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群居動物,那麼還能發展出人類文明嗎?這絕對是一個好問題。
一直以來,人類學家和進化論者就人類的進化和文明的出現,大都隻關注了人自身的進化、直立行走、制造工具、使用火和勞動的作用等,很少關心群居性對人類社會發展和文明出現的作用。忽視了人類的群居性這一特征去研究人類進化和文明出現,毫無疑問是不全面的。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群居性在人類的進化和文明的出現過程中,有着不可或缺且無可替代的作用,因為人類的群居性,給群體中的每個人提供了互相學習的機會,增強了人類的生存能力,并且也是群居性促進了人類社會的形成。
如今的我們都身處人口衆多的社會大家庭之中,我們可以随時和别人交往交際,可以向身邊的人學習,我們能和其他人互相幫助,互相扶持,這給我們每個人都帶來了種種方便,我們也能在這一過程中不斷的加強自己的能力,而且我們也和無數的人共同組成了我們人人都離不開的社會。
如今社會的複雜程度超乎想象,其領域專業和細分程度細緻入微,有國家級的總體管理機構,也有地方級的分支管理機構,有專管教育的學校可以讓我們增長知識,有負責生命和安全保障的醫院等可以讓我們身體健康,有警察和軍隊可以保證我們的安全,社會上的各種商業活動可以讓我們進行利益和所需事物的交換。這是人類文明發展到較高階段才會出現的社會現象,而如果人類從一開始就并非群居動物,那麼幾乎可以肯定地說,這一切都不會出現。
世界上有動物千萬種,其中哺乳動物進化得相對高級一些,哺乳動物的種類也非常多,人類所屬的靈長類動物也不少,然而卻隻有人類進化到了智慧階段并創造了文明,這不止是由于直立行走和制造工具等,更和人類的群居性特征密不可分。
特立獨行的獨居動物,所依靠的都是自身的智慧和基因的遺傳,它們相互之間學習的機會就很少,比如獵豹和老虎等,它們都能依靠自己強大的獵殺能力而溫飽無憂,所以選擇了特立獨行的生活,然而像它們之類的動物都混成了珍稀動物,通常都是越傾向于獨居的動物越容易滅絕,如今野生的老虎也沒有小規模群居的獅子的數量更多,在受人類保護的情況下,野生老虎的數量在3000頭左右,野生獅子的數量約為2.3萬頭。
人類的群體性和群居行為,意味着其中的每一個個體都可以互相學習,互相分享、互相幫助和互相扶持;意味着人類可以更好的應對自然災難,提高自身的生存能力,意味着分工合作可以增強人在某領域中的專業性,意味着可以組建更高級更複雜的社會結構。這都是個體進步和社會進步的基本需求,也隻有這樣才能促使每個個體的綜合素質更快提高,并且促使社會發展更快進步。在遠古時期,這更是人類社會發展到文明階段不可或缺的條件。
可以肯定地說,如果人類不是群居動物,人類文明至今也不會出現,我們或者和大猩猩和紅毛猩猩之類的靈長類生活方式差不多,大猩猩族群通常是一隻成年雄性統領幾隻雌猩猩和孩子生活,而紅毛猩猩則是雌猩猩帶着孩子生活,它們領地意識很強,生活圈子很小,無法更好的相互交流學習經驗共同進步,更别說形成複雜的社會結構了。所以它們雖然和我們人類有着共同的祖先,但是它們的生活方式仍然和其他哺乳動物差不多,如果它們一直不增強群居性的話,很難想象它們怎樣才能形成社會出現文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