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手店清倉靠譜嗎?這幾年線下特賣倉蓬勃發展,以唯品會旗下唯品倉、根植于上海的荟品倉、壹品倉為主要代表,那麼線下特賣倉到底是不是個好生意?未來如何走,哪家公司有可能成為中國的T.J.MAXX,我們大概可以試着去讨論一下,抛磚引玉,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買手店清倉靠譜嗎?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這幾年線下特賣倉蓬勃發展,以唯品會旗下唯品倉、根植于上海的荟品倉、壹品倉為主要代表,那麼線下特賣倉到底是不是個好生意?未來如何走,哪家公司有可能成為中國的T.J.MAXX,我們大概可以試着去讨論一下,抛磚引玉。
不論是唯品倉還是荟品倉、壹品倉,這些倉的起源和發展都是由于鞋服品類庫存過剩,品牌亟需尋找到新的流通渠道去消化大量的過季庫存和斷碼庫存,而随着中産階級的崛起,“品質消費”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追求高品質生活的消費體驗成為一種趨勢,随着疫情對經濟的沖擊,理性消費愈加明顯,用戶都不希望為過高的品牌溢價付費,各大倉這種品牌特賣的形式正好迎合了市場的需求,供需兩旺,這樣的新物種應運而生,得到茁壯成長。
從物種起源的形式看,這種形式跟奧特萊斯很相像,算是奧萊的一種變種,但明顯要比奧萊更高效,庫存周轉率更高,品牌更新快,而且門店基本上都在居民區,更方便消費者的到達。而且從一開始,除了唯品倉外,其餘特賣倉就以非收費會員制的形式,消費者必須通過注冊會員,生成會員二維碼,刷碼進入,這個流程一開始的出發點是形成公衆号粉絲,便于後續的各種信息的推送,封閉式特賣消除品牌方顧慮,但随着這幾年智慧零售和基于微信生态的零售模式的進化,這個一開始采取的措施成為這些倉的護城河和數字化營運的流量基礎。
目前國内品牌特賣分垂直特賣電商比如唯品會、寺庫,傳統的奧特萊斯店、品牌直營折扣店,這些形式都有其短闆,垂直特賣電商缺乏體驗、奧萊店由于品牌租賃模式,奧萊對品牌的商品缺乏有力的管控,而品牌折扣店在品牌豐富度上和更新上完全比不過線上的特賣電商,于是線下的特賣倉綜合了各個物種的長處落地。上海特賣比較常見的就是名品導購網組織的名品特賣,但那個時候還是局限于短期租場地組織品牌特賣,直到2014年壹品倉開出第一家特賣倉的時候,算是這個行業有了啟蒙,期間經曆了tonywear集團甩貨清盤、艾格集團陷入破産清算泥沼、拉夏貝爾集團庫存爆倉出清,上海各大特賣點也是呈燎原之勢,然後才是2017年荟品倉在蓮花南路德速中心開出第一家線下門店,提出倉儲式特賣概念,這種線下特賣倉的模式才逐漸形成,當時荟品倉主打绫緻和衣戀2大集團的庫存尾貨,一開始鞋子品類都很少,貨品稀稀拉拉的,基本上還是以服裝為主,這幾年慢慢發展,品類逐漸也豐富起來,開店規模越來越大,逐漸從上海破籠而出,準備大力拓展二三線市場。
顯而易見,線下特賣倉應該是個好生意。雖然唯品倉号稱尚在虧損階段,但布起點來毫不手軟,唯品倉全國已布點接近200家,荟品倉、壹品倉、微品倉這些加起來也有近50家門店,預計未來這個行業還有繼續快速開店成長的空間,但幾個大倉還是存在較大的短闆或者說隐憂吧。
1、唯品倉,根植于唯品會強大的貨源保障,在貨源方面倒是最好的一個,在店裡面經常能淘到一些至少是國際精品級别的貨品。但其門店規劃布局和形象上還是有很大的局限性,從目前看到的幾個店鋪形象上來看,規模還是局限于店的模式,而非倉的概念,整體面積基本上200-500平,店内貨品堆積,布局雜亂,消費者在裡面挑貨都有些轉身不開,雖然說唯品倉一開始做的是以TO B的分銷概念,但如果線下布局開店,為什麼不好好搞一下呢,難道挂在門店門頭下面的唯品會旗下幾個字是随便添加上去的麼?
2、荟品倉和壹品倉現在最大的短闆有可能就是品牌資源吧,沒有穩定的品牌供貨和更有吸引力的品牌進駐,那對顧客來說再好的店鋪環境也就是晚餐後逛街消食的地方而不是消費。雖然可以通過營銷手段引爆一時的銷售,但需要穩定的持續并且增長,不斷補充新品牌和新貨品,是這類倉進一步爆發的基石。
3、現在做自營品牌是不是一個好的機會?看到有些倉通過工廠自采和商标貼牌,推自營品牌,有點類似麥德龍搞自營品牌,這其實是流量上來了以後,自然而然的一步。打個比方,麥德龍就是賣拎袋一天都要走幾百個貨。現在的特賣倉,品牌還是在前的,叫品牌特賣倉,即使是T.J.MAXX這種完全去品牌化的連鎖折扣百貨,一開始還是以品牌推薦作為噱頭,吸引顧客進店消費。但如果有一天,客人進來以後一看,啥呀,都是些沒見過的牌子,不是坑我的吧?我購買服飾的社交屬性怎麼滿足呢?
很多倉的客群都定位于中産,滿足客人高品質産品的需求,“品質消費”受到更大的關注。新中産們不僅要“買得到”,還要“買得好”和“買得優”。這讓消費從原有單向、單一的購物行為,變成集購物娛樂和互動探索等于一體的雙向行為,品質、效率、個性化和多元化等成為新消費需求。而大面積推行自營,勢必造成客群和貨品不匹配,客人看多買少,拎袋率下降,叫好不叫座的情況發生。
是的,短期内紅利還是存在的,但是競争無時無刻不在,趨勢如果改變,要想挽回,那需要付出極大的代價。
從生意的角度上來看,唯品倉是最優的,品牌資源是其最大的護城河,至于門店規模和形象完全取決于唯品會對其的投入,因為門店規劃設計線下畢竟可以拷貝的先例太多了,隻要做一家樣闆店,後期都是複制罷了,雖然我極其讨厭品牌形象統一的說法,但這個說法根深蒂固。M Stand咖啡是打破這個說法的先行者,大家如果有興趣,後續我們可以進一步八一下這個一店一設計的咖啡品牌。
應該不會超過5年,在資本進入到這個行業後,各個倉之間的資源整合是大勢所趨,也許到時候真的整出一個T.J.MAXX也是非常有可能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