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電影網專稿在10天前,電影頻道融媒體中心曾在微博上做過一個話題投票,“你會開倍速看電影嗎?”首先注意一點,這個問題的落腳在于“電影”,而不是其他“影視作品”。
近6成的的網友都選擇了“不會倍速”,但仍有30%左右的人表示自己在觀影過程中,會使用該功能。我們也在留言中發現,大部分觀衆表示,電影不太會進行倍速觀看,但觀看電視劇的時候,必然會使用該方式。
誠然,“倍速”功能在流媒體時代已成常态,速度更是從最初的“1.25X、1.5X”到如今部分的“2X”,整體速度越來越快,似乎已經把“快”作為當下時代的标配。
而在月初剛落下帷幕的第71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中,因為疫情防控,其首次采用了線上觀影的方式,讓海内外的媒體和市場銷售可以足不出戶,就享受整個電影節的奇妙氛圍。我們也驚奇地發現,此次官方提供的播放器中,同樣支持倍速播放功能,甚至最高倍速達到8倍。
不少媒體起初看到這個功能的時候多少也有詫異,電影節作為一個更強調電影藝術美學的媒介載體,為何推出這種服務,難道不會對電影造成傷害嗎?而參與了去年多倫多電影節的媒體表示,當時官方提供的線上渠道同樣支持倍速,但最多似乎隻有2倍。
有媒體形容8倍速後的畫面,“完全不連續,好像一個不會操作電腦的大爺站在邊上一直幫你按快進。”
那麼,“倍速”如此“傷害”電影,它的存在又有什麼意義呢?我們嘗試帶着這個問題進入一段倍速的世界。
倍速下的世界
我們先截取開了2倍速的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動圖,很顯然,在倍速之下,整個打戲的場景都毫無細節可言,隻是單純地看着哪吒和敖丙在圖裡面“穿梭”。
同時,我們再截取開了倍速之後文藝電影《何以為家》的動圖,同樣,在這種速度中,小男孩落寞孤立的氛圍被大打折扣,多數隻是能明白其中的不易,但更多的共情,便難以抓住。
或許在這個觀點上,大家是公認的,倍速之後,對電影本身一定造成了損害,甚至沒有太多的利益可言。
中國傳媒大學索亞斌教授在節目中,也拿《送你一朵小紅花》舉例,“倍速到近乎“鬼畜”的效果化解了原有的情感沖擊力,抹煞易烊千玺的表演質感。”
同樣,我們也采訪到了在今年柏林國際電影節中,憑借短片作品《下午過去了一半》斬獲銀熊獎(短片評審團獎)的導演張大磊,他非常果斷地對倍速觀影提出了反感,“如果隻想了解影片講了什麼,都不需要用倍速播放,直接去看簡介、片花什麼的,或者去問看過的人就好了。我不太了解觀衆在什麼情況下選擇用這個方式來看一部電影,電影本來就是用相應的時長,讓人暫時跳出現實生活,看電影還要趕時間嗎?如果片子不好,看不下去,可以選擇退出。也有可能是我不太了解這個功能的作用,以及觀衆用這個功能來解決什麼問題。”
張大磊的回應丢出了另一個不少人關心的問題,“觀衆在什麼情況下,會選擇用這個方式看電影?”
在我們的微博評論中,有觀衆表示,“除了特别喜歡的,大部分電影都會開倍速,大部分電影裡的一些安靜、靜止留白的畫面太長且沒啥意義,就會快進。”
身邊也有朋友給出了另一種解答,他表示有部分電影很像雞肋,打開看之後,其實沒多久就知道整個故事的後續發展,但是不看,又覺得自己錯過了一些東西,但如果慢慢看吧,又覺得整個時間花費地很多餘,“這種時候,倍速功能提供了最好的解決方案。”
對于使用倍速功能觀衆的解釋,或許也是對于創作者有了另一種提醒。
我們同樣采訪到了幾位參加了柏林國際電影節線上觀影的媒體人。大家均表示,期間不會主動用倍速看電影。唯一使用了這個功能的小榮坦言,在後期寫稿回顧電影時,倍速功能起到了很大的便利。
誰在制造“倍速”
當創作者集體讨伐“倍速”的時候,為什麼它又能在市場上存在呢?
