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陳烽出生在海邊一個小小的漁村裡面,他的祖祖輩輩都是靠海吃飯的趕海人。
長大後的陳烽也曾經多次外出打工,但因為割舍不下生他養他的故鄉,每次不到半年就會回來。
19歲那年,他下定決心,老老實實呆在家裡,當一個靠天吃飯的趕海人。
以後的7年時間裡,他結了婚,也生了孩子。
可是,即便勤勤懇懇、起早摸黑地幹活,一家人也隻能混個溫飽。家裡急需要用錢的時候,往往卻拿不出來,隻能東挪西借。
2018年,他開始将自己趕海的小視頻發到網上,憑借高超的捕魚技術,很快赢得大量粉絲的關注,收入也慢慢增長到平時收入的2到3倍。
如今,随着直播帶貨和賣海貨等收益,他的年收入已經突破百萬元。
今天,我們就來一起看看陳烽的故事。
秀嶼區是福建莆田的一個區域,位于福建東南沿海中部。
區裡大大小小的漁村都建在大海邊,村裡的漁民祖祖輩輩都憑借自己的捕魚技術,在海上讨生活。
因為貧困,莆田一直流傳着一句話:好女不嫁莆田男。
1992年,陳烽出生在其中一個小漁村裡面。
對于小時候的陳烽而言,大海、沙灘就是他的遊樂園。
内陸小孩在玩石子兒的時候,他在海灘上能撿到各種各樣顔色各異、五花八門的貝殼和海螺:
内地小孩玩泥巴的時候,他可以脫了鞋子,肆無忌憚地在沙灘上奔跑,堆城堡:
同樣地,當其他小孩通過撿空瓶子賣廢品獲得零花錢的時候,他可以翻開海邊的石塊,撿躲在裡面的青蟹,一隻兩毛錢,可以夠他買兩根冰棍,或者是5顆糖。
等到夕陽西下,孩子們各自回家找自己的媽媽,沙灘上留下一串串腳印時,陳烽也會回到海邊幾米之外的家裡。
坐在門前的矮牆上,吹着輕輕的海風,近處有還未回家的人兒被斜陽拉長了影子;
遠處,落日餘晖灑在海面上,細碎的波光随風蕩漾,晚歸的漁船如同蒼海一栗,緩緩行駛過來,一切顯得靜谧而安甯。
可是,美好的時光總是那麼短暫。
兒時,時常聽老一輩的人說,海邊的人們,是靠老天賞飯吃的。
那時候,他并不明白這句話是什麼意思。随着年齡的增加,他知道,什麼時候能出海打魚,出海後能打多少魚,并不是一介凡人能夠決定的。
爸爸很多時候出海回來都會空手而歸,每當此時,媽媽就會跟爸爸争吵,覺得他固執地守在這個小漁村,連家人的溫飽都不能解決,簡直是不可理喻。
有時候看見其他外出打工的父母給他們的孩子帶回來新鮮的玩具、好吃的東西時,陳烽也會有這個疑問,甚至覺得媽媽說的話并沒有錯。
但那時候的他,還不知道,爸爸媽媽的矛盾會升級到不可調和的地步。
2004年的一天,12歲的陳烽像往常一樣放學回家,卻發現奶奶站在門外等着他。
往日已經擺好了飯菜的飯桌空空如也,爸爸也不在家,想起今天并沒聽說爸爸媽媽要出海,陳烽便問奶奶,他們去哪兒了。
誰知,奶奶的神色也不同往日,有點像自己上課時心不在焉的樣子,欲言又止。
陳烽的心一點點下沉,總覺得發生了什麼重大的、不好的事情。
過了一會兒,奶奶才想起什麼似的,準備張羅飯菜。可是,打開米缸,卻見一粒米也沒有,廚房裡也沒有任何可以做飯的食材。
奶奶歎了歎氣,拿了一隻空碗,向外走去,半晌才端着裝滿了飯菜的碗回家,遞給陳烽。
已經懂事的陳烽自然舍不得一個人吃,忙分了一半給奶奶。雖然已經饑腸辘辘,但是祖孫倆好像都沒有什麼胃口。
夜已經深了,一輪圓月從海面上升起,清冷的月光灑在海上、沙灘上,陳烽沒由來地覺得有點寒氣逼人。
一個人影從遠處走來,從步态來看,陳烽就已經猜到是爸爸了。
那媽媽呢?
