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一段吐槽視頻網站會員的小品走紅之後,《一年一度喜劇大賽》迅速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
但觀看了節目全程,有少部分觀衆的反饋,用一句話總結就是——導師很有趣,但後期太加戲,有些表演的确不咋地。
在這些年來層出不窮的各種演員類節目裡面,我們看到過一些對專業演技的探讨。而正如馬東所言,他這個節目最難做的就是,在節目名稱裡面,已經定義了“喜劇”二字,也就把觀衆預期提高了。
這就和《我就是演員》《演員請就位》一衆不同了。
第一,對題材提出了要求,得是喜劇,劇本不符合類型還不行。
第二,還對質量提出了要求:不好笑就是失敗了。
于是,在節目裡面我們看到,所謂的“主席團成員”(導師的别稱)不遺餘力地傳遞一些專業知識,據不完全統計,就有這些概念在這檔喜劇大賽的節目被前所未有地提出來了。
漫才
指的是兩人表演的脫口秀。一個負責當吐槽,一個負責裝傻。
真要說和相聲有什麼區别,可能他們自己也說不出來。
素描喜劇
音樂喜劇
于和偉定義了一段表演叫“音樂喜劇”,但演員說,喜劇都有故事,隻是有音樂、有舞蹈、有調度,還挺難的一個事兒。
唱歌簡單,但是唱得合理,還要唱得有意思,也是一種挑戰。尤其是對觀衆來說,是一種挑戰。
狗坨子表演
演員的解釋是,一種表演狀态。這個詞就是口頭表達,出自《周六夜生活》,愣來、開心,沒有任何理由的喜劇,比如“出租車的搖頭三人組”,想玩啥玩啥。
除此之外,在第一集裡,我們還看到的術語有:
喜劇電影
正劇演的喜劇
造出這些詞,背後的邏輯其實不難理解。
一方面,看得出,節目的目标,就是去用評判标準不怎麼統一的比賽,去探索喜劇究竟有多少種可能性。
另一方面,既然喜劇是一件很難的事情,那我們不如把這個難度給他明确,用一些術語讓觀衆“不明覺厲”。
類似的操作,在《中國有嘻哈》剛出世時也有過。在那個節目裡,讓觀衆認識了flow、單押、雙押、puchline,其實也是這個邏輯——通過提高節目專業程度,來增加表演的信念感,和觀衆的認可度。
但是喜劇本身就是有反專業因素在裡邊的。縱然一千個觀衆有一千種笑點,但好不好笑,都是一種感性認知。
理性認知再多,可能也抵不住一句:“就是生理好笑”!
這個節目也面臨這樣的困境,正如馬東說的那樣:把喜劇節目做得像個專家節目,挺悲哀的。
“老要看門道,這多悲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