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巢”一詞意為“空寂的巢穴”,最早來源于唐朝詩人白居易《燕詩》中,對于燕子離巢時的描述,原句為“卻入空巢裡,啁啾終夜悲”,望着離巢遠去的小燕子,燕媽媽隻好孤寂的待在鳥巢中,整夜呼喚着孩子,悲鳴聲通宵不斷。
自那以後,空巢便用來形容獨居在家的老人,形容老人們在兩鬓花白之時,感歎世态的滄桑炎涼。
時至今日,空巢不再是孤獨老人的特有稱謂,2018年時,據官方統計,中國有7700萬獨居狀态的青年,他們背井離鄉在城市中工作。
2021年時,數據上升到9000萬,這些獨居青年有着共同的名字,叫做“空巢青年”。
我居南海君北海近年來,年輕人的生活焦慮成為社會常态,孤獨一詞廣泛出現在各大網絡平台上,與之相伴的心靈雞湯和鼓勵人們上進的言論層出不窮。
地鐵上,電梯裡,公交車站旁邊,充斥着五光十色,激勵人們走向成功的标語,似乎世間萬物都在關心年輕人的生活狀況,人們希望年輕人能夠走出孤獨,擁抱生活,成為新時代的大好青年。
有人覺得此舉很暖心,也有人覺得這是一種“販賣焦慮”現象,标語無用,真正有用的是解決996工作時長的問題,解決全國資源分配不均,億萬人民他鄉為客,被迫離開家鄉的現狀。
作為80後和90後一代的年輕人,很多人城鎮小朋友,小時候一直過着留守兒童的生活,由于國家計劃生育政策和父母外出打工的原因,童年時期,陪伴他們的除學校師生外,更多的是帶着自己讀書的爺爺奶奶。
年輕人在畢業後,會選擇去往大城市工作,留在當地,回到家鄉的少之又少,原因來自于小縣城或小城市工資太低,無法滿足人們買房買車的需求,為此隻得背上行囊,去往遠方,完成自己的夢想。
等到春節,空巢青年會回到家鄉,外國人戲稱中國春運是地球上最大的“人口遷徙”,調侃背後,是無數當代青年對于現實的無奈。
他們想待在家中,思鄉之情古已有之,蘇轼曾說“幾時歸去,做個閑人。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雲。”思索一千多年的故鄉情,經過輪回,再一次出現在城市的出租屋内,空巢青年享受自由的同時,也在擁抱孤獨,懷念家鄉。
無獨有偶,與中國一海之隔的日本,也在面臨着“空巢青年”的問題,相較于思鄉之情,他們更多的則是被社會邊緣化,成為“無緣”與主流時代為伍的人。
日本高速發展的經濟模式,讓其成為世界上數一數二的經濟強國,強國背後,是無法抑制的寡頭經濟與就業危機,大量年輕人沒有工作,到了中年時沒有妻子和子女,靠着社會救濟,獨居在一處狹小的公寓裡,直到死後成為一具無人認領的屍體。
2010年1月31日,日本NHK電視台播出一檔紀錄片,名為《無緣社會——三萬兩千人“無緣死”的震撼》,節目講述了大多數被社會邊緣化的日本人,正在進入一種低欲望狀态,不想結婚,不想社交,更不想讓自己疲于奔命,從而辛苦的活着。
節目中被采訪的人有着不同的人生境遇,但他們所面臨的未來卻是相同的,等待他們的将是“孤獨中老死”的危機。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别國的前車之鑒可以作為中國青年的後車之師,相較于日本的“空巢青年”和“社會邊緣”人,中國當代青年,成為空巢青年的原因多為主動選擇。
“空巢青年”的類型分為“單身、獨居、租房、分居”等生活近況,很多青年人并不熟悉“空巢”這一名詞,空巢是爺爺奶奶以及老年人的生活模式,他們不知道為什麼自己會被冠以“空巢”之名,年輕人認為獨居意味着自由,意味着毫無約束的惬意,這些自主選擇和空巢無關。
據人民智庫發布的數據顯示,青年獨居的理由分為很多種,其中“享有自由且隐私的空間”占47.5%;因“作息不同,不想打擾他人,也不想被人影響”占39.5%;“覺得一個人生活很方便才獨居”占33.5%;“沒有理由,隻是覺得一個人更舒服”占32.2%。
