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各位朋友,論語在論語學而編的第6章,原文是這麼說的,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我們先看看他白話什麼意思?孔子說,青少年在家要孝順父母,出外要敬重兄長,行為謹慎而說話,信實普遍關懷衆人,并且要親近有善行方表的人,認真做好這些事,再去努力學習書本上的知識。
我想很多人聽到這段話,都會想說認真做好這些事,再去學習書本上的知識,你這一來的話的念書不是就放在後面了嗎?前面講的都是做人、處事、德行方面的表現。比如說在家孝順父母,出門敬重兄長,我們不要想到這是對青少年的一種要求。事實上人的社會是持續發展的,今天的青少年将來也會成為長輩,受到晚輩的敬重。那麼你謹而信是說,說話能夠信實,行為謹慎我們在學習的時候就會發現,孔子很強調言跟行,說話一定要守信,做事要謹慎。因為你如果不謹慎的話,很可能事後再來改善補救,就來不及了。所以人在言跟行兩方面能夠自我要求,他的德行自然就慢慢的成長。接着他說你要普遍關懷每一個人,像這種是很高的理想,因為人的本能都比較替自己考慮,你要關心别人,你必須自己先站穩了,你才能關心。但是你真的站穩的時候,說明别人就因為你隻顧自己而受到某些損失,所以人的社會你學會這些道德要求,你會感覺到說我守規矩,修德行善不是比較吃虧嗎?
所以儒家的思想很強調,你修德行善會有内在的快樂,否則你隻看外表的話,會覺得誰好像比較照規矩來。在許多方面比較不太怎麼樣的順利的樣子。這其實是一種選擇的問題,是長期的考慮,是你考慮到說你要短暫得到利益而喪失内心的一種真誠的快樂,還是說我要堅持内心真誠,然後照着原則去做,也許短期間有些損失比較辛苦,但長期看來内心的快樂是不能替代的。那麼并且這邊提到泛愛衆而親仁的這種親仁,說到仁這個字,在論語裡面也有兩種用法,一種是指向善行方表,我們這邊翻譯的任何一個社會都有一些好人好事,但是好人好事跟儒家所謂的仁有什麼差别呢?你做好人做好事你不見得了解為什麼要這樣做。而孔子所教的仁是讓你知道為什麼你要這麼做,是因為你是人人性向善,你由内而發要怎麼做?所以為什麼儒家需要教育?否則你光說做好人做好事,自古以來哪一個國家哪一個社會,哪一個家庭不是讓孩子做好人做好事,為什麼别人這些說法做法沒有成為一個學派呢?而儒家成為學派重視教育是因為他有一套理論。這個理論很重要,也就是說讓你了解是由内而發的力量,讓你主動願意這麼做,誰是好人,誰是壞人,誰做好事誰做壞事,大家都心裡有數,當你孝順父母跟你要溫習功課,有點緊張沖突的時候,你要孝順父母先你是被動的,會要求去做好事,或是主動的自己願意做好事完全不同。一定要學生主動,學生不主動的話,誰教也沒用。
所以教育不能講灌輸,一定要講啟發,而啟發是有條件的,要學生配合。其實所有的偉大的老師古今中外都一樣,都有類似的了解,都是能夠掌握到學習者他的一種意願,一定要你願意學,我們教的時候才有用。所以孟子後來照着孔子的思想去發揮,特别強調教書有好幾種方法,他才會叫第一種有如時雨化之者。食欲就是及時雨。就好像學生念書的時候,到了關鍵的時刻,能不能突破這個難點呢?這個時候你一交就是及時雨,我們在論語裡面看到人這個字仁義的仁,另外一種是孔子特别用來作為術語的,那就比較複雜了。所以孔子這邊說一個弟子年輕人,還有泛愛衆而親仁要接近後面這種人,有仁德的人。但是我們也知道,孔子很強調,在社會上人者很難看到,他自己都說若聖與仁則吾豈敢。雖然這邊講你年輕人要親近仁,這個仁是指有善行方表的人,古代是農業社會安土重遷,所以一個人住在一個鄉裡,他平常大家長期以來幾代都是認識的,誰是好人,誰是壞人,誰做好事誰做壞事,大家都心裡有數,知道這邊是說你年輕人最好親近這種做好人做好事的,這個時候你就可以不斷的學習,然後書本的知識是怎麼樣,什麼叫心有餘力?就是說你現在碰到一個選擇,父母親要你做一件事要你幫忙,你說不行我要念書。這個時候孔子就會認為你要按照父母的吩咐,先把他們的要求做到,如果父母平常沒事,他不會老叫你跑來跑去,他也知道你需要念書。所以這個時候 心有餘力是說當你孝順父母跟你要溫習功課有一點緊張沖突的時候,你要孝順父母為先,為什麼?
因為如果你不管這邊父母的要求,隻知道拼命念書,将來就算遇到很好的學校畢業了,進入社會之後,你還是隻顧自己變成自私自利,也許你是個人才但人格方面有瑕疵,所以在這裡就要補充說明一下孔子對于教育的看法,簡單說來,孔子認為教育應該是全人,教育就是完整的人的教育分三種,第一種是人格教育,第二種是人才教育,第三個是人文教育。我把人格排第一是因為孔子的要求行有餘力,則以學文。你前面所寫的都是人格方面的要求,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善愛衆而親,仁都是一種與人相處自我要求,能替别人設想,當别人忙着是一種人格教育,這個人格教育必須自我要求由内而發,絕不能說是隻是被動而已。所以講道德的問題關系就非常的明确了,你貨是被動的被要求去做好事,或是主動的自己願意做好事完全不同。儒家所要求當然是你自己主動,這叫做人格教育。至于人才教育的話是用之于外,你在社會上是一個人才,你可以服務社會有所貢獻。但是人才它是特殊的一種條件,有某種專長就可以了。這個之後還有人文教育,就看你怎麼樣利用休閑的時間,如何調節自的生命,讓他感覺到生命很有秩序,然後也能夠和諧不斷的成長發展。所以這一段特别強調的是什麼?當你人格教育跟人才教育兩者要一起考慮,并且要以人格為先,因為人格是一輩子的事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