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美、藝術是人類在想象中把握世界的創造性方式,與學校教育中更為人熟悉的認知和實踐相比有顯著差異。認知是用理智來認識世界,認知的發展是邏輯思維能力的提升;實踐追求實際的利益,有具體的功利目的。而審美和藝術偏于感性,學生的審美發展是感知、情感和想象的發展,并不追求實際利益,具有無直接現實功利性的特點。一個人隻有感性和理智和諧發展,才能養成完整人格;一個人隻有超越了個人私欲,才能養成高尚人格。因此,普通學校藝術教育首先要堅持把促進學生審美發展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審美能力本身就是一種創造力
普通學校的藝術教育是實施美育的主渠道。與為了培養藝術創作、表演和研究專業人才的專業藝術教育不同,普通藝術教育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那麼,如何理解“審美和人文素養”?
對中小學生而言,審美素養主要包括對高雅藝術的興趣、欣賞和理解經典藝術品的審美能力,以及有品位的審美趣味。審美能力本身就是一種創造力,高雅的生活情趣、超越私欲的寬闊胸懷和超越世俗的精神氣質,這些需要通過學習藝術養成的人文素養,是學生道德成長的堅實基礎。
中小學藝術教育何以實現塑造審美和人文素養的目标?優秀藝術品是傑出的審美創造,是人類文明的生動記憶,包含着豐富深刻的文化意義,是對中小學生進行藝術教育的理想教材。選取經典的藝術作品進行教學能夠使學生學會欣賞藝術,懂得判别藝術品的優劣,并由此學會欣賞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學生長期接觸優秀藝術品,審美經驗越多,審美能力也就越強,逐漸成為趣味高雅、氣質優良的人。然而,在流行文化盛行的今天,多數的“藝術”實際上隻不過是娛樂,有的還不是很健康,必須要仔細甄别。作為教材的藝術品應是經過曆史檢驗的優秀經典作品。優秀的經典藝術品是人類創造力的顯著标志,通過學習這些優秀經典,能夠發展學生創造性知覺和想象能力,豐富他們把握世界的方式,使他們能夠創造性地工作和生活。
藝術教育的教學過程必須有情感體驗和想象,不能用一般教授學科知識的方法來教藝術。因為隻有通過情感體驗,學生才能進入藝術作品,獲得審美經驗,逐步發展審美能力;也隻有通過情感體驗,學生才能獲得深入的情感熏陶,優秀人文基因才可能深植于學生内心深處。目前,中小學藝術課堂的一個突出問題恰恰是學生的“無感”。所以,普通藝術教育不應以藝術知識教學和技能訓練為重點,而是要通過藝術活動,讓學生在感知和想象中體驗經典藝術作品的審美和人文内涵。
藝術教育要激發學生的想象,使他們擁有憑借想象進行自由創造的興趣和習慣。這就要求藝術課堂不僅有鑒賞,還要有實踐,讓學生投入藝術實踐,用歌喉、樂器、身體、筆墨油彩等自由探索,發展想象力。創造力的發展源自健康、豐富的個性,美育教學應該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而不是一味追求一緻、合群。藝術教師要鼓勵學生在藝術鑒賞中獨立觀察、體會并表達自己的理解,在藝術表演和創作中表現自我,彰顯個性,特别要防止學生簡單重複書本的解釋和模仿他人的風格。
學會理解、運用藝術語言是藝術教育的重要目标
審美活動看似随性自由,實質上是有一定形式規範的。藝術家必須掌握一定時代、一定文化中形成的形式規範才能進行創作,而欣賞者也隻有了解這些形式規範才能深入理解藝術品。
一個人如果長期受到特定藝術形式規範的熏陶,他的藝術感知方式、審美趣味和審美觀念就會深受影響。例如,西洋繪畫講究比例和透視,而中國山水畫則注重筆墨和構圖,這是兩種差異很大的繪畫形式規範,其中包含着不同的宇宙觀和人生觀,是藝術文化傳統的核心部分。一個中國學生如果受過中國畫鑒賞教育,那麼他在觀賞山水時所看到的,往往也是按照中國山水畫的筆墨和構圖“裁剪”過的景色。同一個月亮,在中國人和歐洲人的眼裡是不同的,中國人常對月産生思鄉、悲秋等情結,這是中國神話和古代詩詞所鑄就的感知方式作用的結果,是西方人所沒有的。著名藝術史家岡布裡奇在《藝術與幻覺》一書中曾指出:“我們稱之為‘看’的過程在很大程度上是受習慣和期待制約的。”這句話深刻揭示了視覺藝術對人的感知方式的塑造作用,而運用藝術的這種功能,通過優秀藝術品長期的熏陶來塑造人們的感知方式,進而影響人的心靈,這就是藝術教育的内在育人機制。由此出發,我們才能真正領會“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深刻含義。
