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遊戲

 > 中班我的爸爸媽媽活動目标

中班我的爸爸媽媽活動目标

遊戲 更新时间:2024-06-28 19:13:59

中班我的爸爸媽媽活動目标?中班幼兒的自主意識得到了較好的發展,他們能明确地分清自己和同伴,了解自己和他人是不同的,有着不一樣的外表和習慣,也在漸漸學習尊重同伴的想法和行為方式,這為幼兒的遊戲帶來了新的突破:孩子們設想的遊戲情節更加豐富、更加具有個性化的内容,體現出幼兒個體對生活的思考和興趣,他們要把自己的所見所感在遊戲中表達出來,“娃娃家”就是一個這樣的縮影,幼兒設想出很多“不可能”的情節,在豐富遊戲的同時,也為相互之間的互動交流帶來了挑戰,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中班我的爸爸媽媽活動目标?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中班我的爸爸媽媽活動目标(我是爸爸我是媽媽)1

中班我的爸爸媽媽活動目标

中班幼兒的自主意識得到了較好的發展,他們能明确地分清自己和同伴,了解自己和他人是不同的,有着不一樣的外表和習慣,也在漸漸學習尊重同伴的想法和行為方式,這為幼兒的遊戲帶來了新的突破:孩子們設想的遊戲情節更加豐富、更加具有個性化的内容,體現出幼兒個體對生活的思考和興趣,他們要把自己的所見所感在遊戲中表達出來,“娃娃家”就是一個這樣的縮影,幼兒設想出很多“不可能”的情節,在豐富遊戲的同時,也為相互之間的互動交流帶來了挑戰。

關注幼兒向内的娃娃家遊戲

由“失蹤的爸爸”引發的情節創新

丁丁是娃娃家裡的爸爸,他說:“我每天都要上班的。”他在遊戲中一個固定的時間告訴“媽媽”:“7點了,我上班去啦!”接着,“一天都看不到人。”,娃娃家裡的“媽媽”麗麗向老師告狀說:“爸爸天天都不在家,寶寶想要出去玩呢!我不要和丁丁一起玩了!”而丁丁說:“爸爸不是要上班嗎?等我下班就晚上了,公園都關門了!”

顯然,幼兒的興趣、經驗在此時出現了差異。《指南》的社會領域目标指出,“當幼兒與同伴發生矛盾或沖突時,指導他嘗試用協商、交換、輪流玩、合作等方式解決問題。”丁丁和麗麗之間缺乏溝通協商,也就無法産生合作。在角色遊戲裡,中班幼兒的行為已經從簡單的平行遊戲發展為出現交往合作的意向,幼兒意識到遊戲夥伴對自己的意義和影響,就像麗麗,她就覺得爸爸不可以一直在上班,是應該“陪陪寶寶”的。

教師與幼兒進行了個别溝通和集體讨論。與丁丁、麗麗個别溝通的目的是:了解不同需求,化解誤會。丁丁對教師說:“我爸爸就是這樣上班的,爸爸說要掙錢呀沒時間和我玩!”麗麗則說:“我媽媽有時間就叫爸爸帶我玩,爸爸也喜歡帶我玩。不然爸爸就沒有用了(意思是家裡就不需要爸爸了)。”看來,幼兒的遊戲行為是來自于真實生活感受的。對于他倆而言,這都是正常的表現。教師與孩子們展開了集體讨論:爸爸媽媽都有工作,那小寶寶去哪裡?如果爸爸或媽媽不上班,上班的那個人什麼時候下班回家呢?孩子們恍然大悟:原來,自己的爸爸媽媽也是回家的,經常在早晨就會看見他們啊。那麼,在遊戲裡,爸爸和媽媽也會下班,當然也可以陪寶寶玩啦!孩子們設想:娃娃家的爸爸和媽媽上的班有很多内容:在馬路上當輔警執勤,在超市裡擔任理貨員。在餐廳上班的孩子們發現,遊戲裡的人就像真正的爸爸媽媽那樣,會上班、會下班、會領工資,很有趣!沒想到,一個“失蹤的爸爸”引發的問題,不但解決了矛盾,還生成了很多新的遊戲情節!

由“愛美的媽媽”産生的新“産業”

中班的幼兒有了更加鮮明的自我意識,性别意識得到增強,女孩們更喜歡在表演、藝術等活動中展現自己。樂樂就是一個“愛美的媽媽”,還帶動創造了一批“就業新崗位”呢!

娃娃家的“媽媽”是樂樂。她自己的媽媽是一名美容導購,也喜歡給樂樂打扮得美美的。樂樂經常在遊戲裡發展出獨特的情節,如自己繪制蝴蝶結、剪下來貼在“家”裡,打扮娃娃,每天“出門”都要照照鏡子。有一天因為梳妝打扮,送“寶寶上親子課”都遲到了!親子課的“老師”提醒她下次不要遲到,她說:“我要找一個好看的蝴蝶結,所以遲到了。要是有賣蝴蝶結的就好了!”

