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語言表達是教學藝術的一個基本且重要的組成部分。教師向學生傳道、授業、解惑以及師生之間信息的傳遞和情感的交流,都離不開運用教學語言這一有力的工具,正如著名教育學家誇美紐斯所說“教師的嘴,就是一個源泉,從那裡可以發出知識的溪流”。在課堂上,教師通過情趣盎然的表述,鞭辟入裡的分析,恰到好處的點撥,把學生帶進的知識海洋,開啟他們的心智,陶冶他們的情操,使他們獲得精神上的滿足。因此,作為一名合格的教師,其課堂教學語言不但要力求規範清晰、準确嚴密、生動形象,而且還應該符合學生的接受心理,以激起學生學習的欲望和興趣,從而達到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目的。
課堂教學語言的具體要求:
1.課堂教學語言力求準确嚴謹
教學語言的準确嚴謹是指正确地引用科學術語來表達事物的現象和本質,杜絕含糊不清的概念和模棱兩可的表述。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做到确切地使用概念,科學地進行判斷,嚴密地進行推理,用語準确,用詞嚴謹。隻有達到了這個要求,才能在學生腦中建立起正确的概念、判斷,才能分清是非、對錯。這就要求教師對所講的問題掌握得準确,理解得清楚,在這樣的基礎上,才能在講課時表現出課堂語言表述的準确嚴謹。反之,詞不達意,似是而非,廢話連篇,語無倫次,說不清道不白,将直接影響教學效果。
教學語言的嚴謹又表現“言之有序,條理清楚”上,“序”是指教學語言的邏輯性。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對講授的内容作深入鑽研和細緻分析,弄清要講的知識的來龍去脈,掌握其确切的含義和規律,精心組織語言解讀教學内容,确定怎樣開頭,怎樣過渡,怎樣結尾。隻有思路井然有序,講解才會層次分明、條理清楚、前後連貫、推導有緻、言之成理;學生在授課的重點、難點等關鍵問題上才能夠得到透徹的理解,也便于學生清晰地把握知識脈絡,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
2.課堂教學語言力求簡練明白
恩格斯曾經說過:“言簡意赅的句子,一經了解就能牢牢記住,變成口号,而這是冗長的論述絕對做不到的。”
所謂簡練,即語言簡潔清楚,幹淨利落,恰到好處。簡練幹淨的語言使人神清氣爽,聽得明白;冗長羅索的語言,讓人抓不住要害,越聽越糊塗。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用最簡潔的語言表述,讓學生很容易地把握住每句話、每節課的重點,更好地領會教師的意圖。力争能在最短時間内讓絕大部分學生聽懂并樂于接受。
所謂明白,即語言通俗易懂,深入淺出,使學生明确地聽懂教師所要表達的内容。教學過程主要是師生之間傳授文化科學知識的雙邊活動,教師的基本任務是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将教材的知識信息傳授給學生,從而使學生學會、掌握知識技能,發展智力,提高思想。而教師所使用的教學語言,如果晦澀難懂,詞不達意,就會使學生聽起來糊裡糊塗,莫名其妙,必然減弱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這就無法實現教學目的。
3.課堂教學語言力求生動形象
生動形象的教學語言最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最能喚起學生求知欲,它像歡跳的山泉流進學生的心房,又像和煦的春風吹開他們笑臉。為此,課堂語言應當講出色彩,講出感情,講出意境來。古人雲“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師應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感情因素,以滿含激情的語言渲染出教材中或悲壯、或凝重、或熱烈、或凄清的真實情境。在講解過程中應根據教材的不同的内容,時而輕言細語,時而慷慨激昂,有時滔滔如激流,有時沙沙如春雨,這樣不僅可以牢牢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而且這種特定的教學氛圍,還會不斷地誘發教師的靈感,以至妙語連珠,意趣橫生,對教學内容的講解分析更加生動、透徹而充滿情趣。