事實上,這個功能更像是觀衆、平台和創作者的三方角力。
據考究,以“鬼畜”走紅的視頻平台B站是最早開啟倍速功能的平台之一,甚至在2018年公司上市後,B站首席運營官曾認為這是其的獨特優勢,“這在其他視頻網站可能無法想象,因為播放時長的減少影響的就是廣告投放。”
或許她也沒有想到,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包括優愛騰在内的所有視頻平台就都陸續上線了不同程度的倍速播放功能,當時最高就已經達到2倍的視頻加速。甚至連提供雲儲存服務的百度網盤,都在2018年底上線了倍速播放視頻功能。
倍速看起來是平台所選擇的,但是仔細研究,似乎并不為然。2018年這個時間非常特别,随着《前任3》的爆火,帶動了整個短視頻平台的出圈,随之同年劇集《延禧攻略》、綜藝《偶像練習生》的火爆,營銷狂熱的追蹤,似乎觀衆也開始變得更加細分。
在短視頻的興起之後,用戶更習慣了看分剪出來的華彩内容,粉絲更偏愛“愛豆”的直拍,路人也能在微博熱搜中看完影視作品的重要内容——很明顯,觀衆已經不再讓目光跟随着内容,而是擁有了更大的主動權。
此時,流媒體的進度條已經代替了傳統媒體的遙控器和購票行為。
或許,這種情況更像是平台方追求流量,向短視頻妥協的産物。但我們細究下來,将倍速播放這個概念推演到極緻,就是讓大家司空見慣的“X分鐘看完整部電影”。如果一部電影被視頻主二次創作之後,用最短的時間概括劇情,那觀衆是否能真的靜下來看完電影呢?
某平台較多的“X分鐘看”系列的視頻
如果說前文不少網友提到,部分電影的品質讓他們難以進入其中。但事實上,不少經典作品都沒有逃過被網友進行上述的解讀方式。顯然,創作者是最大的受害者,不能絕對以質量問題承擔這些。
在媒介傳播的過程中,影視作品的“倍速播放”,更像是大衆曾讨論過的“碎片閱讀”。或許這種方式是當下文化的另一個變革,但至于這個變革是否正确,可能未來仍會不斷被拿出來讨論。
暫且說“倍速播放”的功能是大衆對内容傳播的一種趨勢認同,那麼回歸到前文提及的電影節而言,在影迷和創作者看來的殿堂,為何又同樣做出這樣的選擇呢?
我們就這個問題,向柏林組委會發去了郵件進行咨詢,随後,官方也第一時間給出了回應,僅表示,“這個設置是目前播放器的默認設置,沒有其他特别的意思。”
柏林國際電影官方回複
我們同樣采訪了幾位有多年參加海外電影節經驗的媒體,其中媒體人南悠一基于過往對柏林的觀察,提出了自己的猜想,“他們比較‘湊合’,經費又比較少,很可能組委會使用了現成的視頻播放産品,而倍速功能隻是附帶的。雖然有相關功能,但整個播放框開發整體還是比較簡陋的。”
可見,就連公認藝術殿堂的電影節也都無法避免這種“時代的妥協”。
當然,回歸“倍速播放”這件事,或許更多給創作者、觀衆和平台是一種反思。在逐步進入流媒體時代的當下,到底内容對于各方産生的價值是什麼?在追求氛圍觀影的前提下,“倍速”必然産生打折效應,那麼它又能存在多久?
這會成為一個抛給所有人的命題,而最終的答案是什麼,可能是每個觀衆的自覺,每個創作者的自省,以及每個平台方的自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