基于這種獨特的育人機制,學校藝術課程的教學應該重視對不同藝術形式用以表情達意的獨特語言的教學,把對這種藝術語言的理解和運用作為重要教學目标。
由于所用媒介的不同,每一門藝術都有不同的語言,例如音樂是音響語言,舞蹈是肢體語言。音樂的音響語言不等于音響本身,而是音響織體,也就是對音響運動适當的組織;舞蹈的肢體語言也不等于肢體動作,而是對肢體動作适當的編排。各種藝術語言都是在長期藝術實踐基礎上,經過曆史積澱而形成的,具有系統的形式規範,蘊含着豐富的審美和人文意義,而藝術家的創作正是運用這一套語言來表情達意。
藝術語言是藝術形式規範和藝術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的中介,通過藝術語言,藝術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被有機結合在一起。鑒賞、理解藝術作品首先必須要讀懂這套語言,也就是說,無論是創作還是鑒賞都離不開特定的藝術語言,不懂某一門藝術的獨特語言,也就不可能說懂這一門藝術。因此,中小學藝術教育必須把藝術語言的教學列為最基本的内容,把學生學會理解和運用某一門藝術的語言作為基礎性教學目标,不能孤立地教授藝術技法,而應該把技法教學與藝術語言教學結合在一起。
做好藝術教育要保障藝術課程開齊、開足、開好
中小學的普通藝術教育應該堅持面向全體學生。目前,各種藝術類的比賽、展示活動多起來了,這本身是一件好事。學生藝術展示活動不僅可以檢驗教學成果,還可以調動學生學習藝術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對藝術的興趣和學生文藝骨幹。但是,參加這些活動的學生畢竟是少數,能獲獎的更是鳳毛麟角,很多拔尖的文藝骨幹也并非單純依靠學校藝術課程的
培養。
一些學校熱衷于追求藝術比賽獲獎,或者組織有影響力的藝術活動來做宣傳,卻對日常課程的教學關心不夠,甚至不能開齊、開足,這種傾向值得關注。藝術教育工作的重點應該是抓好面向全體學生藝術課程的教學質量和效果,用各種比賽成績作為評價學校美育工作的主要指标并不合适。
做好學校藝術教育,首先就要做到把藝術課程開齊、開足,在此基礎上,需要有審美素養的校長,更需要懂藝術、有品位、能教學的教師。一方面,師範藝術教育專業應該加大人才培養方案改革力度,讓未來的藝術教師能夠勝任“以美育人”工作。這就需要增加美學理論、藝術史、美育理論和教育教學理論和實踐課程,讓音樂教育、美術教育、舞蹈教育等真正成為藝術教師教育的專業,改變目前這些專業培養目标定位模糊,與非師範專業課程設置基本雷同的狀況。另一方面,對于在崗藝術教師,則需要加強培訓,補上美學理論、藝術史、美育理論和教育教學理論和實踐等課程,重點解決藝術教師在藝術作品審美鑒賞、文化理解方面能力偏弱和教學方法缺乏美育導向等問題。
藝術教育是把人類優秀的人文基因深植于學生内心的教育活動,這種教育活動具有獨特價值,起效卻是比較慢的。用經典藝術來熏陶人,影響人的内心,塑造人的精神世界,是潛移默化的過程,不能一蹴而就,而要久久為功。中小學藝術教育的目标就是培養學生對某一門藝術的喜愛和特長,養成自覺接觸高雅藝術的習慣,使他們受益終身。
(作者:杜衛 杭州師範大學藝術教育研究院教授、北京大學美學與美育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
【本文系作者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當代中國美育話語體系建構研究”(16ZDA110)的階段性成果】
來源: 《教育家》雜志社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