教師聽在耳裡,記在心上。于是和大家讨論:你們在遊戲的時候有遇到需要材料卻沒有得到滿足的時候嗎?孩子們說了很多想要的材料:娃娃家的服飾和生活用品、建構區的輔助物、表演區的飾品、益智區的有難度的玩具、戶外遊戲中的小車等等。教師和孩子們一塊兒用半成品再造、改造,創造出一個又一個的新玩具,既滿足了樂樂等孩子搭配的需要,也發展了幼兒包括審美能力在内的各項能力。

以上兩個案例,素材都來源于幼兒對實際生活的觀察、對自己父母的觀察,他們或是覺得很有趣,或是向往像成人那樣生活、表現自己。在創造情節的同時,也為思考情節沖突和學習解決問題帶來了新風尚。從幼兒的思考中不難發現,幼兒對成人的生活既是喜愛和模仿的,也是有着自己的思考和創新的,呈現出幼兒對現實中親密的父母家庭關系的渴望和學習興趣的指向,這将是教師在教育中的新關注點,探尋幼兒在成長中的期望,使幼兒的心理、人格得到發展和完善。

娃娃家拓展的社會性探索

負責的“居委會大媽”

君君是娃娃家的媽媽,同時也是“中五班居委會”(幼兒命名的)的管理人員,她稱自己是“居委會大媽”。這個經驗來源于她的奶奶就是做此工作的,君君是在模仿奶奶。

君君發現幾個娃娃家裡的垃圾“太多了”,她說:“垃圾要分類啦!垃圾要分類啦!不分的要罰款哦!”“媽媽”小花說:“給我一點垃圾袋吧,我家沒有垃圾袋。”君君一拍腦門:“是啊!垃圾袋。你等我一下。”說着,她從老師那裡拿來垃圾袋,為小花解決了問題。

教師問孩子們:“居委會要為大家發垃圾袋嗎?”孩子們覺得不用發,但如果哪個家裡急着要,居委會也能幫忙給一個。這就明确了居委會的工作職責:幫忙,而不是義務,垃圾分類應由每家自己做好

,保持環境的整潔。孩子們還認為居委會的工作人員可以多辦一個“健身房”,讓爸爸媽媽們下班來鍛煉身體。這個想法顯然與一般的社會健身房不符,但遊戲本身是具有創造性的,因此,“小區健身房”誕生了。教師感到,及時的、必要的幹預能促進幼兒對當前問題的思考,幫助幼兒明确個人的責任,也避免遊戲陷入忙亂。

快樂的志願者

城市裡有了共享單車,孩子們常常看見家人和路人騎着單車,好不羨慕,于是遊戲裡也有了幾輛“單車”。可是,經常有小朋友把“單車”停在不方便大家走路的地方,或是停在大家看不到的地方,影響了遊戲。這時,“志願者”産生了。娃娃家的點點說:“我不上班,我把寶寶送到幼兒園以後,就可以上街整理單車。”

這是一個好主意!于是,各個娃娃家裡的“老人們”也行動起來了,他們負責整理單車使它歸位,把每個人騎過的單車停放在固定的地方,還制定了值班表,就不用大家一起整理了,“志願者”工作更有秩序了。

這兩個案例,呈現出幼兒在生活經驗基礎上的自主創造性,也大大拓展了在娃娃家遊戲的幼兒的活動範圍,賦予他們更多的社會職責和功能,激發出強烈的自主創造活力。居委會、志願者,都是生活中的鮮活形象,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便利。幼兒卻沒有局限于角色,而是在将自己的身份從爸爸、媽媽擴展到這些社會角色的同時,賦予了更多的内容,這是幼兒新的想象,也體現出幼兒對社會生活的思考和自主決策的能力——如果真的成為居委會工作人員、成為志願者,相信孩子們會将自己的主張付諸實施,成為很好的社會工作者。

綜上,角色遊戲承載了幼兒對社會、生活的觀察和思考,中班幼兒有能力表達自己的想法,提出自己的建議和意見。從“娃娃家”遊戲中,教師看到幼兒不但是優秀的爸爸和媽媽,也正在模仿現實生活中的父母那樣的社會責任。《指南》社會部分指出,“幼兒社會領域的學習與發展過程是其社會性不斷完善并奠定健全人格基礎的過程,人際交往和社會适應是幼兒社會學習的主要内容”。遊戲中,幼兒展現出的思考、創意和最終的收獲,将為他們适應社會、創造自己的生活帶去更多的靈感,促進其社會适應及能力的發展。

區域活動自由、自主和開放式的交流,對幼兒的身心健康和知識技能的發展有着積極的影響。在角色遊戲“娃娃家”裡,幼兒不但獲得角色身份的認同,而且有充分的自主權決策設想和行為,他們的交往、動手操作能力得到了最大化的發展。本文立足中班幼兒的現實經驗和社會發展需要,闡述了以觀察者和陪伴者身份影響幼兒“娃娃家”遊戲、促進幼兒明确角色意識、發展遊戲情節的有效指導策略。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遊戲资讯推荐

热门遊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