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裡長城的起點和終點分别在哪?正兒八經學過曆史的人應該都能脫口而出“東起山海關,西到嘉峪關”。但是在《明史·兵制》中卻是這麼記載的:“東起鴨綠,西抵嘉峪”。那麼我們為什麼在教科書裡說“東起山海關,西到嘉峪關”呢?
原來是現存的長城就是之前我們教科書裡寫的,結合曆史,再結合現實,也隻能這麼寫了。
但是20世紀80年代,考古學家們在遼甯省丹東市中朝邊境鴨綠江畔的一座孤山“虎山”上有了新的發現。這座山的前後發現了綿延不斷的古城牆牆體及牆基遺迹,人們這個時候就想起了史籍中“東起鴨綠”的記載。經過考古學家長期的考古調查,最終證實這段長城在遼東綿延一千多公裡,一直向西延伸到山海關,屬于明代長城的一部分。考古證據與史料記載完美地相互印證,這也是考古的意義,正經補史。由此萬裡長城又增加了一千多公裡,丹東的虎山長城才是萬裡長城真正的東端起點。那麼這段長城是什麼時候開建?是防禦誰呢?
虎山長城始建于明成化五年,也就是公元1469年,成化是明朝第八個皇上朱見深的年号,所以說虎山長城是最年輕的長城,建成的比較晚。
那麼是防禦誰呢?主要是元朝被明朝推翻之後,并沒有被徹底消滅,而是退回蒙古大草原,仍然威脅大明的北疆,特别是位于東北的兀良哈部,經常南下侵入大明北疆。再加上後來的女真各部再次興起。為了應付這些遊牧民族的侵擾。大明分三次建成了山海關到虎山的邊牆。遼東邊牆第一階段的修建是從永樂年間到正統年間,從北鎮(今遼甯省錦州市轄區)修到遼河流域的開原(今遼甯省開原市)。第二階段是從明正統七年開始,修建了從北鎮到山海關,這樣就與長城主牆體相連接了,成為了明萬裡長城的一部分。當時還沒有“長城”這個叫法,人們把長城就叫做“邊牆”。明成化十五年起又開始修建遼東邊牆的第三段,從開原一直修到中朝邊境的鴨綠江畔也就是虎山關。為了進一步鞏固遼東長城防線,萬曆初年到萬曆四年又在遼東邊牆以北修建了六座城堡,自此遼東邊牆防禦體系基本成型。也就是我們現在說的虎山至山海關段長城!
朋友們,記住呦,萬裡長城西起嘉峪關,東可是到了丹東虎山!那麼費大力氣修建的長城有作用嗎?還請聰明的網友給出自己的見解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