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學而思網校大語文的【每日成語】闆塊中,夢瑤老師将從成語出處、成語故事、成語釋義、成語結構和成語造句五個方面入手,讓孩子輕松掌握詞彙。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每天隻要五分鐘,就能讓孩子掌握一個新詞彙注喲
快讓孩子來跟夢瑤老師學習吧!
【成語闆塊每日持續更新,記得點關注喲】
《左傳·莊公十年》:“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小故事】春秋時期,有一次齊國攻打魯國。當時,齊國強大,魯國弱小,魯國的國君魯莊公動員全國的軍隊準備抵抗。魯國有一個精通兵法、很有謀略的人叫曹刿(ɡuì),他自告奮勇,請求跟魯莊公一同參戰。
魯莊公和曹刿同坐一輛戰車,率領軍隊在魯國的長勺與齊軍作戰。雙方剛擺好了陣勢,魯莊公就要擊鼓進攻。曹刿說:“時機未到,不能進攻。”齊國擊了三次鼓,發了三次進攻的命令,曹刿才對魯莊公說:“好了,現在可以進攻了。”于是,魯軍鼓聲震天,士兵們像潮水一樣沖向齊軍,把他們打得落花流水,抱頭逃命。莊公正想下令追擊,曹刿卻又阻止,并下車細看地面齊軍兵車輪迹,又攀上車前橫木,注意觀察敵軍退走的情形,然後說:“現在可以追擊了!”莊公當即下令追擊。魯軍乘勝前進,把齊軍全部趕出國境。魯莊公問曹刿:“為什麼要等齊軍擊鼓三次以後,你才讓我下令出兵呢?”曹刿答道:“打仗時主要是靠勇氣。第一次擊鼓時,士兵們的鬥志最旺盛;第二次擊鼓的時候,大家的士氣就會有些低落了;到了第三次擊鼓的時候,士兵的勇氣就全消失了。等齊軍的三通鼓擊完,我們才擊鼓沖鋒,這時齊兵的勇氣已經衰竭,而我方的士氣正是最旺盛的時候。因此,一鼓作氣,打敗了齊軍。”
成語“一鼓作氣”比喻做事要趁大家情緒高漲時,一下子做完,含有鼓勵的意思。
成語釋義
古代作戰擊鼓進軍,擂第一通鼓時士氣最盛。後多喻趁銳氣旺盛之時一舉成事或鼓足幹勁,一往直前。
鼓,敲戰鼓;作,振作。
成語結構及用法【語法】:作謂語、定語;指一往直前。
【近義詞】:一氣呵成、趁熱打鐵
【反義詞】:一敗如水、一敗塗地、偃旗息鼓
成語造句1.做這種事就要一鼓作氣,拖三阻四,難有成就。
2.這場球賽,我隊一鼓作氣,勢如破竹,打得對手潰不成軍。
3.老師提醒大家參加比賽有如作戰,要一鼓作氣,才能奪得錦标。
4.堅強是在考試不好時,重新振作,下次考好;堅強是在心情不好時,自我調整,笑對未來;堅強是在最後一百米沖刺時,堅持到底,一鼓作氣。
5.龍尾雕工尤為精細,其形态象徵力量和沖勁。進行競賽時,鼓手在前,舵手在後,劃手們随着鼓聲的節奏,一鼓作氣,破浪前進奮力劃過終點。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