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參加工作25年了,換來大大小小、各級各類的獲獎證書、榮譽證書幾十份。但對于教育,我依然懵懂,依然有許多困惑。
每個人的成長都不是容易的,都需要一個過程。從被動開始教育生涯,到主動地發展自己,走上專業化發展的道路,我有一個很長的摸索過程。我知道自己對教育是有想法、有追求的,如果早一點讀一讀蘇霍姆林斯基、魏書生、李鎮西,也許我會早一點覺悟,早一點走上正确的、更有希望和成就感的專業發展之路,或許更早有意識地去追尋教育的幸福。因為,隻有教師學會和能夠從教育中尋找到幸福,學生才能真正幸福地成長。
電影《春風化雨》(《死亡詩社》)的開篇有句台詞:“你的一生可曾因為什麼人而改變過?我沒有。但我知道美國威爾頓貴族學校裡那群學生的道路被一個教師改變了。”
思想新銳的基廷老師,向僵化的教育模式發出挑戰。他鼓勵學生站在課桌上用一個嶄新的視角觀察周圍的世界;他不惜一切機會教導學生珍惜自己的青春年華,要“抓住每一天”去汲取生命的精華。他用一句“隻争朝夕”來激勵學生。他告訴學生:不要盲目跟随他人,不要被信條所惑,隻有你的内心知道你真正想成為什麼樣的人,隻有你能找到你真正的價值。
這是一個理想化的教師形象。電影營造的是一個理想中的教育境界。
我對教育也有一些想法,我經常對學生說:“要善于汲取人生的智慧。”要随時發揮“吸血鬼”般的精神,将知識化為己有。可是,我不知道有沒有人因為我而改變,因為似乎我也沒有因為誰而曾有多大的改變。
教育,對我而言,更像一團迷霧。我渴望“撥開雲霧見青天”,但也許就隻是“渴望”而已。路,肯定是有的,我需要邁出更堅定的腳步。
一直來,未曾放棄過讀書,學習,攢下的筆記、日記幾十本,教育論文、随筆有好幾十萬字。教育理論素養的積累和實踐讓我在工作中更從容,做事更有效果。用思想來引領教育,我認為是非常重要的。我為高一級新生作輔導講座,題為《給高一全體同學的十八條忠告》,第一條忠告是:“壯闊的人生總能跟随時代的腳步,荒涼的人生必定從荒廢的青春開始。”我覺得這句話用來闡釋教育也是恰當的。教育,本質上是屬于塑造學生心靈的事業,是創造未來的工作。我們要把教育的觸角伸展到學生的内心深處。朱光潛說:“偉大的事業都出于宏遠的眼界和豁達的胸襟。”這裡有一種沉甸甸的責任。我們應該更多地給學生一些值得一輩子珍藏的東西。愛學生,愛教育,愛生活,用思想引領教育,激發學生學習的内動力,給學生更多的人生指導,是我從事教育工作的一些重要切入點。
我從事教育的過程也是重新發現自己的過程。這些年我最大的一個體悟是:教師比學生更需要學習。學習,是唯一的自我提升的途徑。我們需要自覺,需要自我教育,需要不斷地總結和反思。沒有誰能一開始就成為“名師”、“名班主任”,沒有誰能始終做得那麼完美,我們需要不斷地重新認識自己,發掘自己。教師,時代的變化,職業的需求,注定我們必須實現“二次成長”。世界自有他運行的邏輯,人也應該順着着自己的内心去走。這些年,我在帶領學生不斷成長的過程中發現了一個更好的自己。這個認識讓我發自内心地認可了自己和愛上了教育。
我對自己和教師這一職業有了更深的理解。我認為,教育是屬于心靈的事業——這句話不是所有人都理解,老師,家長,學生,一個人一個世界,并且相互影響助力,讓孩子學會成長,學會生存,學會生活,充分發展自己——這就是教育真正要面對的核心工作。老師、家長、學生各有各的認識,各有各的角度——所以說,真正懂教育的人都知道教育太難太難。 我的底線是“依法執教”,宗旨是“以心育心”,心态是“但求盡心,不求如意”。老師首先要保持對自己和教師職業的足夠尊重,首先要愛自己,愛這個給自己人生意義的行業,然後盡心盡責做力所能及的事。教師關鍵要管好自己的工作、生活和心靈,發展好自己的專業技能。這是對學生負責的根本。
