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建築而稱為寺者,一定是佛教的道場,但是寺之為名,并非來自印度的佛教。雖據北宋贊甯大師的《僧史略》卷上謂:“案靈佑法師寺話,凡有十,名寺。”他例舉了佛教道場的十種名稱,但其除寺以外,其他九種,都是出自佛經的漢文音譯或義譯。梵語毗诃羅可譯為寺,但非中國的寺。
考寺的原義,漢代劉熙《釋名》一書的解釋:“寺,嗣也,官治事者相嗣續于其内也。”可見寺者,乃是官府治事的所在了。因此《說文解字》便說:“廷也,有法度者也。”所以在《唐書》百官表中便有這樣的記載了:“漢以太常、光祿、衛尉、太仆、廷尉、鴻胪、宗正、司農、少府,為九卿,後魏以來,卿名雖仍舊,而所莅之局謂之寺,因名九寺。”為什麼要把九卿莅的官署稱為九寺,這有它的來源,因為寺字在周代可通用為侍的意思,所以《周禮天官》之中,有謂:“寺人,掌王之内人。”可知寺人,也就是相當于侍官了,因為寺有親近侍候君主的意思,故将九卿,也就列為九寺了。
那麼,佛教道場,怎麼也稱為寺了呢?這也有它的由來。據清一統志載:“漢明帝時,摩騰,竺法蘭,初自西域以白馬馱經而來,舍于鴻胪寺遂取寺為名,創置白馬寺,此僧寺之始也。”另有羅璧志餘的記載:“漢設鴻胪寺待四方賓客,永平中,佛法入中國,館摩騰法蘭于鴻胪寺。次年洛陽城西雍門外,立白馬寺,以鴻胪非久居之館,故别建處之,其仍以寺名者,以僧為西方之客,若待以賓禮也。此中國有僧寺之始。”
以此看來,中華民族,雖重夷夏之辨,但對外來的佛教僧侶,仍以貴賓之禮接待,諒其固為重人,尤其是為崇尚佛教文化的精神。其中尊重的程度,竟以九卿等列的寺舍為之别館,實是佛教的一大殊榮。但也因此,寺之為名,成了佛教道場的專稱。
唯于寺之稱号,曾在後魏太武帝始光元年建僧舍為招提,這倒是梵文的音譯,意思是四方,四方僧人所居者,稱為招提;到了隋炀帝大業年間,又令所有的寺院,改名為道場,至唐朝以後,才将佛教道場,重稱為寺,直到現在,未有大的變更。
院的名目
在中國佛教的傳統,寺院二字,往往是連貫稱呼的,寺是道場的總稱,院是寺内的部分,但是也有以院獨稱的例子。本來,院的意思,凡是宮室而有牆垣所圍繞起來的,便稱為院,但在唐朝的時候,也有以院為府門官署者,例如禦史台所隸的台院、殿院、察院等;唐玄宗時設麗正書院,安置文學之士,此與翰林院,自有密切的連帶關系了。因其所居者皆為文學之士,後人因此也就以講學之舍,稱為書院了。
但是為何又變成佛教的道場了呢?佛陀初度五比丘的鹿苑,可能是其根據,但鹿苑亦作鹿園。一方面當然由于國人對佛教的尊敬,故以官府之名而名僧舍,又以佛寺乃在宣揚文化,故以院名;另一方面佛教道場在印度,原名為僧伽藍,意為衆園,故以園與院諧音而稱。同時園是有範圍的,院也是有範圍的。
僧伽藍
上面說過,僧伽藍的意思是衆園,它的本音應該是僧伽藍摩,乃指僧衆所處的園林。但此園林有好幾種含義:第一,比丘多靠園林而住;第二,比丘和合同住的人數之多,正像園中的林木那樣的茂盛;第三,園中的林木,大材與小料,共同生長,僧團中的比丘,也是凡聖同居;第四,園為生植之所,比丘住在僧園之中,便能生出道芽聖果,并能以僧園為基礎,使所有的佛弟子,都能生出道芽聖果,因此僧伽藍中亦有五戒淨人居住。中國禅宗的禅林叢林,源于此了。
可加v:13062602682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