語文教師的語言尤其應該生動形象、饒有情趣。把深奧的事理形象化,把抽象的事物具體化,再現教材内容,使學生産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睹其物”之感。在作品和學生之間巧妙
地建立聯系,給學生開辟一條通道,架起由此及彼的“橋梁”,引導學生通過作品展示的生活畫面結合自己的生活增補想象作品所提供的生活畫面、形象、形态和意境等,讓具體形象在腦中“活”起來。
4.課堂教學語言力求有節奏感
“節奏是一切藝術的靈魂”作為教學語言藝術亦不例外。一堂成功的課猶如奏樂,按照主旋律,曲調的抑揚頓挫、音節的疏密相間各個環節有機相連,給人以美的享受。教學語言的節奏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呢?我以為必須快慢适宜、動靜相生、抑揚頓挫、起伏有緻。譬如什麼地方用快速而又輕松的語調大珠小珠落玉盤地叙述;什麼地方要放慢語速做到一字一句都落到學生耳朵裡;什麼情況下“暫停”,以便醞釀氣氛,培養感情,使學生舒展開想象的翅膀,都得有個講究。隻有這樣,學生才能在無意注意中學到更多的知識,懂得注意什麼、感受什麼、聯想什麼,以及表達什麼。
由此可見,處理好教學語言表述的“疏”“密”關系決非小事。講課時言辭過“疏”,慢條斯理,斷斷續續,就會引起學生聽課時,神經松弛,注意力彌散;講課時語言過“密”,鋪天蓋地,密不透風,就會引起學生聽課時,神情疲勞,無法靜思默想,完整收取信息。過“疏”過“密”的教學語言均不利于提高學生的聽課效果。如何使課堂語言疏密得體、繁簡适宜呢?最重要的是對授課内容的篩選和提煉,隻有通過悉心斟酌,反複揣摩,适當安排,才能在授課時做到從容不迫,疏密得體,緩急自如。
5.課堂教學語言力求有幽默感
喜歡風趣幽默是學生的心理特點之一。教師富有幽默感的語言,自然會使學生喜聞樂道。但是,要使這種幽默的語言真正能夠産生出美感來,讓學生的的确确覺得是一種享受,打心眼裡佩服,就必須把握好一個“度”。教師不同于演員,他的主要任務是“傳道、受業、解惑”,不能以庸俗的笑料去迎合少數人的不健康心理。幽默的語言必須以豐厚的學識和機敏的應變能力為前提,應通過一些随機的“點化語”或“插入語”化平淡為神奇,才能産生魅力,使學生在欣賞美中獲得知識,受到教育。真如有位老師說得好“幽默固然有賴于知識的豐富,思維的敏捷,口語的暢達,但重要的是要有融融愛心,博大的胸懷,樂觀的情緒,爽朗的性格。老師笑着看學生,學生就會笑着看老師,隻有笑着看學生,才會有幽默的心境。”
教師上課語言的技巧教師要講好一門課,除了要有高度的熱情與責任感之外,還要有淵博的知識和一定的講課技巧。教師講課是一種輸出,學生聽課是一種接受,究竟效果如何呢?教師應從反饋中不斷提高自己的講課水平。平時在課堂上要注意觀察學生的表情,以此來掌握學生的接受程度。此外,還可通過作業、答疑、小測驗,甚至可以跟同學聊天等各種渠道及時了解學生的疑惑,引入激發學生思考的問題,及時調整講課的進度,總結如何用最貼切的語言講述問題。
教師講課的語言應清楚流暢、精練樸實、通俗易懂、幽默風趣,講課的語調要抑揚頓挫、繪聲繪色。對重點内容、公式、定理應加重語氣,力求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否則語言平淡呆闆,隻能成為催眠曲,使學生昏昏欲睡。教師講課的語速要适中,要始終與學生的思維協調合拍。
一、充滿激情、緊扣主題
要提高課堂教學藝術,首先是強調課堂語言藝術,因為課堂教學是教師把知識與信息正确有效的傳遞給學生,與學生共同交流,達成共識。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語言要充滿激情,首先要渲染課堂氣氛、創設教學情境,再科學分析、精講内容,使學生進入教材的意境,理解教材的意思,掌握教學内容。課堂上如果教師的語言平淡,激情匮乏,平鋪直叙,不但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反而會成為學生的催眠曲,這樣,何談教學效果?
