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技術準備
1、後澆帶施工前應對材料、施工時間、現場狀況進行檢查核對,以确定對設計與規範的符合性,預測施工後對功能的有效性,并做好核對記錄。
2、确定施工方案,針對後澆帶不同的部位,不同的功能要求,不同的現場情況,編制滿足設計規範和工藝要求的施工技術措施。
3、對施工操作人員進行書面技術交底,其主要内容為:施工前、施工中、施工後應注意的事項和操作要求、細部構造及技術質量要求。
4、應熟悉設計圖紙、本施工工藝标準及相關技術規程,對後澆帶的做法、位置、配筋進行了解,以确定後澆帶上述内容的合理性,并确定是否提出修改建議。
1.2 材料要求
1、品種規格
1)後澆帶混凝土所用碎石應根據所澆後澆帶的鋼筋密度确定,一般為5~31.5㎜,含泥量不得大于1.0%,泥塊含量不得大于0.5%。
2)後澆帶的砂子應采用中砂,含泥量不得大于3.0%,泥塊含量不得大于1.0%。
3)中埋式止水鋼闆宜用3㎜厚400㎜寬的折形鋼闆條。
4)鋼絲網宜采用密目鋼絲網和30×30型鋼絲網,兩種鋼絲網配套使用。
2、質量要求:
1)碎石應滿足試配強度要求且檢驗結果應符合《JGJ53标準》。
2)砂子應采用河砂或山砂,不得用海砂,且檢驗結果應符合《JGJ52标準》。
3)粉煤灰應用II級以上。
4)外加劑必須用合格一等品。
5)水泥應用32.5R以上的普通水泥或矽酸鹽水泥。
6)拌和用水應用飲用水或水質符合國家現行标準《混凝土拌合用水标準》JGJ63的規定的水源。
7)止水帶表面不允許有開裂、缺膠、海綿等影響使用的缺陷,中心孔偏心不允許超過管狀斷面厚度的1/3;止水帶表面允許有深度不大于2㎜、面積不大于16㎜2的凹痕、氣泡、雜質、明疤等缺陷不超過4處;止水帶的尺寸公差應符合GB 50208附錄A中表A.0.4-1的要求,其物理性質應符合GB 50208附錄A中表A.0.4-2的要求;止水帶現場抽樣數量以每月同标記的止水帶産量為一批抽樣。
8)選用的遇水膨脹橡膠止水條應具有緩脹性能,其7d的膨脹率應不大于最終膨脹率的60%。當不符合時,應采取表面塗緩膨脹劑措施;其物理性質應符合GB 50208附錄A中表A.0.5的要求;遇水膨脹橡膠止水條現場抽樣數量以每月同标記的止水帶産量為一批抽樣。
1.3 主要機具
1、自拌混凝土:混凝土攪拌機、混凝土坍落度桶、天平、插入與平闆振動器、手推車等。
2、商品混凝土:混凝土坍落度桶、插入與平闆振動器、手推車等。
3、其它機具:電焊機、剪刀、锒頭等。
1.4 作業條件
1、後澆帶的留置
1)後澆帶的位置、寬度應符合設計要求,已場地平整,放線無誤,墊層施工完畢。
2)後澆帶的行式,保證成型的措施應按施工方案進行落實。
2、後澆帶混凝土澆築
1)後澆帶兩側混凝土面上的浮漿、松散混凝土應予鑿除,并用壓力水沖洗幹淨,塗刷混凝土界面處理劑或水泥砂漿。地下室底闆後澆帶施工時不得有積水。
2)後澆帶處的鋼筋應進行除鏽,将鋼筋調整平直。
3)後澆帶的模闆已封閉嚴密,且應保證混凝土施工後新舊混凝土沒有明顯的接搓。
4)已将止水條或止水帶固定牢固,确保位置準确。
2.1 材料的關鍵要求
1、所使用的混凝土應有配合比報告單。
2、應采用比後澆帶兩側混凝土提高一個等級的補償收縮混凝土。在滿足強度要求及工藝要求的情況下,其坍落度宜盡可能小一些。
3、商品混凝土應有“混凝土開盤鑒定證明”。
4、防水材料、遇水膨脹橡膠止水條、膨脹劑和外加劑等材料均應有合格證,且複檢合格後方可使用。
2.2 技術關鍵要求
1、新舊混凝土界面應先放與所澆混凝土同強度等級的砂漿。
2、模闆應嚴密、穩固、混凝土施工時不得漏漿與變形。
3、膨脹劑和外加劑摻量應符合設計及産品性能要求。
4、止水條安裝好後,應盡快安排後澆帶混凝土澆築。
2.3 質量關鍵要求
1、混凝土的澆築應密實,成型應精确,應特别注意新舊混凝土界面處的混凝土密實度。
2、混凝土澆築後應覆蓋保濕養護。
3、防水後澆帶的施工應注意界面的清理及止水條、止水帶的保護,并保證防水功能技術措施的落實。嚴禁後澆帶處有滲漏現象。
3.1 工藝流程
1、後澆帶的留置
1)地下室底闆防水後澆帶留置