果然見爸爸沉着臉走進屋,奶奶好像就明白了一切,又歎了口氣,“唉,真是造孽呀。”
說罷她拉起陳烽的手,慈祥地摸了摸她的頭:
“阿烽啊,你媽媽一聲不吭地走了,你爸爸找了大半天都沒有找到,也不知道她還會不會回來。你别怪你媽,也别怨你爸。一定要好好讀書,走出這個漁村,到外面去才不會走你爸的老路。”
陳烽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
從那以後,他比以前沉默多了,也膽小多了,夜裡非常害怕黑暗,非得開着燈才能睡覺。
每當有人談論起他媽媽離家出走的事情時,他會選擇逃避似地走到一邊去,不聽他們多說一個字。
而他自己,也絕對不會主動談及有關媽媽的任何事情。
可是,在心裡埋了太多的話,積累到一定的程度,總有那麼一個時刻會想向某個人傾訴一番。
正逢網上交友非常火爆,有部分同學都交了網友,還有的成了筆友,經常書信往來。
陳烽沒有條件交到網友,但是他對班上一個開朗大方、脾氣溫和,親切可人的女孩有好感,想和她交朋友,談談心。
這種想法不知道在心裡翻來覆去了多少回,終于在某一天,陳烽鼓起勇氣給女孩子寫了一封信。
就在他等待回信的時候,卻等來了班主任的斥責:“陳烽,你把你寫的信當着全班同學的面念一遍。”
接過班主任遞來的信,陳烽一看,正是自己寫給那個女孩的信。
不敢不聽班主任話的他,隻得将信老老實實地念了一遍,信裡并沒有說什麼太出格的話,卻仍舊引得全班同學哄堂大笑。
從那以後,陳烽即便有再多的心思,也不敢對外人多說什麼了,而且人也變得更加腼腆、不喜歡說話了。
初中畢業之後,因為覺得自己不是讀書的料,爸爸也實在沒有錢供他讀書了,陳烽16歲便辍學,開始外出打工。
工作是一個親戚介紹的,推銷從漁村裡收購來的幹海帶、紫菜等海貨。
可是,這份工作對于不善言辭的陳烽來說,簡直就是一種折磨。
當其他的同事們對着客戶軟磨硬泡、舌底生花,将海帶、紫菜的成色誇得天上有、地上無,将它們的功能說得天花亂墜時,陳烽卻隻有簡單的一句,“請問,你們需要海帶和紫菜嗎?”
如果對方說不需要,他就直接走人。如果對方說需要一點,他就别人說要對少,就是多少,從來不問一句,需不需要多來點。
或許是感覺到自己與外面的世界格格不入,陳烽一直沒有歸屬感。
雖然外面有高樓大廈、霓虹彩燈,但他卻無比想念大海,想念漁村,想念空氣裡彌漫着的海腥味兒,想念家鄉的一切。
他是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故土難離,因此每次撐不到半年,他必須回漁村過一段時間。
整整熬了三年,也就是19歲那一年,因為沒見漁村裡哪個外出打工的人賺到了大錢,又割舍不下漁村,不顧爸爸的反對,奶奶的沉默,陳烽成為了唯一的一個留守在家鄉的青年人。
既然決定在故鄉紮根,自然要學會老祖宗們的本事,從那以後,他不再将出海當成一種玩樂,而是當成了學習本領的機會。
首先,學會看天氣和識别潮漲潮落。
這也是為什麼說,趕海的人都是靠老天爺晌飯吃,因為什麼時候出海,很多時候要根據天氣和潮汐起落來确定。
其次,跟着爸爸一起認識各種海貨。
有的魚身上有毒刺,打到之後,必須先拔掉毒刺;有的魚全身上下都是毒,隻要肌膚碰到的地方,都會起泡潰爛,得當即扔回海裡,不要存在僥幸心理;還有的魚表皮無毒,肉卻有毒,隻能看不能吃,也是讓它原路返回即可。
另外,太小的海貨,直接放生......
同時,他也起早貪黑地跟着爸爸一起趕海,學習捕魚技術。
比如,如何撒網埋壇;如何在石頭縫裡鈎出青蟹;如何在夜間抓螃蟹;如何在釣到大魚的情況下,溜魚直至能夠将魚釣上來;怎麼抓哈利、竹節蛏,又如何對付章魚等等。
整整七年時間,他結婚生子的同時,也練就了一身趕海打魚的本領。
可是,有時候,有本領,不意味着就一定有用武之地。
每年的5月至8月,是禁漁期,漁船不能出海打漁,陳烽隻能靠釣魚來賺錢。
而解禁之後,也并不是每天都能打到魚,甚至即便能夠打到魚,每天抛開船的油費、魚餌和人工費,除非收獲豐盛,不然,也賺不了幾個錢。
常年在海上飄着,饑一頓飽一頓,冷一頓熱一頓,很多漁民都有職業病,慢性胃炎。
妻子也時常對她唠叨,希望他外出打工,他一度覺得自己與爸爸陷入了同一個境遇,雖然仍舊勤勤懇懇,但卻更加沉默寡言。
直到有一天,妻子說兩個女兒可以交學費了,如果在限定日期内交清,還有更多的優惠。
他一面為妻子的精打細算而心疼,一面為自己連一個孩子的學費都拿不出來而羞愧。連夜找朋友借到錢之後,他也開始想出路。
與釣友談到這個話題時,釣友拿出手機,給他看了幾個小視頻。
原來釣友将他自己釣魚所拍的視頻發布到了網上,不僅赢得了不少粉絲,而且還有收益。
2018年,已經26歲的陳烽想擺脫困境,給自己取了一個漁人阿烽的網名,又學習了視頻剪輯和後期制作。
一切準備就緒後,他毫不猶豫地一手拿着手機,一手拿着鐵鈎,來到青蟹出沒的地方。
隻見他将鐵鈎探入石縫中,憑手感或者青蟹與石頭摩擦的聲音,來判斷裡面有沒有青蟹。
抱着試一試的心态,他将鐵鈎石縫鈎青蟹的視頻發到了網上,不想,才過了一天,這條視頻的點擊量就超過了25萬,漲粉2000多人。
在觀衆看來,感覺也就短短幾分鐘,陳烽的手指就像點金之手一般,鈎一處就來一個青蟹,成就感爆棚。
卻不知,是經過多次拍攝,終于有一次才達到了這樣的效果。
被人關注的感覺讓陳烽一下子受寵若驚,也更加有了幹勁,他一連怕了四期鈎青蟹的視頻,第五期,才開着他的漁船出海了。
在太陽的照耀下,大海變成了橘黃色,小小的漁船迎着風浪行駛在海面上,陳烽坐在船上,靜靜地看着遠處,不知是在想等會兒的收成,還是在想這一期視頻的效果會如何?