要達到掌握知識的目的,除了表情達意的口頭語言,還要借助靈活多樣的肢體語言來感染學生,增強表達效果,突出教學重點。如果教師在講授感人的情節時,除了語氣、語調、語速的變化,再輔之飽滿的激情和相應的動作手勢,則更能加強教師信息的傳遞,幫助學生對教師語言的理解,加深教學内容的印象。
課堂中教師的語言不光有激情,還要緊扣教學内容,有的教師上課為了渲染氣氛,于是就誇誇其談,談古論今,信口開河,空發議論,離題萬裡,講些與課堂内容無關的話題。一節課下來,老師不知講些什麼?學生不明白學些啥。即使語言再優美,也是華而不實。 教學時還要根據不同的年級,不同的學科,不同的文章 ,采用不同的語言技巧。對低年級學生,教學語言要形象、具體、親切、有趣、活潑、開朗。對高年級學生教學語言應深刻、明朗,有哲理性,啟發性。教師應把課本知識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把與課外内容有關的時代背景,作者生平,名人轶事,成語典故融入到教學内容中,讓學生展開聯想,活躍思維,拓展視野。
二、條理清晰、有理有序
學生對事物的認識,首先要搞清事理,古人說得好“有物講理,理則清;無物講理,理不明。”在教學中,教師應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論之有據,以理服人,讓學生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程中領悟道理。
教師語言不但有理,還要有序。所謂“序”即邏輯順序。上課前教師應該對教材深入鑽研和細緻分析,弄清所講知識的來龍去脈,精心組織教學過程。對怎樣開頭、過渡、結尾,哪些先講,哪些後講,什麼精講,什麼略講,做到思路井然有序,講解時才會條理清晰,有條不紊。使學生在重點、難點、關鍵問題上得到透徹的理解。
三、幽默風趣、激發情感
要使學生覺得上課有趣,關鍵在于教師講授時能設疑激趣、扣人心弦。讓學生對上課産生濃厚的興趣。古人說的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著名的教育家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教師課堂語言應當規範、簡潔、準确、生動、形象、有趣,同時要将抽象為具體,化深奧為淺顯,變枯燥為樂趣,使學生對事物的認識有如見其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的感覺,從中受到感染和熏陶。隻有教師具備廣博的知識和紮實的語言基本
功,才能通過多種途徑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強化學生的學習動機,促使學生深入鑽研問題。課堂上既要氣氛活躍,又要活而不亂,嚴而不死,充分讓學生感受到課堂新奇多趣,這樣,學生才會樂于聽講,輕松學習,善于理解,記得牢固。
課堂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因此,教師要善于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增強學生學習的内動力,引導學生質疑問難,多為學生制造懸念,刺激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在思索中找出問題的答案,在找出答案的過程中,促使學生去聽課、看書、分析、思考,解除疑問。這樣,才會使學生的思維得到訓練,意識得到增強,能力得到提高,從而獲取新知識,掌握新内容。
總而言之,教師課堂教學的語言藝術豐富,才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前提,更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先決條件。所以,廣大教師要不斷提高語言藝術水平,夯實語言技巧的基礎。