翔實的數據通過網友投票,以及官方數據分析得出一組直觀的比例結構,盡管真實性有待考證,但對于透視空巢青年占比,有着一定的參考意義。
從這組數據中可以看出,很多年輕人并不覺得空巢可怕,反倒很享受這種空巢帶來的孤獨,像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一般樂在其中。
透過本質思索其中内核,背井離鄉雖是現實,但早已不像古時那般“我居南海君北海”的和家人失去聯系,一部手機将人們之間的距離拉近,緊密維系在一起,思鄉之情雖在,卻不是當代年輕人所考慮的第一問題,相較之下,物質的比拼與精神的貧瘠才是。
9000萬空巢青年背後,隐藏着對現實生活以及孤獨年月的無奈,與無力感相伴的,是對自身的迷茫與未來夢想的渴望。
江湖夜雨十年燈孤獨的人隻要具有愛心,他仍會有孤獨的幸福,當他的愛心在不理解他的人群中無可寄托時,便會投向花朵、小草、河流和天空,并因此而感受到心靈的愉悅。
這句看似雞湯的話,是英國浪漫主義詩人雪萊所說,很多人厭惡雞湯,覺得這些話打雞血的鼓勵,于生活來說毫無裨益,像是“好好努力”一般,聽得多了,便顯得過于陳詞濫調。
雞湯來源于浪漫的幻想,浪漫源于對未來充滿着期待,以及追求美好生活的渴望,希望自己能完成遠大的理想,成為一個不甘堕落的英雄式人物。
羅馬音樂家貝多芬在雙耳失聰時說,“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他絕不能使我屈服,”聽起來讓人振聾發聩,渾身充滿力量,到了今天,億萬空巢青年覺得,努力無用,或許屈服才是一種更好的辦法。
雞湯文學說多了,适得其反地讓年輕一代不再相信打雞血的話。
2020年五四青年節時,哔哩哔哩發布一則《後浪》短視頻,以此激勵當代年輕人要奮發圖強,視頻中的何冰慷慨激昂,盡情揮灑對于年輕人的羨慕之情,他說青年人生在太平盛世,享受前輩們沒有享受過的榮光和新時代的春風,年輕人應當“心裡有火,眼裡有光”的去展望未來。
《後浪》視頻一經播出,點擊量瞬間攀登當日熱搜排行榜第一,看似極盡谄媚讨好的言論,卻沒有視頻作者想象中那般好評如潮。
大多數年輕人對此罵聲一片,很多人說視頻中的生活不是自己的,雖然身為年輕人,但從來沒有過跳傘、潛水、出國的經曆,表示自己不能被代表,一條“爹味十足”的短評成為該視頻下方的高贊評論。
何冰在視頻中所說的奔湧吧後浪!其實可以理解為中老年人對于年輕人的羨慕之情,可年輕人覺得,一味地吹捧後浪,實則是在教自己做事,是在為事物定立一個标準答案,有種輕視年輕人無法掌握人生的傲慢,他們覺得這不是一種平等意義上的對話,也不是一百年前所宣揚的五四精神。
“這個世界是你們的”,是年輕人聽過最多的一句話,其實這話并沒有說完,世界上制定規則的大多數都是中老年人,所以這句話的後半句是“等你們老的時候,”年輕人想要掌握規則,則要發揮出孟子所說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
年輕人不滿自己一邊被資本壓榨,一邊面臨“江湖路雨十年燈”的漂泊窘境,更不願接受隻要自己提出質疑,就會被扣上“不努力”的指責。
很多空巢青年盡管畢業多年,立下的豪言壯語卻仍未實現,上班許久,依舊沒有攢夠買房的首付,無奈漂泊于城市中租房生活,房東一而再再而三的漲租令他們不堪其擾,除搬到離公司更遠,更便宜的地方外,這些年輕人别無選擇。
996的上班作息,讓年輕人的夢想和遠方逐漸抹平棱角,高于工資數倍的房價,讓他們失去在大城市安身立命的志向,可以說這些年輕人不努力,但不能否認,房價與收入之間的确存在難以逾越的鴻溝。
年輕人不再提及将來要做什麼,自嘲着自己隻是個“打工人”,五四青年節對于很多青年人來說隻是5月4号,因為這一天不放假,對于被歌頌,他們想要一些實際的禮遇和寬松的環境。
衆多青年網友一緻認為,自己的生活不該被定義,無論是“空巢青年”還是“後浪”,都不是他們想要的,強烈地抵觸情緒中,衍生出一個新的名詞——“躺平青年”。
