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蘇城外寒山寺
作者 | 談笑在指尖 主播 | 雪兒
帶着尋幽的心境和獨醒的禅意,匆匆從一道杏黃的外牆南面轉過,那個夢萦魂牽的彌漫着詩意的楓橋就在前面,那個夜泊客船的傳揚鐘聲的埠頭就在前面,那個星星點點閃耀漁火的江水就在前面。走到楓橋橋頭,杏黃門牆上,“寒山寺”三個字映入眼簾。哦,這就是從小就讀到過的,曾經朝思暮想的寒山寺。
立于楓橋橋頭,就見到寶刹疊雲,煙藹重生,掩映在青松古柏中的黛瓦黃牆古寺。當我置身于那煙霧缭繞的寺内時,立刻會感到肅穆凝重的寺廟,是這樣的井然有序,是這樣的莊嚴,心境也頓時陷入在逸世超然的空靈韻緻中,感悟到了菩提的心境和蓮花的慈悲。
在這塊地方,曾經接待過落魄的書生張繼,那晚他客居江邊小船上,遙對漁火徹夜難眠,留下了《楓橋夜泊》這首千古絕唱,特别是寒山寺那震撼的鐘聲,一聲聲,一片片,如雨灑下,在屋頂上,在樹梢間,向竹叢,向曠野上散去,蕩開。鐘聲蕩滌着塵世間凡夫俗子的心靈塵埃,撩撥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弦,這鐘聲一直敲着,一響就是幾百年。
人到蘇州,沒有不遊寒山寺的;人遊寒山寺,沒有不默誦張繼那首詩的。“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誰能想得到,當年,那個“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和尚,漫不經心的一撞,竟撞動了遠在運河小舟上一名落魄書生的心弦,同樣,因落榜失落而随意塗鴉的書生,也不會想到,他的孤寂,焦慮、壓抑,憂心的發洩,和他的随手一筆,又會使遠處一個平常的梵鐘聲響震動千年!更叫他想不到的是,他那心靈發洩的塗鴉一筆,竟成為後人耳熟能詳的千古絕句。《楓橋夜泊》傳誦四海,而後又傳揚千載,它象這楓江之水演繹着往昔的韻彩,撩撥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弦,引得後人延續不絕來到這裡尋幽,身臨其境去領略詩人筆下的那種詩韻和風采,同時也讓後人記住了那個落第的詩人——張繼。
寺廟内古樹參天,鈴聲叮當、梵音袅繞、風聲習習,淡黃的銀杏葉鋪滿石階,這每一枚的葉脈裡都在向你傳遞着經卷裡的深深禅意。循着空靈悠遠的梵音朝聖殿走去,轉瞬回眸間,世事浮雲仿佛頓時消散,缭繞的香煙洗淨着俗世的思想,透過袅袅升起的香火輕煙,我看到了在這裡朝拜的人們那一張張虔誠的臉,人們雙手合一,祈願幸福,寄托平安,我的心靈深處也被這景象攪得思緒萬千。
寺内菩薩慈眉善目,神态安詳。那淡定平和的目光,早已洞穿了一切世事塵緣,他知曉人間的冷暖,他普渡着芸芸衆生不受苦難。此時站在這裡的你我,無論是清醒還是迷離,都顯得不那麼重要了,佛在給衆生指引着一條通往靈山的勝地,那兒是一片淨土,是人們向往的美好天國,是芸芸衆生的期盼。有着幾百年曆史的古刹,在晨鐘暮鼓滄海桑田中屹立如初,它每日迎接着熙來攘往的遊人,每日的熙熙攘攘中,卻又都是在重複着昨日的故事。
寒拾殿是寒山寺中一道靓麗的風景,它座落于藏經樓内,浸潤了深厚的佛法。寒山與拾得的塑像立于殿中,他們被世代的香客瞻仰與膜拜,同時他們也渡化了萬千的世人。他們聚會于廟堂内煮茶研經參禅,在閑淡的光陰裡載種着慈悲。有這樣一個故事,當年寒山問拾得:世間有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如何處治乎?拾得曰:隻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多好的回答啊,真是大肚能容天下難容之事啊!
給寒山和拾得和尚塑像磕頭的遊客不少,我也懷着尊敬的心情給兩位大仙跪拜。看到這塑像我頓時輕松了許多,對寺廟有了更加的親切感,不禁問自己:你且有能容天下難容之事的大肚?又不由轉頭輕聲問佛:佛啊!為何人來到世間卻會遭受無盡的苦難?為何輪回始終不曾停歇?人世間為何會有那些數不勝數的惡善?
穿行在苔迹斑駁的青磚路上,悠揚缥缈的鐘聲在風中回蕩。一座六角形重檐亭閣映入眼簾,這便是以“夜半鐘聲”聞名遐迩的鐘樓。現今寒山寺裡的古鐘已非張繼詩中所提及的那口唐鐘了。遊人紛紛前去敲打古鐘,古鐘發出陣陣洪亮的聲響在久久回蕩。佛事鐘是用于祈禱、感化、超度衆生的,僧寺的鐘多是晨暮各敲一次,每次緊敲18下,慢敲18下,不緊不慢再敲18下,如此反複兩遍,共108下。一般寺院每于晨昏擊鐘敲鼓,故稱晨鐘暮鼓。可這裡的鐘聲已無晨鐘暮鼓之說了,人們敲着鐘,指望鐘聲能給自己帶來無窮的遐想和美好的幸福。我也買了票上去敲了三下大鐘,以祈身體健康、福祿呈祥、煩惱消除、善根增長。同時也想滿足一下虛榮:我和唐代的一首詩也沾上了一點光,詩歌中的那個鐘聲,在這裡我也把它敲響了。我一邊敲鐘一邊在想,在這人聲吵雜的寒山寺内,鐘聲轟響不休,我敲響的鐘聲混雜其中,有誰會去入耳?又能敲動誰的心弦。我問自己,人人敲鐘都在為自己祈福,那誰的鐘聲又能敲動了我的心弦?在現在的暮鼓晨鐘的禅韻中,又有多少人會得以大徹大悟?
楓橋還在,江水依然,寒山寺的經誦如故,唯獨那鐘聲已沒有了詩中所傳遞的純粹、激揚和悠長,隻要付錢就可以在任何時候把它敲響。神聖的鐘聲也成了金錢的奴隸,如果張繼重來,不知會發出什麼樣的感歎。經曆過的喧嚣,有着太多的浮華,雖都已擦肩而過,可留在心中的陰影卻難以抹去。寒拾殿的楹聯所說“座上有寒山拾得,仍是鐘聲敲佛地;庭中無雜垢嚣氛,何須月影鎖禅門”。其實,我也明白,真正的佛不是在這裡,也不是遠在天邊,而是近在自己的心中。一亦如我們心中的那份愛恨嗔癡,隻能都深深讓它藏于自己的心中。
作者簡介:談笑在指尖 原名:張 波。文章,詩歌多見于省内外報刊和網絡平台。喜歡把日子中的點點滴滴寫進文字裡,抒寫心中之夢,始終保持着樂觀心态,過好每一天。
誦者簡介:雪兒,私企經營管理者,愛好朗誦、音樂,曾擔任電視台業餘主持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