地下室底闆防水施工→底闆底層鋼筋綁紮→後澆帶兩側鋼闆止水帶下側先用短鋼筋頭(鋼筋間距400)與闆筋點焊→綁紮雙層鋼絲網于鋼筋頭上,鋼絲網放置在先澆混凝土一側→鋼闆止水帶安置→鋼闆止水帶上側短鋼筋頭點焊及綁紮雙層鋼絲網于鋼筋頭上→後澆帶兩側混凝土施工→後澆帶處混凝土餘漿清理→後澆帶兩側混凝土養護→後澆帶蓋模闆保護鋼筋。
注:若采用止水條時,模闆采用木模支撐側模,保證混凝土側面平整、密實,以使止水條與混凝土表面粘貼牢固,更好發揮止水條的止水效果。
2)地下室外牆防水後澆帶留置
外牆常規鋼筋施工→鋼闆止水帶安置→鋼闆處柱分離箍筋焊接(見圖1.6.1-1)→焊短鋼筋頭于止水鋼闆上和剪力牆豎筋上→綁紮雙層鋼絲網于鋼筋頭上,鋼絲網放置在先澆混凝土一側→封剪力牆外模,并加固牢固→後澆帶兩側混凝土澆築→後澆帶兩側混凝土養護。
3)樓闆面後澆帶施工
後澆帶模闆支承(應獨立支撐)→樓闆鋼筋綁紮→焊短鋼筋應于闆面筋和底筋上→綁紮雙層鋼絲網于鋼筋頭上,鋼絲網放置在先澆混凝土一側→後澆帶兩側混凝土澆築→後澆帶處混凝土餘漿清理→後澆帶兩側混凝土養護→後澆帶蓋模闆保護鋼筋。
4)地下室底闆大梁後澆帶模闆支撐詳見圖1.6.1-2。
2、後澆帶混凝土澆築
1)地下室底闆後澆帶混凝土澆築
鑿毛并清洗混凝土界面→鋼筋除鏽、調整→抽出後澆帶處積水→安裝止水條或止水帶→混凝土界面放置與後澆帶同強度砂漿或塗刷混凝土界面處理劑→後澆帶混凝土施工→後澆帶混凝土養護。
2)地下室外牆防水後澆帶混凝土澆築
清理先澆混凝土界面→鋼筋除鏽、調直→放置止水條或止水帶(若采用鋼闆止水帶則無此項)→封後澆帶模闆,并加固牢固→澆水濕潤模闆→後澆帶混凝土澆築。
3)樓闆面後澆帶混凝土澆築
清理先澆混凝土界面→檢查原有模闆的嚴密性與可靠性→調整後澆帶鋼筋并除鏽→澆築後澆帶混凝土→後澆帶混凝土養護。
注:内牆後澆帶留置與後澆帶混凝土澆築參照1.6.1(1.2)條和1.6.1(2.2)條施工。
3.2 操作工藝
1、地下室底闆防水後澆帶的施工見圖1.6.2-1;
2、地下室外牆防水後澆帶的施工參照圖1.6.2-1和圖1.6.2-2施工。
3、樓闆面防水後澆帶的施工可參照1.6.2(1.1)條取消止水鋼闆施工;樓闆面非防水後澆帶的施工可參照1.6.2(2.2)條,取消止水條進行施工。
4.1 主控項目
1)後澆帶、埋設件等細部作法須符合設計要求,嚴禁有滲漏;若設計無要求時,可選用本工藝标準中的一種,經設計确認後施工。
2)混凝土必須内實外光,對出現的缺陷應有書面處理方案或措施,并保存處理記錄。
4.2 一般項目
1、後澆帶的模闆必須穩固、密封、平整,具有足夠強度、剛度及穩定性,以确保混凝土的成型幾何尺寸。
2、後澆帶鋼筋必須除鏽幹淨,位置正确,綁紮質量應符合設計及規範要求。
3、接縫處混凝土表面應密實、潔淨、幹燥。
5.1後澆帶澆築完畢應在12h以内加以覆蓋,保濕養護,養護時間不得少于28d,當日平均氣溫低于5℃時,不得澆水。
5.2在混凝土強度達到1.2N/mm2前不得在其上踩踏或其它作業。
5.3後澆帶混凝土未澆築前宜有保護鋼筋的措施,可用模闆蓋住鋼筋(見圖1.8.4);防止地下室大梁和設備基礎後澆帶處有積水鏽蝕鋼筋,應預留截面為350×350,深度比梁或基礎底标高低250的小積水坑,以便可用潛水泵及時把積水抽出。
樣闆施工可視化交底
1)後澆帶和施工縫上用九層闆全封閉隔離;
2)兩側設磚砌式擋水坎,擋水坎應粉刷平直;
3)刷紅白色警示漆;
4)塔吊穿地下室頂闆時,也采用上述方法進行封堵;
1)澆築結構混凝土時,後澆帶的模闆上應設一層鋼絲網,後澆帶施工時,鋼絲網不必拆除。
2)後澆帶必須在封閉前仔細地将整個混凝土表面的浮漿鑿除,并鑿成毛面,徹底清除後澆帶中的垃圾及雜物,并隔夜澆水濕潤,鋪設水泥漿,以确保後澆帶混凝土與先澆搗的混凝土連接良好。
3)準确制作模闆保證模闆尺寸嚴禁不漏。後澆帶應有獨立的支模體系,與主體支模結構一起搭設,不宜拆除後重新搭設,從而保證後澆帶兩側沉降一緻,後澆帶澆築後無錯台、下沉、漏漿等現象。
4)後澆帶的封閉材料應采用比先澆搗的結構混凝土設計強度等級提高一級的微膨脹混凝土(可在普通混凝土中摻入微膨脹劑UEA)澆築振搗密實,并保持不少于14天的保溫、保濕養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