教師的教學語言技巧課堂教學語言表達是教學藝術的一個基本且重要的組成部分。教師向學生傳道、授業、解惑以及師生之間信息的傳遞和情感的交流,都離不開運用教學語言這一有力的工具,正如著名教育學家誇美紐斯所說“教師的嘴,就是一個源泉,從那裡可以發出知識的溪流”。在課堂上,教師通過情趣盎然的表述,鞭辟入裡的分析,恰到好處的點撥,把學生帶進的知識海洋,開啟他們的心智,陶冶他們的情操,使他們獲得精神上的滿足。因此,要成功地上好每一堂課,教師應不斷提高自己的語言修養,熟練掌握教學語言運用技巧和藝術。
作為一名教師,其課堂教學語言不但要力求規範清晰、準确嚴密、生動形象,而且還應該符合學生的接受心理,把握合理的速度、響度、節奏感技巧,以激起學生學習的欲望和興趣,達到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目的。
一、教師的授課語言要“甜”
有些教師的課堂語言比較生硬,語氣粗重,平闆冷淡,少情寡味,猶如教堂裡扯長嗓音的誦經聲,既不能引起學生的聽課興趣,也不能調動學習積極性,對教學質量的提高,很有影響。 為此,有必要強調一下,教師的授課語言要甜一點。這裡的“甜”,是指充滿教師的激情,飽含知識營養,能激發學生求知欲的言語,是讓學生在甜美、歡悅的感情所造成的氛圍中,集中精力,認真學習的言語。
第一,語言的“甜”,源自對學生、對教師這個職業的愛。隻有愛學生,與學生打成一片,才能了解到學生的喜怒憂樂、興趣愛好、希望要求。作為心聲的語言,才能溫和、親切、甜美。倘若對教師這個職業沒有感情,對工作抱敷衍态度,動辄生氣,遷怒于學生,又怎會有“甜”言奔湧?隻有熱愛教師這個職業,才會看到學生像看到自己的孩子一樣喜歡他們。緣于這份愛,教師的課堂語言才能甜而親切。因此,首先要愛學生、愛職業。有道是言由中出,甜自愛來,就是這個道理。
第二,要注意心理修養,善于控制和表現自己的情緒。無論在課外遇到什麼不順心的事,在走進教室之前,一定要使自己恢複常态,不能把自己惡劣的情緒傳染給學生,更不能向學生流露甚至發洩。這種高度的情緒控制力首先來自于平素的心理修養,來自于高度的職業道德。在教室裡,每個教育者,都是屬于教育事業的,屬于教育對象的;即使在課堂上碰到了學生回答不出問題,甚至有不遵守紀律現象,也應該冷靜,保持良好的心緒,和藹、親切,講出“甜”的話語來。如果一看到學生搗亂,就怒上心頭,禁不住狂風驟雨訓斥一番,肯定不會有和風細雨的語言。我們有義務教育他,但是也要維護學生的尊嚴,注意方式。可以把他叫出來用甜的語言教導他,這樣即維護了他的尊嚴,同時也會赢得他的感激和尊重。
第三,注意揣摩言語技巧,運用語氣、語調、節奏等把話說得更“甜”一些。 甜的言語,除了浸透了感情之外,一般還表現為語氣親切,柔軟,但不失莊重感;語調低一點,但不失其速度與生氣;語感兒童氣足一些,又沒有矯揉造作之嫌。話中洋溢着與學生一道探尋知識奧秘的興味。這就需要學點兒童心理學和兒童語言,盡量把自己失去的童心尋回一些來,使自己的口語對兒童的口味。唯其如此,才能使學生聽出“甜”味來。
第四,要注意表情的運用。人們的面部表情是豐富多彩的,它最複雜、最敏感,也最微妙。甚至很難用語言表達的細微深刻的感情,都可以通過面部表情惟妙惟肖地表達出來。課堂上,學生不但要聽,還要看。要讓學生感覺出語言的“甜”味來,無疑表情可以幫你大忙。如果你面目慈祥可親,情感表露豐富,會大大加強言語“甜”的效果。有些課的知識深奧晦澀,但是學生們整節課都聽得很專注,而且能學會。為什麼呢?因為老師和藹可親,眼神中含着笑意和鼓勵,諄諄善誘的語言洋溢着快樂,像叙家常一般,在不知不覺間,每一個知識點像潺潺的泉水一般流進學生的腦海。因此,且不可忽視面部表情的作用,特别是眼神的運用。要讓學生從你的眼神中看出深厚而動人的感情,傾心而熱烈的囑托,熱情而深沉的關懷。
二、教學語言的速度要得當
