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重視強直性脊柱炎,守護我們的“第二生命線”。
近日,歌手李宇春在視頻節目中透露,自己已被确診為強直性脊柱炎(AS),當天相關詞條沖上微博熱搜前排,引起廣泛熱議。事實上,李宇春并非是第一個自曝患有AS的明星,很多其他明星同樣飽受這一疾病的困擾。據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我國AS患病率約為0.3%左右,即我國現有AS患者約400萬,男性患者較多,性别比為男:女2~4:1[1]。
李宇春在節目中坦言,該疾病不僅疼痛難忍、讓人難以休息睡眠,還讓她感覺自己“石化了”,一度嚴重到不得不坐輪椅出行的地步。她描述的症狀就是AS的典型表現:腰背部或骶髂部疼痛和/或僵硬,可有半夜痛醒、翻身困難,晨起或久坐後起立時下腰部僵硬明顯,活動後減輕;晚期AS患者還可能發展為脊柱畸形和強直[1]。該疾病的發病高峰年齡為18歲~35歲[1],正是人生中芳華正茂的時候,疾病卻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勞動和就業,為患者個人、家庭及社會都造成了沉重的負擔。
10月16日是世界脊柱日,脊柱号稱人的“第二生命線”,内連五髒六腑,外接四肢百骸,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然而,AS等脊柱疾病的大衆認知度仍然很低,許多患者都像李宇春一樣,直到疾病嚴重影響生活,才想到求醫就診。如何實現AS的早診早治?近年AS的治療取得了哪些重要進展?值此之際,醫學界特邀請北京協和醫院曾小峰教授,帶領讀者深入了解近期網絡熱議的“明星病”——強直性脊柱炎(AS)。
曾小峰教授
北京協和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博士生/博士後導師
北京市政協委員、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
“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
國家皮膚與免疫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
中國醫師協會常務理事及風濕免疫科醫師分會會長
早篩早診,規範治療
AS起病隐匿,早期AS臨床表現并不特異,主要症狀為炎性背痛。腰背痛是普通人群中極為常見的一種症狀,但大多數為機械性背痛,而AS則為炎性背痛,其具體特征包括:①40歲以前發病;②隐匿起病;③活動後改善;④休息時加重;⑤夜間痛。符合上述5項中的4項,即可診斷為AS炎性背痛[1]。
對于慢性炎性背痛且在45歲之前發作的患者應行骶髂關節X線檢查,如果符合骶髂關節炎标準,則可診斷為AS。此外,高分辨率CT、骶髂關節MRI能更清晰地顯示骶髂關節的急性炎症性改變及結構改變,能更早地發現AS患者的骶髂關節病變,也為AS的早期診斷帶來了極大的幫助。AS的實驗性檢查結果一般無特異性,但C反應蛋白、紅細胞沉降率等炎症指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疾病嚴重度,為治療決策提供參考,或幫助醫生評估治療應答[1]。
目前AS尚無根治方法,但患者不能因此喪失信心,放棄治療,研究和實踐都表明,AS如能得到及時診斷及合理治療,也可達到控制症狀并改善預後的目的。
臨床上AS的治療目标主要包括五項:緩解症狀和體征、恢複軀體功能、防止關節損傷、防止并發症和提高生活質量。在臨床實踐中,國内外的權威指南/治療規範均建議,AS患者經治療後應達到AS病情活動度評分(ASDAS)<2.1分,最好<1.3分,消除或最大程度減輕症狀,如背痛、晨僵和疲勞[1]。
AS的治療手段可分為非藥物治療、藥物治療與外科治療三類[1]。
非藥物治療:
主要包括戒煙、患者教育、保持正确姿勢、合理鍛煉、對疼痛或炎性關節或軟組織給予物理治療。
藥物治療:NSAIDs是AS患者控制症狀的一線藥物。
醫師應針對每例患者的具體情況選用一種NSAIDs藥物,且在每日規律劑量治療至少2周後評估療效。
使用至少 2 種 NSAIDs 治療超過4 周,症狀仍未緩解和/或出現不良反應,ASDAS≥2.1 或 Bath強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動度指數(BASDAI)≥4的患者應考慮使用生物制劑或小分子靶向藥物。
外科治療:
AS患者功能受限或關節畸形顯著影響生活質量,如頸胸段嚴重後凸、嚴重的進展性胸椎後凸畸形伴平視能力喪失、頑固性和持續性髋關節痛或髋關節強直于非功能位,充分的藥物治療不能有效緩解病情時,可考慮行頸胸段矯形、胸腰段矯形或髋關節置換手術。
靶向藥物帶來AS治療新希望
近年來,生物制劑等靶向藥物的問世和推廣,為風濕病治療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然而在AS領域,許多生物制劑卻在臨床試驗階段折戟沉沙,未能取得令人滿意的療效。期待更多靶點的藥物能夠獲批,造福中國AS患者。
和傳統NSAIDs藥物相比,靶向治療藥物特異的作用機制可幫助患者快速緩解臨床症狀、延緩疾病進展、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和減少殘疾的發生。以IL-17A抑制劑司庫奇尤單抗為例,臨床研究和真實實踐都充分表明,司庫奇尤單抗治療AS能快速改善疾病活動度,且長期維持治療應答,有效延緩影像學進展,提高生活質量[2-6]。
但由于AS具有較強的異質性,患者個體差異較大,在開始使用靶向藥物治療之前,應對患者的病情,包括疾病活動度、結構進展情況、外周關節損傷部位和程度、關節外表現、患者的功能狀态、合并疾病和妊娠狀态等進行全面評估,根據不同臨床表現來選取合适的靶向治療藥物。而對于其中生物制劑的療效描述,在國内外更新的多項AS指南和診療規範中,大多均提到控制炎症,改善臨床症狀與影像學改變[1,7]。
在使用靶向藥物治療期間,建議每1~3個月監測治療反應評估監測藥物不良反應,根據随訪結果調整治療方案,直至達标。對達到治療目标的患者,建議每3~6個月進行一次疾病活動度評估。
總結
明星發聲,為AS這一疾病帶來了更高的關注度。該疾病由于缺乏根治手段,過去又有“不死的癌症”之稱。但近來生物制劑等靶向藥物的發展仍為廣大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如何安全、有效地應用靶向藥物,也成為了值得風濕科醫生重視的新問題。值此世界脊柱日到來之際,我們呼籲大衆更加關注、重視這一疾病,通過早篩早診、規範治療,達到控制症狀、改善預後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黃烽,等.中華内科雜志, 2022, 61(8) : 893-900.
[2]Deodhar A, et al.Clin Exp Rheumatol. 2019 Mar-Apr;37(2):260-269.
[3]Magrey M,et al.Drugs Real World Outcomes. 2019 Jun;6(2):83-91.
[4]Baraliakos X,et al.RMD Open.2019 Sep 3;5(2): e001005.
[5]Braun J,et al.Ann Rheum Dis.2017 Jun;76(6): 1070-1077.
[6]Braun J, et al.Rheumatology (Oxford). 2019 May 1;58(5):859-868.
[7]Sofia Ramiro.EULAR 2022.oral presentation.
此文僅用于向醫療衛生專業人士提供科學信息,不代表平台立場。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