想見讀書已白頭2021年12月6日時,“躺平”一詞被評為“年度十大網絡用語”之一,成功取代空巢為青年設下的定義,稱号來自廣大網友自封,與此前“空巢”“後浪”不同的是,年輕人很喜歡這個詞。
聽了太多雞湯的年輕人,實現向下突破的天花闆,選擇最不作為的作為,對社會不公發起挑戰,之所以選擇躺平,實則是在用自己的方式消解外在環境對個體的規則與壓迫。
為此全國政協委員發表意見,要将此前的“空巢青年”轉變為“築巢青年”,以政府購買服務的模式,樹立起當代年輕人的身心健康和構建家庭的實務能力的服務,做到社區共築、社群共築、志願者活動共築等多種方式,以此達到年輕人對于社會的認同感。
築巢青年的言論一經推出,像是曲高和寡一般,并沒有引起年輕人的認同,反倒使躺平一詞愈發甚嚣塵上。
躺平的生活方式,主要是降低人們對于物質生活的奢望,從精神上放松下來,滿足于現狀的安穩度日,工作中不和同事争吵,不與領導對抗,對于工資再無之前的憧憬,隻要能養活自己就行,除此之外沒有别的要求。
躺平一族最大的特點是對拔地而起的房價說“不”,有些躺平的人不想做房奴去還貸,有的則是湊不齊首付,及時止損地放棄幻想。
其實躺平的生活方式一直存在,隻是在無數打氣鼓勵之中,慢慢形成一個名詞,用來對抗所有雞湯。
如果深層次看,躺平的意思有點類似于道家所說的“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與之争”,自己不争了,所以天下再沒有人能與他争。
近年來結婚率與嬰兒出生率驟降,與之相反的是躺平青年橫空出世的猛增,選擇步入婚姻,承擔家庭責任的人越來越少,選擇自由散漫,無欲無求地躺平青年越來越多。
躺平一詞引起廣泛關注的同時,“内卷”也開始出現在公衆的視野中,這是一種與躺平完全對立的奮鬥模式,有人說甯要内卷,也不能躺平。
年輕人意識被撕裂的同時,是當下中國面臨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随着國内經濟換擋降速和調整産業結構的原因,各行各業的發展空間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導緻就業競争更加激烈,最終影響年輕人的工作和生活。
除此之外,如今的生活模式,如果不買房不買車,降低欲望的話,的确可以讓人選擇放慢腳步,用較為舒适的方式換取足夠的生活條件。
在兩種情況下,躺平與内卷氤氲而生,成為當代年輕人可選擇的生活方式。
無論是此前的空巢青年還是如今的躺平青年,對于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都有很多不利之處,年輕人是國家的血液,各行各業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當代青年人的創造性貢獻。
如果人人都選擇“未富先空”或者“未富先躺”的生活,與之相伴的現實問題及社會發展則需要引起社會的警惕。
無論是空巢、後浪還是躺平等名詞,年輕人都不想,也不需要被定義,他們擁有自己選擇生活的權利,别人無法幹涉,社會真正應該做的,是降低青年人的生活壓力,讓人們願意奮鬥,與其思索如何轉變青年人的想法,不如創造出一個平等競争的社會,讓所有青年,為此奮鬥一生。
【參考文獻】1、《“空巢青年”是個僞命題》——人民日報
2、《日本“無緣社會”:繼空巢老人後,空巢青年也是個大問題》——光明網
3、《一人獨居,兩眼惺忪,三餐外賣……空巢青年,孤獨誰懂》——人民日報
4、《誰是空巢青年:追求自由的年輕人還是困于現實的“零餘者”》——澎湃新聞
5、《中國網評:解讀“空巢青年”,無需杞人憂天》——中國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