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李剛(插坐學院專欄作者)來源丨插座學院(ID:chazuomba)圈子不同,更要強融
很多職場人典型的心态就是:
看到同事讨論“區塊鍊”、“知識付費”、“獨角獸回歸”,明明想參與卻又怕自己說的不對,被人嘲笑“半瓶子醋”;
吃飯時,遠遠看到主管旁邊有空位,硬是繞一個大圈,生怕别人說自己拍馬屁;
電梯遇到經理,連打個招呼都結巴了,更别說是借機留個好印象了……
這倒沒什麼,可嘴上說一句“圈子不同,何必強融”,心裡卻苦苦等待别人給他送“邀請函”,就真拿自己當“卧龍先生”了。
童話裡都是騙人的。灰姑娘變公主,光有水晶鞋早就不夠了,還要有“舞會請柬”,還要有一輛貼着“皇宮特别通行證”的高級馬車。
現代人被分配在一個個的小圈子裡,人在往向流動的同時,總是伴随着從一個圈子跳進另一個圈子。
如果是生活中的“圈子”,一句“圈子不同,何必強融”還是有幾分道理的,喝紅酒的圈子,未必比喝“老白幹”的圈子高級。
但如果是職場上的圈子,特别是那些晉升之路上必不可少的“小圈子”,那就要時刻提醒自己一句:
圈子不同,必須強融。
融入新圈子,加速你的改變
人呆在一個自己原來的圈子裡,無疑是最舒适的,但也是最危險的。
上個月,我和一位朋友吃飯,發現戒煙三個月的他又開始重新抽上了。他尴尬地說:“沒辦法,之前的朋友都抽煙,一開始硬抗過來。可有時實在忍不住的時候,剛好他們又勸你‘來一根,就一根沒事兒’,就這麼兩次,又回到老路上。”
嗯,戒過煙的人都有體會,真正的煙瘾也就是最初的一兩周,最大的障礙是那些一起抽煙的人。
在舊圈子裡,大家能力都差不多,彼此也很熟悉,沒有壓力。可沒有壓力,也就沒能了動力。
圈子也是如此。
一個人的改變,最大的外部阻力往往來自過去的圈子,他們對你的認識,還停留在以前。
在馬雲鄰居印象中,他還是那個長相怪異的不靠譜的小夥子,馬化騰在父親同事的印象中,也還是那個屁颠屁颠找項目的小夥子。
我以前的一個同事,離職後創辦的企業已經快上市了,可在我印象中,他還是那個可以被我吆來喝去的銷售助理。如果現在跟我們在一起,大概也就是我這個水平吧。
更何況,每一個圈子都有自己的生命力,不能等到這個圈子散了,你才去尋找新的圈子,一定要主動走出去。
《天堂電影院》裡老放映員為了不讓小放映員一生也像他一樣困在這三平米的小室内,不惜斬斷了他的初戀。
老人對年輕人說:“不準回來,不準想起我們,不準回頭,不準寫信。……人生和電影不同,人生辛苦多了。如果你不出去走走,你就會以為這就是全世界。”
有人認為,具備了一定能力的提升,才能自然進入下一圈子。但問題在于,你如何進步?
能力不足時,你更要融入新圈子,加速你的改變。
能力上台階和進入新圈子,不是先後關系,而是一個“雞生蛋,蛋生雞”的循環上升的過程。
▲ 長按圖片保存可分享
融入新圈子,用新的思維方式改變自己
一位讀者向我咨詢:老闆想提升自己做主管、帶團隊,但自己總覺得在管理上完全一無所知,也不知道該怎麼做,有點擔心。
我回答:不會可以模仿啊。你的上司怎麼做,你就怎麼做。
可她老人家的回答卻是:我上哪兒知道領導是怎麼做的,我總不能 8 小時跟着他吧……
問題清楚了:像“管理”這類沒有教材沒有老師的領域,不先進入新圈子,你就會始終卡在一類問題、一個瓶頸上。
過去“領導力培訓”方法總是先讓你學習領導者的思維方式,合格後再給你管理職位,但事實大部分人在走上管理職位之前,對管理仍然是一無所知。
真正讓一個人成長為管理者的動力,心理學上稱之為“認知失調”。舉個例子:
小王從未承擔過管理職責,苦于不知道如何跟下屬對話,此時最可行的辦法就是先進入“管理者的圈子”,模仿他們的言行。這個過程往往會讓小王感到不舒服,這就是“認知失調”。
而這些讓我們不舒服的地方,往往是發現自己潛能的好機會。在這種不舒服的狀态的刺激下,小王更容易迫使自己去理解這些管理者的行為,理解那些管理手段,最後才能自然而然地像管理者一樣去思考。
總結成一句話:
我們先要融入管理者的圈子,然後在行動上表現得像個管理者,才可能像管理者一樣去思考。
這個過程,叫“領導者身份内在化”,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在戰鬥中學會戰鬥”。
新圈子不但有更多資源、人脈,最主要的是,隻有融入新圈子,你才能被迫使用新的視角,新的思維方式去改變自己。
利用好弱關系,進入新圈子
職場上另一種常見的心态是:“我也想啊,可是,怎麼進去呢。總不能對他們說:‘五百年後,你們都會知道這個名字:孫——悟——空——’”。
怎麼辦呢?還記得互聯網社交最經典的“六度分離”理論嗎?
