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平頂山4月10日電 題:探訪絕壁考古:帶你了解這樣的考古人
記者 李貴剛 李超慶
你見過懸崖峭壁上的考古發掘嗎?3萬年前古人類的“豪宅”是什麼樣子?“80後”“90後”考古人背後有哪些酸甜苦辣?
圖為航拍地處豫西山地和淮河平原的過渡地帶的仙人洞。李超慶 攝
4月9日,記者跟随絕壁考古人的腳步翻山越嶺、攀岩走壁,探訪了河南省平頂山市魯山縣仙人洞舊石器時期遺迹,與考古人員一起感受懸崖峭壁考古的艱辛,一起探秘古代人類的生存智慧。
圖為處在懸崖峭壁處的仙人洞。李超慶 攝
絕壁考古:日攀登四趟絕壁 樹枝摸出“包漿”
地處豫西山地和淮河平原過渡地帶的魯山地區舊石器考古調查項目始于2019年。考古人員在此發現有46處洞穴,其中,正在考古發掘的仙人洞遺址地處懸崖峭壁,考古人員在洞内發現了古人類生活的痕迹,出土了動物化石、人牙、頭骨斷塊等遺物。
圖為考古人員開始上山。李貴剛 攝
仙人洞處于魯山縣觀音寺鄉境内一座山峰陡壁上,海拔576米,距現代河溝垂直高度為193米。
圖為考古人員行至半山腰。李貴剛 攝
從山下仰望,仙人洞藏于若隐若現。然而,就是這段不足200米直線距離的山路上,布滿了砂礫、碎石、灌木、荊棘等,一般人不借助工具難以攀爬上去。就是這樣的山路,考古人一天上、下山來回4趟,有的樹枝在攀爬中被摸出“包漿”。
圖為航拍考古人員前往仙人洞。李超慶 攝
“最初去年,我們剛發現這個洞的時候,基本上上一次山将近一個小時。因為那時候基本上沒有路。”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魯山地區舊石器考古調查項目負責人趙清坡回憶說,“攀爬很艱難,隻能借助樹枝、岩石、登山工具才能上去。”
後來,考古隊修了一條簡易的曲線登山路,同時還在緊鄰仙人洞峭壁上安裝上了攀爬鐵鍊。“現在快的話,基本上半個小時就可以上一趟或者下一趟山了。”
圖為考古人員借用鐵鍊攀岩。李貴剛 攝
雖然上下山不易,但是考古人員卻樂此不疲。出生于1985年的考古隊隊員高栩把上下山當成一次“瘦身計劃”養成的曆程。近一年的鍛煉,他瘦了10斤。
不可小觑的“80後”考古人:無人機送鑰匙
圖為考古隊員借助攀爬的樹枝摸出了“包漿”。李超慶 攝
在魯山地區舊石器考古調查項目中,“80”、“90後”考古人員是這個考古隊的“頂梁柱”。
不僅僅高栩是“80”,魯山地區舊石器考古調查項目負責人趙清坡也是一名“80”。
圖為仙人洞内。李超慶 攝
别看趙清坡是“80”,但他卻是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舊石器時代考古的行家裡手,曾參與過備受海内外輿論關注的許昌人遺址考古發掘工作。此番,則是他首次帶隊考古發掘。
别看他們年輕,對待工作卻是極為苛刻。
圖為考古人員在仙人洞内發掘。李超慶 攝
記者采訪時,考古隊在距洞内地表深73厘米處的發掘水平層發現了碳樣。而一名考古人員在篩查過程中險些漏掉了碳樣。
頓時,趙清坡拉下臉批評隊友道:“都說了多少次要認真細緻,想扣工資了?”
