀念,系統研究謀劃和解決法治領域人民群衆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不斷增強人民群衆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用法治保障人民安居樂業。
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當家作主。2019年11月,在上海考察時指出,我們走的是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人民民主是一種全過程的民主。在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進一步強調“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2021年10月,出席中央人大工作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系統闡述了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内涵,強調必須堅持用制度體系保障人民當家作主,指出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實現我國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載體。全過程人民民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和優勢所在,是人民當家作主的必由之路。全過程人民民主把民主的原則和精神貫穿到國家政治生活、社會生活的多個過程、相關領域、各個方面,充分體現了民主的持續性和完整性。
以人民為中心的法治思想,要求我們依法保障人民充分享有民主選舉、民主協商、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權利,在政治生活中将過程民主和結果民主、形式民主和實質民主、直接民主和間接民主有機統一起來,形成完整的持續的民主鍊條,将人民當家作主制度依法落到實處。要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支持和保證人民通過人民代表大會行使國家權力,支持和保證人大依法行使立法權、監督權、決定權、任免權。要不斷加強人民當家作主制度建設,保障人民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充分調動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全方位、全鍊條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切實保障人民當家作主。
加強人權法治保障,增進人民福祉。尊重和保障人權,是我國憲法的一項基本原則。維護和發展人民權利是全面依法治國的根本目的。要不斷加強人權法治保障,切實保護人民依法享有人身權、人格權、财産權,努力促進經濟、社會、文化權利與公民權利、政治權利全面協調發展。民法典是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在法律體系中具有基礎性地位。民法典的制定,全面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立法原則,圍繞人民權利書寫,每一款條文都體現了以人為本理念,是人民權利的法律寶典。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中國大地上曆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是中國共産黨向曆史、人民、世界交出的亮麗答卷,具有非凡意義。面對突發新冠疫情,作出重要批示,強調要把人民群衆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采取切實有效措施,堅決遏制疫情蔓延勢頭,取得重大戰略成果。在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實踐中,我們一定要實施好民法典,努力提高運用民法典維護人民權益、化解矛盾糾紛、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能力和水平,依法鞏固和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重大成果,依法做好新冠疫情精準防控工作,切實推進人權法治保障,使人民群衆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到顯著提升。
通過良法善治,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成就,為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和有利條件。然而,随着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民群衆的公平意識、民主意識、權利意識不斷提高,對社會不公問題反映越來越強烈。立法是公平正義的起點,司法是公平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是立法、執法和司法工作的生命線,是對立法、執法、司法機關最基本的要求。立法、執法、司法機關必須把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作為首要價值追求,把每一部法律的制定、每一起案件的審理、每一件事務的處理都當作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具體實踐,在實體、程序、時效上充分體現社會公平正義的要求,更好地擔當起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神聖責任。要不斷完善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的制度體系,使法治建設和法治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要加快構建系統完備、規範高效的執法司法制約監督體系,加強對立法權、執法權、監察權、司法權的監督,确保各環節、全過程在有效制約監督下進行。
依法推進基層社會治理,确保人民安居樂業。加強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體系建設,構建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有事好商量,衆人的事情由衆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是黨的群衆路線在政治領域的重要體現,也是基層治理的一大法寶。要善于結合新的時代特點,探索完善基層群衆自治的實現途徑,搭建便捷議事平台,做到民事民議、民事民辦、民事民管。要強化法治思維和法治信仰,将法治全面融入基層社會治理實踐之中,引導群衆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要充分發揮道德建設的教化作用,堅持以文化人、以文養德,用文化的力量滋潤群衆心田,把文化的魅力變為基層治理的精神力量。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探索完善基層群衆自治實現途徑,着眼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立足基層,完善正确處理新形勢下人民内部矛盾的有效機制,加強訴源治理,暢通和規範群衆訴求表達、利益協調、權益保障通道,前置防線、前瞻治理、前端控制、前期處置,努力将人民群衆的矛盾紛争解決在萌芽狀态,确保人民群衆安居樂業和社會安定有序。
來源: 《紅旗文稿》2022/10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