它是說,如果你想認識一個人,不管他是馬雲,還是特朗普,平均最短路徑不超過六個聯系人。
我們平常向别人求助時,總是傾向找關系親密的人,但在社交關系的拓展上,更重要的是你朋友圈裡那些普通關系。
英國作家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在他的暢銷書《引爆點》中分析了某個地區通過熟人介紹找工作的情況:
發現介紹工作的關系大多屬“弱關系”——56% 的人隻不過是“偶爾”見到求助者,28% 的人與介紹人甚至隻有“一兩面之交”,隻有 16% 的人與介紹人是很好的朋友。
隻要你仔細梳理你現有的人際關系,你會發發現,總有那麼幾個人,跟這個圈子很熟,跟那個圈子的人也很熟,可以成為你的“介紹人”。
這個人往往不是你的老鐵,但這點忙,對他們又是小意思——一位新人把自己大學裡的導師介紹給急于尋找合作資源的上司,一位普通員工通過他在央企就職的學姐,為老闆牽線搭橋……這樣的例子實在是不勝枚舉。
任何一個圈子的成員都會和其他圈子交集,任何一個圈子都需要和其他圈子交流。
找到交集的人,就是你的機會;如果進而成為這些圈子的紐帶,這就是你的價值。
一位 CEO 在他的回憶錄中稱,自己的第一份工作時,放棄了靠窗的好位置,坐到了人來人往、常常被人打擾的走道盡頭。原因是這裡最靠近總經理的辦公室,總經理的所有活動、來客,他都一清二楚。憑着這個獨特的“優勢”,他進了上司的“小圈子”,從此打開了“上升通道”。
很多人看不起這樣的事,認為這不是能力。不過,圈子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交換信息與資源,能夠參與進來,就是融入圈子的第一步。
圈子是一步步經營出來的
Facebook 曾經開發過一種小額貸款,根據你最經常聯系的好友名單決定你的貸款額度。這項業務可不是異想天開,它根據一條著名的社交經濟學理論:
你的收入是你經常聯系的 10 個人收入的平均值。
關鍵就是,到哪裡去“集齊”這十個人?
美國政壇有一種“衣帽間政治”的說法,就像職場上的茶水間,是為議員提供休息閑聊的地方,這裡自然打聽小道消息、交換政治籌碼的最佳場所。
于是,從各種偏僻鄉村跑到華盛頓來想在政壇出人頭地的青年人,想盡各種辦法拿到“入場券”,結交這些議員的助手,以獲取進入“圈子”的機會。其中一位來自德克薩斯的農村孩子,就是後來的美國36任總統林登·約翰遜。
▲ 長按圖片保存可分享
真正阻止你進入新圈子的,從來不是你的能力,而是你的心态。擔心被人看不起,擔心自己沒有任何資源與圈子中的人進行交換。
就像西方的一條諺語:“關鍵不在于你認識誰,而在于你想認識誰”。
是啊,有誰不認識嗎?
去認識他好了,圈子總是一步步經營出來的。
本文作者李剛,首發于職場充電第一站——插座學院(ID:chazuomba),每晚 21 點 21 分準時分享,陪有夢想的人一起成長,歡迎關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