除了對待工作嚴謹負責,長期待在深山裡工作,趙清坡也極少去探望遠在青島的妻子和孩子。
圖為考古人員在洞内工作。考古隊供圖
趙清坡的得力助手雷國俊是一名“90後”。他介紹說,“每天早晨6點多起床,下班後我和趙老師還要整理、清點出土物,撰寫材料、上傳照片,幾乎每天要工作至夜深山靜。”
對“80”、“90後”的考古人來說,地處深山的考古工作既枯燥又累,但并快樂着。
圖為考古人員在洞口尋找手機信号。李超慶 攝
“一開始不僅山路難行,條件艱苦,山上還沒有網絡,兩名臨時考古人員幹了一天就跑了。”雷國俊說,但是習慣就好了。
當日中午12時40許,考古人員才下到山下駐地,滿頭大汗的雷國俊遂席地而卧坐在門口吃面條。
下午2時許,簡單休息後,10餘名考古人員又開始了絕壁考古工作。爬至半山腰,雷國俊突然發現沒有帶仙人洞鐵門的鑰匙,無法進入考古現場。
圖為考古人員下山情景。李超慶 攝
于是雷國俊視頻呼叫山下的趙清坡,讓其用無人機将鑰匙送上去。當天,山谷風大。趙清坡将無人機起飛後,幾經嘗試才順利地将鑰匙送到雷國俊手中。
“省得我跑下山,大大節約了時間。”雷國俊說,無人機隻是他們工作創新的一部分,他們還發明有多功能的照相機輔助工具。
圖為下山後90後雷國俊席地而卧吃面條。李貴剛 攝
智慧生活:古人類的“懸崖豪宅”
9日這天,記者跟随考古隊員攀爬近一個小時崎岖山路後才能近觀仙人洞的鬼斧神工,踏入洞内頓感豁然開朗、别有洞天。
這座逐水而居的洞穴可謂是古人類的“豪宅”,從山上俯瞰遠眺,洞幽谷深、陡峭險峻,不僅依山傍水、空間大,而且避雨擋風、防野獸攻擊,還易于狩獵、采摘野果。
圖為仙人洞出土的遺物。考古隊供圖
“洞長9米,寬3米,高3.9米,洞内面積約30平方米。”趙清坡介紹說,“與周邊發現的40個洞穴相比,仙人洞在古時候算一個‘豪宅’了,基本上能住個10個人左右,五六個人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其實,仙人洞遺址有兩處洞穴,仙人洞I和仙人洞II。趙清坡介紹說“上面介紹的主要是仙人洞I,而仙人洞II比仙人洞I的空間更大。”
那麼,古人類為何不選其他洞穴而選仙人洞居住?又是為何選擇如此理想的生活場所呢?
圖為考古人員篩查出土遺物。李超慶 攝
趙清坡推測,古人類實際上就是以生存為前提,通俗一點講就是為了活着,出于本能會選擇安全、環境氣候适宜、離水源比較近的洞穴。
“這個洞口下方就有一條河,這個是很方便古人來取水,去使用。”趙清坡介紹說,“在舊石器時代的古人類是不會制作盛水容器的,那麼他們肯定會首先選擇一個離水源很近的地方。”
圖為考古人員查看出土的碳樣。李超慶 攝
另外,趙清坡認為,仙人洞位置較高,海拔是576米,垂直高度近200米,“這個地方對古人來說也是一個易守難攻的地方,很容易防止野生動物進來攻擊人類。”
趙清坡認為,綜上所述的生存選擇也可以說是古人類一種智慧的體現。
圖為考古人員展示出土的打制器。李超慶 攝
仙人洞考古發現大量遺物
仙人洞于2020年6月19日首次發現,7月25日首次進入洞穴,洞内發現有人化石、動物化石、石器等。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平頂山市文物局、魯山縣文物保護管理所,經向國家文物局申請并獲批,于2020年9月至11月,首次對仙人洞遺址進行正式考古發掘。
2020年發掘仙人洞I的I、L、O、S四個探方,面積約4平方米。發掘前對地表浮土過篩,篩出動物骨頭1萬餘件,破碎嚴重,目前可鑒定的種屬有牛、馬、羊、熊、鹿、豬、大型食肉動物及一些齧齒類小型哺乳動物等,大多數最大長小于2厘米。發掘過程中,采用地層與水平層相結合的方法,按照5厘米一個水平層進行發掘。發掘深度2.40米,共分為48水平層。
圖為考古人員展示一枚有砍痕的動物肢骨。李貴剛 攝
趙清坡介紹,其中,在第1至9水平層出土有動物化石、人牙、頭骨斷塊等,在第18水平層,四個探方内均有一層粒徑在2毫米左右的小礫石,磨圓度較好,疑似在這一階段洞内曾經曆了弱動力水流作用。
趙清坡介紹,采用碳十四法測定仙人洞出土的一件羊牙,年代為距今3.4萬年;采用鈾系法測定一件動物肢骨,最高年代為距今至少3.7萬年。
舊石器時代的時間跨度,從距今約300萬年開始,一直延續到距今約1萬年。
圖為仙人洞遺址出土的1萬餘件遺物。李超慶 攝
“仙人洞測年符合舊石器時代的時間跨度。”趙清坡介紹說,舊石器時代典型特征,主要是人類使用打制石器作為勞動工具和人類化石。“在洞内發現一件直徑3厘米的礫石,有一定磨圓度,應是被帶入洞内,洞裡還發現一枚有砍痕的動物肢骨。”
圖為考古隊員用無人機送鑰匙。李貴剛 攝
在考古工作隊駐地,趙清坡拿出一枚馬牙化石介紹說,“正常馬是進不了洞裡的,那麼就很有可能是人帶進去的。再結合剛才說的一些動物肢骨上的一些砍痕,就比較确定是人類行為,證明人類當時已經在這個洞裡面居住了。” (完)
來源: 中國新聞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