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飛天是敦煌壁畫中一個典型的形象

飛天是敦煌壁畫中一個典型的形象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26 11:35:54

盡管不同時期的形象發生變化,但總體表現出了佛教的安樂與祥和。

飛天是敦煌壁畫中一個典型的形象(敦煌壁畫中飛天)1

六臂伎樂飛天 盛唐 莫高窟148窟 南壁龛内

飛天形象是敦煌莫高窟衆多精美藝術品中的代表。飛天在壁畫中的姿态多是衣袂飄然,持花卉樂器,迎風起舞。盡管不同時期的形象發生變化,但總體表現出了佛教的安樂與祥和。

莫高窟初鑿于十六國時期,西域與中原本土風格共存,且主要以西域為主。以大紅為底色,線條粗犷狂放,色彩大膽而濃厚,顯得古樸,原始氣息濃郁。人物隻略具人形,身體結構并無美感,身上服飾少而簡單,面部表情單一。

到了北魏,已有了明顯的中土化。面部輪廓更圓潤、五官勻稱,眉清目秀。線條更成熟、更複雜,整體給人以真實、和善的感覺。描繪手法已往寫實方向發展。

西魏則分裂成兩種風格,“西域式”承接北魏時飛天造型,而“中原式”的人物形象參考魏晉時期标準的“秀骨清象”,改造成了清秀瘦削,身輕如燕,面含微笑的女性形象。發髻也由單束變成雙髻,徹底抛卻了原先的拘謹。

北周又回複到西域式飛天造型。

北朝戰亂,民不聊生,寄托于佛法。佛教作為外來教,與中原文化再度融合,色調比較清新。

隋唐對“飛天”做出創新,除女性外還添了一種秃發僧人式的形象,均十分富有生氣,給人以歡樂、進取,自由奔放之感,亦由原先的樸實變化成雍容華貴。其面部均稱為非男非女相,既慈善又不失剛強。

唐代後期,因政治原因,人物姿态上失去了歡快的動感。服飾變得清新淡雅,人體也由豐腴變得清瘦,神态更平和,顯出莊重和肅穆,隐隐流露哀傷。

隋唐以後,敦煌人心思安,他們反對戰争,渴望回歸以往生活。此時“飛天”形象已失質樸與深沉感,顯得世俗化、情緒化,整體缺乏生氣。

元代繼承唐朝風格,基本無發展變化。(之前宋時期也多為重修前朝壁畫,無進展。而菩薩多顯苦悶像——大抵是北宋期間對佛教持反對态度的緣故罷。)

各朝壁畫飛天形象的變化無疑是反映當時社會政治、經濟與文化的重要證據。而印度、希臘與西部少數民族和中原之間的文化一直在交互碰撞與融合,最終形成了被大多數人認同的新文化。

古代的先民在壁上鑿出洞窟,為自己的信仰,用描繪的方式祭奠永恒的神佛。他們做着延續千年的夢,在石壁上凝注了千年的舞韻、繁花與佳木的芬芳——以絢麗的、色彩流動的筆觸為封印,留住時間的腳步。

我們要不要再“變化”一下飛天的形象?我想,或許是必要的。

待到此夢成真,今夕何夕?

再憶起踏在窟中花磚上,每一塊磚石都仿佛流動的古畫。某種氣焰在心胸升騰,彙聚成一股使人擡頭仰望星空的力量。

(來源:人民網 如有侵權 請聯系我們删除)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