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還是從前那個少年,沒有一絲絲改變,”這首由内蒙古呼蘭浩特歌手夢然演唱的歌曲今年在網絡上爆火。這首歌的表層受衆是年輕人,可實際受衆卻是廣大中年人。因為經曆歲月洗禮、時光磋磨的中年群體更能理解歌詞的深層含義,同時也能從中找回自己逝去的青春,重新明确前進的方向與目标。
同樣撫慰人心的還有一句:“願你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這句話可以理解為:“希望你在外面漂泊半生、匆忙半生,依然能夠堅持初心與理想,待你歸來之時,還是那個朝氣蓬勃、率真可愛的少年,仍然保持一顆純樸、真實、炙熱的少年心。”
許多人被這句溫柔的話語所觸動,殊不知它的原句本是來自于蘇轼的名作《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 相比于網絡名句的直白簡單,蘇轼的原句更加含蓄高明,那麼究竟高在哪呢?
一、《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一蓑煙雨任平生”是蘇轼一生的境遇、心志與人格的寫照。蘇轼是繼李白杜甫後的又一位文學巨匠,他創造了北宋文學的巅峰。然蘇轼這一生坎坷動蕩,屢屢遭受仕途的磨難與迫害,但他始終保留着曠達廣闊的胸襟及樂觀通透的人生态度。
積極面對失意的官場沉浮,笑對悲哀與不幸,直至死亡臨近。《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是一首将叙事、議論、抒情三種手法完美結合的妙詞,寫的是蘇轼與老友王鞏久别重逢的故事,同時刻畫了一位千嬌百媚、技藝高超的歌女柔奴的形象,意在贊美她的高潔品行與高尚情操。全詞如下:
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自作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萬裡歸來年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上片開篇将柔奴傾國傾城、清新秀麗的外貌描繪得淋漓盡緻,而後又點明柔奴不僅能作曲填詞,還擁有一口動聽悅耳的嗓音。那幹淨澄澈的歌聲如夏日涼風,一掃暑熱之氣,同時也掃平了主人因官場失意而滋生的苦郁沉悶、頹靡不振之氣,瞬間變得開朗豁達、平靜坦然。
下片寫道柔奴追随主人王鞏北歸,進一步深化她的人格形象。嶺南的生活雖艱難困苦,卻不曾在她臉上留下歲月的痕迹。曆經磨難後的柔奴心情愉悅,回來後更是容光煥發,容貌更勝從前。“微笑”二字寫盡了柔奴苦盡甘來的歡喜以及成功渡過艱險磨難的驕傲與自豪感。
接着,蘇轼又以嶺梅喻人,寫出了柔奴面對困境時展現出的堅貞不屈、百折不撓的堅毅品質。最後,當蘇轼以否定語氣反問柔奴“嶺南好不好”的時候,柔奴答曰:“此心安處是吾鄉。”原來,柔奴受苦于嶺南卻能泰然自若、身心皆好的主要原因便是“此心安處是吾鄉”。
二、琢玉郎與點酥娘追根究底,“此心安處是吾鄉”無非是一個安全感的問題。當人們身處陌生、困頓的境遇時,就會感到恐懼或是心難安;但若是回到曾經的熟悉之地,便會得到慰藉,感到心安。其實,“鄉”代表着一種意象,指的是當一個人彷徨無助、恐懼擔憂時,給人以撫慰與支撐的載體。
可以是人、事物或是環境,讓膽小受傷的心靈找到栖息地,即心的歸處。對于柔奴來說,王鞏便是她的心安之處,王鞏的情更是讓她在嶺南這個煙瘴之地能夠支撐下去的重要力量。蘇轼萬萬沒想到,自己颠沛半生,竟然從一個歌姬處得到深刻的感悟。
