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曆史上最偉大的一部小說巨著,《三國演義》極其成功的塑造了諸葛亮這個核心人物,依此改編的影視劇也都圈粉無數。小說中把諸葛亮描寫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神機妙算,冠絕群雄,以至于很多人認為小說過于寄出諸葛亮的個人英雄主義,難怪魯迅先生評價《三國演義》時說”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僞,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言下之意小說對人物刻畫分寸過分,适得其反。
小說終歸是小說,隻是依據史料臆想擴展出來的。那麼抹去主角光環的諸葛亮,到底是什麼樣的實力呢?我們通過解密真實的”三顧茅廬”來猜想一下。
官宦世家的出身看過三國的讀者都會知道,小說中諸葛亮的對手都會稱其為“諸葛村夫”,說明他出身鄉野身份卑微。然而事實卻并非如此。曆史上諸葛亮實則出自官宦世家,年少時父母雙亡他投靠到叔父門下。後來叔爺去世後,諸葛亮躬耕于南陽隴上。由于諸葛亮向來志向高遠,常常自诩比肩古代名相管仲、樂毅,因此在南陽一帶圈子裡小有名氣。
而此時,劉備還在新野,縷縷挫敗,正急于找一個謀士來幫自己出謀劃策,當時有一個叫徐庶的人向他推薦了諸葛亮。于是,中國曆史上就上演了名垂千古的經典故事——三顧茅廬。
“三顧茅廬”的真相《三國演義》中為了突顯劉備的禮賢下士、求才若渴,以及諸葛亮的超凡脫俗和高尚情操,濃墨重彩地大篇幅講述了劉備三登諸葛之門,諸葛亮被感動,道出了舉世聞名的《隆中對》,為劉備作出了立足荊州西進蜀川,繼而三分天下的謀略。同時答案出山輔佐劉備争奪天下。
而史料中對于此事的記載卻寥寥數字,“凡三往,乃見”。由此可見,劉備确實是前往多次才見到諸葛亮,至于其中的曲折情節顯然不屑描述,隻是一種尋常求訪而以。“三顧茅廬”被傳揚的神乎其神,重在刻畫諸葛亮主角的出仕曆程,同時也成為古代才子們渴求明主知遇的美好寄托。
運籌帷幄匡扶蜀漢草船借箭、舌戰群儒、巧借東風、三氣周瑜、火燒赤壁……這些詞語都對映一個諸葛亮出道後叱咤三國的經典故事。很多故事也入選了我們的義務教育教科書,讓我們從小就有一種學習知識原來可以如此神氣的美好憧憬。
然而,曆史上真實的三國格局顯然不是一個文人“神機妙算”算出來的,諸葛亮的政績也不會像小說裡面描述的那麼豐滿。
諸葛亮出道以後在劉備身邊僅僅是一個謀士,根本沒有機會參與到軍務大事,小說中很多奇謀故事要麼子虛烏有,要麼張冠李戴反正都給了諸葛亮。劉備立足荊州以後開始西進,卻沒有帶上諸葛亮,而是帶着軍師龐統一同前去,諸葛亮被安排在後方協調糧草。後來很長一段時間,都是劉備在外面東征西讨,諸葛亮鎮守後方管理後勤。
那麼劉備上戰場為何從不帶上料事如神的諸葛亮呢?劉備識人用人的本領後世公認的,他不用諸葛亮打仗考慮最大的因素就是諸葛亮性格持重不善機變,擅長内政。直到劉備駕崩,劉禅繼位之後,諸葛亮輔政,才真正掌握朝中大權,同時也是檢驗他軍事謀略的時候。繼承先帝遺願恢複漢室,諸葛亮開始北伐,史稱”六出祁山”。
而事實恰恰證明,劉備看人是對的,諸葛亮縷戰無果最終積勞成疾,郁郁而終,同時也引發很多争議。後來諸多軍事家一緻認為,諸葛亮不善用兵,一味的窮兵黩武嚴重内耗,直接導緻蜀漢的滅亡。《三國志》作者也評價他”連年動衆,未能成功,蓋應變将略,非其所長”。諸葛亮用兵過于穩妥,步步為營,不善于出奇兵,錯失很多機會。
兩朝開濟,鞠躬盡瘁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陸遊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杜甫
前後出師遺表在,令人一覽淚沾襟。——白居易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李白
武侯當此時,龍卧獨摧藏。——王安石
南陽高卧隐人龍,出處躬耕莘野同。——金朋說
退去主角光環和傳說,又是什麼讓諸葛亮名垂千古、流芳百世的呢?一個字:忠!
劉備臨死時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劉備死後,身為托孤大臣的諸葛亮想要奪位,可以說是易如反掌,但是他沒有這麼做。正如他在《前出師表》中所述一樣,他幾乎以一已之力撐起蜀漢多年,不辭辛勞,事必躬親,最終累死沙場,完美的诠釋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高尚情操。盡管諸葛亮在軍事才能方面沒有什麼可圈可點的,但是在内政方面确是能手,朝政上下梳理的井井有條,對西蜀及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影響深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