教學語言的速度“快些慢些”,是不是合理,是不是科學,對于教學效果的好壞有直接的影響。并且,這“快些慢些”之間有不少值得研究的學問。日常生活中,每位教師各有自己的語言習慣,彼此說話的速度總是有差别的。比如,年輕教師說話比較快,連珠炮式;老年教師說話往往緩慢,“挂慢檔”;女教師講話,常常比男教師快;這些都是指“生活語言”來說。至于“教學語言”則屬于一種專門的工作語言,它在許多方面與生活語言不同。 就拿速度來講,不論是什麼年齡、性格、籍貫、性别的教師,一旦進了課堂,上了講台,就不應該用日常的生活語言習慣速度去講課,而必須受課堂教學自身規律的制約,受與教學有關的諸多因素的支配,不得有随意性。凡有事業心、責任感的教師,都應該對自己的教學語言速度進行一番科學的分析與檢驗,都應該認真地探索和把握最科學、最合理的教學語言速度。教師上課時說話的速度過快,看起來滔滔不絕、口若懸河,而其實學生聽課的效果并不好。
講課的語速太快了。上一句尚未聽清,下一句又叽裡咕噜出來了,學生們總是處于高度緊張狀态來聽課,久而久之就疲憊不堪了。這正是因為發送信息的頻率太高,使聽課人的大腦對收取的信息處理不叠,勢必形成信息的脫漏、積壓,導緻信息傳收活動的障礙甚至中止。 反之,假使教學語言速度過慢,遠遠跟不上學生大腦處理信息的速度,弊病同樣很大。因為,那不僅會浪費了許多寶貴的教學時間,更壞的結果是将導緻教學對象精力渙散。例如,老師說話的速度太過緩慢,慢悠悠說完了上句,沉吟片刻又說出了下句,時常有的學生聽着聽着就睡着了。這是因為學生大腦對所收到的信息已經完成了選擇,進行了反饋或儲存的處理,如果這時仍然沒有新的語言信息傳送過來,一再地脫節、等待,持續時間一長,感官和大腦皮層細胞就會引起倦怠,從興奮轉入半抑制狀态。在心理上也會呈現出厭倦疲乏的反應,降低聽課的興緻與效果。
那麼怎樣才能科學地确定和把握教學語言的合理速度呢? 一般地講,至少要考慮以下幾個因素:
首先,是教學對象的年齡因素:這是确定教學語言速度的重要依據。給不同年齡、不同年級的學生上課,教學語言的合理速度有明顯差别。 中學生、大學生,其感官功能、大腦發育情形與負荷能力都逐漸成熟,呈現出精力充沛,反應靈敏、迅速的特征。這時,他們說話、思維和舉止動作都是速度很快的。面對這樣的教學對象,教學語言的速度就得與之相适應才是合理的。
其次,是教學内容因素:這是确定教學語言合理速度的又一重要依據。即,在同一年級,對同一批教學對象,講不同學科的課或者同一學科的不同内容,由于教材有深淺難易之分,教學語言的速度也應有快慢之别。比如,講述的速度一般快于講解的速度;講淺顯易懂的内容一般比講艱深繁難的問題時說話快。
再次,是教學環境因素:這也是制約教學語言速度的條件之一。例如,在小班上課與在合堂教室上大課,教學語言速度就有差别;上内堂課與上外堂課也不同。空間大、距離遠,語言速度就要相應地放慢。 另外,課堂内外環境安靜不安靜,有無噪音幹擾等等,也對教學語言速度有影響。
三、教學語言的響度要适當
由于性格、氣質、體質、語言習慣等多方面的差異,每個教師在日常生活中說話的高、低、強、弱各不相同。有的愛粗喉嚨大嗓門兒,有的總是柔聲細語。各種語言習慣,在生活中一般并不妨礙思想交流。
但是,上課堂講課,說話的高、低、強、弱就是個不能不講究的重要問題了。如果響度不當,不光對授課效果有影響,而且與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也有關系。響度合理是理想
的教學語言的重要條件之一,也是一切運用有聲語言的場合應當講究的問題。教師上課,傳授知識,是交流思想、傳遞信息的活動。
為提高教學效果,不能不努力尋求教學語言的“合理響度”,也就是使自己說話的音高、音強、音長達到和控制在最适當的程度。具體标準是使坐在每個位置上的學生都能毫不吃力地聽清楚教師講的每句話,發出的每個音節,并且聽覺舒适。如果達不到或超過這個合理響度,就會妨礙信息傳遞,影響聽課的效果。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