因此他毫不吝啬地對柔奴堅守本心、不畏困苦的精神予以贊美之情。柔奴複姓宇文,原是洛陽城内大戶人家的小姐,從小家境優渥,養尊處優。不料後來家道中落,柔奴淪為一名歌姬,但她冰雪聰明、口才了得且溫柔善良,略通醫術藥理,常為貧苦百姓治病。
而王鞏則是英俊潇灑、富有才氣的畫家,兩人相識、相遇、相知,柔奴愛上了這位滿腹才華的公子,哪怕他妻妾成群,也決意跟随。王鞏是蘇轼的至交好友,在蘇轼擔任徐州團練時,兩人便時常往來、宴飲,私交甚密。
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烏台詩案事發,蘇轼險些因此喪命,多名與他交往密切的好友慘遭貶谪,其中被貶谪最嚴重的便是王鞏。王鞏的貶谪之地乃是嶺南以南的賓州。彼時的王鞏已成戴罪之身,而嶺南乃煙瘴之地,且前往嶺南的道路漫長曲折,不知要遭受多少艱難險阻。
王鞏身邊的妻妾、歌姬及随從得知後聞風喪膽,盡數離去,絲毫沒有與王鞏共苦的想法。唯有一人例外,便是宇文柔奴,在聽聞王鞏貶谪賓州後,自願且堅定地跟随王鞏踏上貶谪之路。在得知王鞏因自己而受牽連後,蘇轼内心既無奈又愧疚。
他常常寄書信聊表自己的惦念之心,尤其是變化多端的嶺南氣候最是令蘇轼擔憂,他生怕好友因瘴氣、氣候與心情的因素而與世長辭,故在信中常談及養生之道。元豐六年(公元1083年),王鞏受诏北歸,并宴請昔日好友蘇轼,蘇轼因此欣喜若狂。
赴宴後,蘇轼赫然發現王鞏身上并無因被貶而落寞喪氣或怨天尤人,反而添了一絲豁達樂觀的神情。與此同時,柔奴用清甜的嗓音為宴會獻歌助興,更令蘇轼驚歎這對才子佳人面對困境時的豁達心胸。深受啟發的蘇轼提筆填詞《定風波》 ,将王鞏比做多情風流的琢玉郎,将柔奴稱為膚如凝脂的點酥娘,贊頌二人情比金堅、矢志不渝。
三、此心安處是吾鄉一位身份地位地位的侍妾,自然說不出巾帼須眉的豪言壯語,一句“此心安處是吾鄉”不含一絲幽怨之意,隻是從容淡定地将内心深處最真實的感受緩緩道出。很顯然,外在的艱苦條件并不能影響柔奴分毫,隻要能與心愛之人患難與共,隻要内心保持安甯平靜,再大的困苦都能從容應對。
“願你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中的“少年”乃是一語雙關,既可以解釋為飄零蹉跎半生,仍保青春容顔;也可理解為曆經磨難困苦,仍懷赤子之心。而蘇東坡的《定風波》的重點并非“萬裡歸來顔愈少”的青春貌美,而是“此心安處是吾鄉”淡然心态。從某種層面上來看,蘇轼原詞的寓意與境界相較網絡名句有過之而無不及。
結語:
蘇轼一生坎坷曲折,但入仕之路一帆風順,文學上的非凡成就更是助他直上青雲。然烏台詩案後,蘇轼被捕入獄,他感受到了官場的陰暗與冷漠,可這一切灰暗并未打擊蘇轼建功立業的熱情與決心,反而令他逐漸成熟、有擔當,并重新思考人生的意義,開始追求超脫的自我,始終保持樂觀豁達的态度與堅定不屈的信念。
“歌以詠志,詩以言情。”是古代文人雅客一生的追求,他們将複雜的情緒與心志蘊藏在詩歌作品中,或對人生做出感慨,或對社會現實做出批判。這些作品世代流傳,潛移默化地影響着後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
《浪漫古典行全套》收錄了蘇轼、辛棄疾、李清照、倉央嘉措、納蘭容若等的詩詞佳作,現在僅需69,特别适合中學生當成課外讀物閱讀。《浪漫古典行全套》,以詩詞注解人生,以人生演繹詩詞,願你在詩詞中體味人生,永懷赤子之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