不得不說,對于一個業餘拍攝者來說,陳烽非常有天賦。剪輯出來成片,都是集風景畫面和故事氛圍為一體。
這樣既滿足了沒有看過大海的粉絲朋友們的好奇心,也讓許多同為趕魚愛好者看見了他高超的技藝。
這為他的短視頻之路,開了一個好頭。
最初,因為沒有搭檔,他隻能一手拿着手機,一手拿着鈎子鈎青蟹;
有時候過往的鄉親見他一個人對着手機說個不停,還會竊竊私語,他卻不能分心;
有時候為了拍攝效果,不得不忍受到手了的海貨又逃走的可惜......
這種情況直到兩個搭檔,專業攝影師阿鑫,和捕魚搭檔九弟的到來才好些。
随着視頻數量的增多,視頻的點擊量基本上也在穩步上升,很多粉絲被這個說着一口莆田市普通話,曬得黑黑的、腼腆的小夥子所吸引:
人們喜歡看他高超的捕魚技能;
喜歡看他的漁船行駛在波光粼粼的海上;
喜歡看他為了給小孩解饞,經常到海邊抓螃蟹;
喜歡看他釣到大魚時,誇張地大喊“發财啦,發财啦”;
喜歡看他為了給懷了第三胎、沒有胃口的妻子補身子,連夜開船出海前往小島撿海螺;
喜歡看他打到稀罕海貨時,不賣錢,隻為親自下廚,為爸爸奶奶嶽母做一頓美味可口的飯菜......
兩年多的時間裡,陳烽全網粉絲增到了500多萬,并獲得了平台不少的獎勵,還趁機帶着妻子彌補了新婚蜜月旅行。
随着收入的增加,他為爸爸和自己都蓋了新房,買了新車,還給做生意虧本了的爸爸另外租了一個店鋪做生意。
後來,陳烽還登上了央視,成為了當地的名人。
俗話說,吃水不忘打井人。
有了龐大的粉絲基礎,陳烽開始為家鄉的特産枇杷膏、文旦柚、黃花魚等做直播。
賣得好的時候,一場直播就能賣出幾百萬元的貨。
另外,當得知發小的家人和粉絲生病,需要大量的醫藥費時,他先後發起了幾次募捐,将籌集到了錢全部打給了病人家屬。
同時,他還将深埋在心底裡的願望公之于衆:這些年固執地不肯離開,想憑借短視頻火起來的原因之一,是想找到離家出走的媽媽。
不知是不是人紅是非多。
因為不想讓粉絲覺得無聊,陳烽很少将自己顆粒無收的視頻發出來,平時隻發布剪輯出來的精彩片段。
這也導緻一部分人覺得他的視頻在作假,說哪能每次趕海運氣都爆棚?
又因為害怕粉絲們天天看類似的趕海情節會産生審美疲勞,陳烽會聯合家鄉的很多網絡視頻大咖拍視頻、或者是讓當地的美貌老闆娘出境,标題裡面免不了出現這個西施、那個西施的。
這讓很多人覺得他在蹭别人的熱度,或者借助“美色”吸引粉絲,甚至有點标題黨。
為了不讓粉絲們誤會,陳烽将問題全都耐心解釋了一番。
憑借趕海的短視頻,陳烽的年收入已經是百萬級别的了。
可以說,他算是憑借将一技之長秀之于衆,從而吃到短視頻紅利的最初那批人了。
不過,歸根究底,是機遇,也是他奮鬥所得。
大家對陳烽怎麼看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