總的來說,教師是一門職業,與其他行業一樣的普通職業,我們從事這個工作,跟其他人從事其他工作是一樣的,都要負責,都要擔當,都要争取職業成就感,但是我們又要懂得教育這一職業的特殊性,知道自己要幹什麼,不可幹什麼。能力大一點的就争取揚名立萬,能力一般就盡職盡責做好眼前事——如此而已。當然,教師不是萬能的,有問題不要走極端、不要踩紅線,孩子首先是父母的,學生首先是學校的,然後才是你的,合作才能共赢——如果一味地不分對象、不合時宜、不分輕重地掏出一顆紅心,有些人感受到的是熱血,有些人隻會感到惡心
總結一句,包含老師在内的每個人,每個人的孩子,不可能離開教育,如果教育和教師沒有尊嚴,如果教育都不講愛、尊重、包容,受益于教育的人又何來尊嚴、愛、尊重和包容?教育是屬于心靈的事業,以怎樣的心對待教育,教育就會呈現怎樣的模樣,有怎樣的教育就有怎樣的國家和未來——根本上說,每一個人都不是教育的局外人,每一個人都不可能獨善于教育之外。
語文教育是教育重要的、核心的部分。對教育的思考和對自我的反思,也有力地促進了我的語文教學。
對于語文教學,我認為最重要的、也是當下語文最急需改善的是“引領學生去閱讀”。
從古至今,人類幾乎所有的精神财富都用文字來記錄。閱讀,可以引燃閱讀者的思想,讓人們的内心世界變得深厚高遠。長期以來,閱讀教學過程中統一的要求、劃一的指導壓抑了學生個性的發展,忽視了學生的個性差異和學習潛能,使得閱讀教學缺乏靈動與生氣。閱讀是一種個性化的行為,更是一個“文本、生活和心靈”融合的過程,是外部信息内化為學生思想品質和能力的過程。
從2014年開始,我一直從事“高中語文内化式自主閱讀教學研究”,引領學生多閱讀,廣閱讀,深閱讀,注重閱讀過程中對文本的整體把握、語言品鑒、明理會通和感悟分享,重視課堂教學和課外閱讀、常規教學與閱讀活動的結合。在内化式閱讀中,重視解構文本、整合文本、内化文本、升華文本,重視個人的内化感悟。
柏拉圖說:“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所以,我認為,語文教學必須注重學生的内化式閱讀,要充分關注學生的閱讀心理的獨特性,尊重學生個人的見解,要把閱讀活動變為學生自我探究、自我體驗的活動,使學生在研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中,發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使學生在廣闊的空間裡自由發展。
語文教師,最重要的是點燃學生内心對閱讀的渴望和熱情,并與學生一起持續地投入到閱讀活動中。語文教育的真正價值在于把孩子引出青春的泥淖或人生狹窄的水域,讓他們由被動到主動地走向開闊的江河湖海,有意識、有心氣去追求自己的“星辰大海”。語文教師就是那個站在自己為學生開掘的引渠邊上,看着孩子駕着風帆駛向遠方的人,這時的老師享受着李白的心境:“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他自有他的世界,我自有我的落寞。這是我近年來對語文教育最深的感悟!
國醫大師裘沛談從醫六十年的教訓:“學而不精,學而不廣,學而不化。”這句話深深地擊中了我,我從教二十多年也有着同樣的感受。這幾年最可反思的是教學上漸有倦怠散漫之習氣,教研上斷斷續續,更偏廢于理論總結,因各種主觀與客觀的原因,導緻課題延遲結題。沉溺于瑣務,荒廢了初心,似乎失去了繼續自我提升的動力,教育生涯頗有從此“一瀉千裡”的危機,可謂“不知所為”。如今忝列特級教師,深感才不配名,名不副實。所以,雖知學識淺薄,常誤蒼生,卻依然鼓起勇氣抒寫于粗陋的筆端,實是鞭策自己,表不再沉淪之意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