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源于這個故事的成語是什麼

源于這個故事的成語是什麼

民俗 更新时间:2024-11-23 10:00:23

源于這個故事的成語是什麼(這個悲壯的成語震撼人心)1

有個成語叫做“馬革裹屍”,它的來曆是這樣的。

漢高祖劉邦建立的西漢王朝持續了大約二百一十年,然後在一個篡國權臣王莽手中覆滅。這個王莽沒當幾天皇帝,又在天下群雄的讨伐中覆滅,随後的戰亂持續了十多年,終結于一個名叫劉秀的人物手中,他建立起一個史稱東漢的王朝。

太平降臨,那麼就應該“刀槍入庫、馬放南山”。劉秀麾下的一大群功臣就是這樣,他們急于瓜分勝利果實。這些人本來就是大地主、大豪強,是為了個人目的才加入劉秀一方,現在似乎已經到了他們“享受投資紅利”的時候了。

卻有那麼一個異類,還在以老邁身軀,伏于馬鞍之上,率領大軍飛馳于戰場,保衛着來之不易的太平與新興的東漢王朝。

他叫馬援。

源于這個故事的成語是什麼(這個悲壯的成語震撼人心)2

馬援雕像

馬援有着十分傳奇的家世以及同樣傳奇的家風。

有史料稱,他的先祖乃是戰國時期趙國名将趙奢,因其封爵為馬服君,故而後世以馬為姓。還有史料稱,其先祖是歸順于西漢王朝的匈奴名将。總之,這個家族起初是一個軍人世家,家風之中充滿了為國而戰的勇猛氣質。

後來,随着西漢王朝重視文化建設,提倡儒學,馬家又開始棄武從文,武将漸漸少了,文人漸漸多了,比如馬援的三個哥哥就是靠研究《四書》《五經》在朝堂上為官的。

馬援卻是一個例外,他的興趣不在于讀書,而在于要做一番大事業。這個大事業具體是指什麼呢?簡單說就是兩個字“定亂”。

根據馬援的觀察和估計,腐朽的西漢王朝沒有幾年壽命了,在其垮台之後,各路野心家必然會為了争奪天下的控制權大打出手。再按照他對自己的評估,學幾個哥哥安坐書齋是不可能的事情,他是繼承了家風中軍人氣質一面的人物,必然要站出來,以其軍事才能掃平各方勢力,讓天下再度統一。

問題是統一到誰之手?

他馬援并無做皇帝的念頭,為此必須尋找一個有資格做皇帝的人,為其效力,為其“定亂天下”。

他找到了劉秀。

源于這個故事的成語是什麼(這個悲壯的成語震撼人心)3

劉秀像

之所以選擇劉秀,并非因為劉秀與劉邦一樣都姓劉,而在于這位以喜好儒學著稱的帝王,是當時最有希望在短時間内一統天下的人物,也是最有希望帶來太平的人物。即便劉秀對他疑心重重,他也願意為之效力。

在劉秀掃平四方群雄後,馬援并未脫下盔甲,去和那一幫地主豪強争權奪利,而是繼續冒着風霜雨雪,奮戰于保家衛國的戰場上。

可歎像劉秀這般英明有為的帝王,也逃不出陰暗的帝王心思,老是覺得馬援功高震主。偏偏馬援又是一個豪爽耿直的軍人,熱心于國家事務,除了自己的軍事工作外,還時常提出一些涉及經濟、政治領域的建議。在劉秀看來,這就是很不好的“越權”行為,他可不會因為你為國家考慮就大加贊賞。結果就是馬援為國家所做的事情越來越多,在劉秀心中的印象反而越來越差!

差到一定程度,小人就有機會了。

這些事情馬援不知道嗎?以他的頭腦,不可能不知道,他還知道,按照當時的标準,他早就有回家享福的資格了。問題是他要是回家享福去了,誰來守護這來之不易的太平?

在他看來,這樣的接班人,還并未出現。

因此,在他六十二歲時,在他遭受劉秀猜忌、小人诋毀最為嚴重時,一聽到南方發生了叛亂,又一次站了出來。

當時朝廷派去平亂的第一批部隊已經因為将軍的無能而全軍覆沒,更沒有人願意出來接這個爛攤子,劉秀正在考慮要不要用自己的幾個心腹去“試一試”,沒想到一臉白胡子的馬援又來請戰,他倒是很有些驚訝。

而馬援在出征之前,也抱定了“馬革裹屍”的決心,他告訴前來送行的好友:“我蒙受國家恩惠多時,經常因為不能為國家更多地出力而慚愧,現在為國而戰,死也瞑目了。”

誰知就在戰事激烈之時,竟然有小人向劉秀進讒言,謀害馬援。

劉秀這次信了。

當時年事已高的馬援,已經因為當地環境惡劣,身患重病,正以垂死之軀與無比頑強之意志,統領着大軍在戰鬥,将士們都為之潸然淚下。

在來自皇帝的責問命令到達前,馬援已經病死了。

死無對證,于是小人們更加瘋狂地诋毀這位死于護國戰場上的英雄,劉秀也就有了“正當打擊”的理由,結果是馬援竟然落了個罪臣下場,失去了一切榮譽,死後隻能草草安葬于荒郊野外。

這是一個悲劇的愛國故事。但後來的事實證明,公道不在皇帝與小人手中,而在曆史之中。

馬援的家族依舊活躍在東漢王朝的舞台上,他的女兒後來成為皇後,并以賢德聞名,為國為民做了許多事情。馬援的其他後代子孫,也多在保家衛國的戰場上立下了功勳。

而馬援,強壓在他身上的冤屈也并未持續多久,在劉秀麾下那些享福的人逐漸被世人遺忘時,馬援的名字卻越來越閃耀,“馬革裹屍”的故事更是流傳至今。

東漢王朝有一個所謂的“雲台二十八将”,其中所列都是皇帝所認可的開國功臣,其中卻無“馬革裹屍”的馬援。但到了後來,沒有幾個人知道“二十八将”,卻有很多人知道馬援,知道他那“馬革裹屍”的愛國精神。如晚清革命志士徐錫麟,就曾在馬援故事的感召之下,揮筆寫下了“隻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屍還”的詩句,後在起義之中壯烈犧牲。一個近兩千年前的古人,成為後人心目中的英雄,并用生命去“模仿”,這不就是已經融入了民族精神的家風之力量嗎?

(内容授權節選自《成語背後的家風故事》,中國方正出版社2022年出版)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