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管走到哪一步,總得找點樂子,想一點辦法。是的,美食就是我找的樂子,想的辦法!小談食刻和你一起認真對待吃下的食物!
導讀:
“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七月七日是七夕節,也就是中國的情人節,不過當我仔細去了解這個節日的時候,并不單單是情人節這麼簡單,七夕節有很多的名字,其中有一個名字叫“乞巧節”,這倒是讓我有了興趣,明明是情人節,為啥要叫“乞巧節”?
有一個說法比較流行,說是牛郎織女是天上的神仙,每年的農曆七月初七會降臨人間送巧,這是女孩子的節日,是乞巧節。不過說句實在話,七夕節如今俨然變成了情人節,乞巧的成分是越來越淡薄了,事實上七夕節本就是乞巧節。
七夕節,俗稱“巧日”、“巧節”,又稱“乞巧節”“雙七節”“七月七”,在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中記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人俱習之。”這也是關于七夕節最早的記載,七夕節,最為重要的習俗就是“乞巧”。
後天七夕,5種“乞巧”方法,建議了解,寓意得巧得智,婚姻美滿。到了七夕節,具體如何乞巧呢?
第一,吃巧果乞巧巧果是七夕節的時令美食,手巧的女人,會捏造各種與七夕傳說相關的花樣,老一輩人說,吃了手巧女人的巧果,自己也能變得心靈手巧,這其實放到現在也能理解,當一個人是手藝比較好的時候,大部分人都想讓她教一下自己,畢竟技多不壓身。
元陶宗儀《元氏掖庭錄》記載:“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宮女登台以五彩絲穿九尾針,先完者為得巧,遲完者謂之輸巧,各出資以贈得巧者焉。”如此看來,在元朝的時候,乞巧也都非常的流行,這裡的說得穿針乞巧,事實上就是穿針引線,誰穿得又準又快就為“得巧”,實際上就是比巧。
到了七月初七,擺上一張桌子,放上一些瓜果,還有其它的祭品,大家圍坐在餐前,一邊吃花生瓜子,心裡則默念自己的心事,希望能夠自己迎來好運,關鍵是找一個對的人,還有的則是希望能夠早生貴子,這些寄托着人們美好的心願。
幾個人圍坐在一起,找來一個盆,裡面注入大量的清水,然後把針、巧芽、草等放入水中,觀察其所呈現的物影來乞巧。不同的東西代表着不同的寓意,人們希望通過這種方法,能夠讓自己建立信心,面對接下來的事情能夠得心應手。
第五,供奉“磨喝樂”乞巧
很多人估計不知道這個“磨喝樂”是啥意思?它其實是舊時民間七夕節的兒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為穿荷葉半臂衣裙,手持荷葉,到了七月七日,就能買到磨喝樂,當然現在是越做越好了,這也體現了人們手越來越巧,人們通過這種方式,來祈禱希望自己的智慧技藝,還有才能會越來越高。
随着七月初七情人節的“情味”越來越濃,很多人都已經忘了乞巧的方式了,如今雖然已經度過了農耕時代,但是乞巧還是有必要的,因為乞巧節,不單隻有乞巧,還有乞智、乞美、乞福的說法,也寓意着人們能夠得巧得智,婚姻美滿。
【本文由“小談食刻”原創,未經許可不得删改、盜用,侵權必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