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令已過小雪節氣,入冬已是多時。但人們對冷暖的感受還是大相徑庭。有人早早地就穿上了棉襖,和人聊天總時不時地感慨天太冷了。可有的人卻說現在晚上氣溫還在零上,根本就不冷。如果這倆人在一起肯定就會遭遇尬聊了。所謂的冷暖自知,不過是因為他們對“冷”的概念理解不一樣。前者認為自己覺得冷,那就是冷。而後者則從實際溫度為标準,不到零下就不算冷。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要想有效溝通,起碼對某件事物的概念要有共同的認知,要不就像對牛彈琴、雞同鴨講一樣,溝通無效。
可什麼是“概念”呢?要想溝通順利,隻知道“概念”就行了嗎?還真不行。“概念”是我們思維的最小組成單元,就像我們身體最小單元是細胞一樣。在“概念”的基礎上,思維類型、思維方法等決定了我們在生活工作等各個方面做出是否恰當的決定。
不過,“思維類型”“思維方法”這些聽着都有點難懂的詞,都是什麼意思呢?怎麼使用呢?不妨來讀這本書《你對我講道理,我對你講邏輯》。它從思維的基礎講起,涉及思維的基本特征、運用思維的基本方法、不同的思維類型和思維的深層結構這四個部分,由淺入深地帶領讀者來一場大腦交戰。
本書作者孟建雲老師從北京大學邏輯學專業研究生畢業,現在是洙泗書院國學院院長,北京市邏輯學會會員。他深耕邏輯專業寫作,是新華社、央視的特約撰稿人,知名知識分享平台“有書”的金牌領讀人。孟老師尤其擅長将深奧的理論轉化為解決實際問題的有操作性的方法和理念。在《你對我講道理,我對你講邏輯》一書中,孟老師更是将這種技能發揮到了極緻。
首先,在講任何一種理論的時候,作者都以日常生活和有趣的故事入手,讓枯燥的概念變得平易近人。
比如,在講“概念”這個最基本的概念時,就是以本文開頭關于“冷”的不同理解開始的。
不過我還是更喜歡關于“白馬非馬”的解釋。“白馬非馬”是我國先秦諸子百家大辯論時一個著名的論題。當初從馮友蘭先生的《中國哲學簡史》中看到這一部分時,一開始也是被繞得五迷三道不知所雲,一度就被“白馬非馬”說服了。雖然實際生活中我還是認為“白馬是馬”,卻不知道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實際和理論上的割裂。
孟建雲老師以他簡單快捷的方式解決了這個問題,這就是“概念”不清惹的禍。
其次,讀《你對我講道理,我對你講邏輯》,對實際生活和工作有指導意義。
有人在不了解本書之前會說,思維邏輯對我們的實際生活有什麼用呢?不妨來看看我們常說的時間管理吧。
美國管理學家科維提出了一種時間管理方法,即将事情按照重要性和緊急性來分類。這樣把時間分為重要且緊急、重要但不緊急、緊急但不重要、不緊急也不重要。分類進行管理就是思維的開始,同時通過時間管理也提高了思維的效率。
本書的第三個特點是它還充滿詩意,沒想到吧。
思維類型可以分為類比思維、形象思維、理性思維和感性思維。
作者在講述類比思維時,舉例說西方醫學中聽診器的發明,是由敲擊酒桶引發的;而在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中,将月色比喻成梵婀玲上奏的名曲,由視覺引到聽覺的轉換,這些都是類比思維的結果。
為了說明形象思維和感性思維的應用,孟老師詳細分析了宋詞《蔔算子》、《青玉案》,對李白、王爾德和北島的詩也做了深入淺出的賞析。原來,思維和邏輯也并不都是枯燥的。
這本書還有一個與衆不同之處在于,孟老師别出心裁地将所有内容安排成課程模式。考慮到大多數讀者的需求,在全書開篇,作者就提出建議,讓大家在12周的時間内,一步步由淺入深地進行學習。雖然老師舉了大量實際生活中的例子,也盡量将一些專業術語解釋地淺顯易懂,但畢竟邏輯思維能力還是需要專門訓練的。如果前面的内容沒有完全理解,當課程進入最後階段,開始進入複雜推理的學習時,還是會有難度的。
比如在猶太教法典《塔木德》裡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人有三個妻子,他和妻子們定的遺産分配方案是:大房300貨币單位,二房200,三房100。而法典實際給出的解決方案是,第一種,如果遺産隻有100,那麼三人平分。第二種,如果遺産300,那麼是150、100、50。第三種,如果遺産是200,那麼分為75、75、50。
因為最初的分配方案是按照具體數值定的,不是按比例分配。那麼,法典的三種分配方式,第一種是平分,第二種是按比例,第三種是按什麼分的呢?法典中并沒有解釋,這個難題一直困擾了人們一千多年。直到1985年,才由猶太裔經濟學家羅伯特·奧曼解決。他後來還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
羅伯特·奧曼是怎麼解決這個老大難問題呢?第三種分配比例到底是依據什麼呢?我學業不精,還要理解再深入一些才能解釋。不如我們一起跟随孟建雲老師一起學習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