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在一個陽光不錯的下午或者吃飽喝足以後,躺在媽媽的大腿上一邊看動畫片一邊享受媽媽那雙溫暖的大手給自己掏耳朵…這或許是許多人對掏耳朵最初的記憶。
采耳(俗稱掏耳朵)與洗澡、泡腳并稱“民間三大舒服”,這兩年采耳的風潮從川渝兩地吹向全國各地,而且這股風潮愈演愈烈大有成為下一個風口的趨勢。
熱心市民肖女士回憶起自己第一次體驗采耳時的感覺:“就你去躺起,然後給你弄,敲、照明、掃耳朵啥的,最後還要洗。一通下來聽力都變好了。”
而戴女士則有不一樣的體驗:“師傅會用眼鏡,可能是放大鏡吧,上面還有一個電筒,看我的耳朵,然後有一個很長很長的,那個我也不知是啥,插在耳朵裡敲一下,我能聽到一點聲音,還癢癢的。”
聽過上面兩位的描述,讓人不禁對采耳有些向往,但是一些網友的采耳體驗卻讓人膽戰心驚:
“我要為商家說句良心話。我就是靠這個學會手語的”
“采耳的後果就是來醫院洗耳朵”
……
一些采耳後引發耳道真菌感染的例子也屢現報端,這讓人不禁疑惑:采耳有風險嗎?
中國科學院大學重慶醫院(重慶市人民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的專家為我們做了解答:
掏耳朵其實是多此一舉
耳朵是不能随便掏的,因為人的外耳道外側軟骨表面皮膚中有耵聍腺,能分泌一種淡黃色黏稠物質,稱為耵聍,俗稱“耳屎”或“耳蟬”。這種物質遇空氣幹燥後呈薄片狀,有時如粘稠的油脂,平時“藏”在外耳道内,具有保護外耳道皮膚和粘附外來物如灰塵、小飛蟲等作用。
耵聍能借助人的頭部活動、咀嚼食物、張口等動作自行排出,所以一般情況下不需要掏耳朵。
很多人因為掏耳朵進了醫院
由于耳道深且呈彎曲狀,自己掏耳朵容易損傷耳道甚至造成鼓膜穿孔,而且耵聍很硬,很難掏出來,隻會越捅越向裡了,盡量不要自己掏;長期掏耳朵的慢性刺激,還可能誘發外耳發炎、感染,甚至長肉芽等。
另外,如果掏耳朵的工具不幹淨或不潔采耳,可能出現真菌性外耳道炎,從而出現耳朵癢、耳溢液、耳鳴、聽力下降等不适。值得注意的是,近幾年來,由采耳引發的真菌性外耳道炎病例越來越多。
耳屎太多了 我該怎麼辦?
若耵聍分泌過多或排出受阻,漸漸結成硬塊阻塞外耳道,形成“耵聍栓塞”,引起耳鳴、聽力下降,耳悶耳痛甚至頭暈等症狀,此時應及時到正規醫院耳鼻喉科就診,切勿自行掏耳朵。
醫生們解決“耵聍栓塞”一般采用三步曲的方式:
第一步:耵聍部分堵塞且較軟時,一般采取專用耳科棉簽在專業醫護人員操作下輕輕掏出,或者用專用的耳道沖洗系統進行沖洗即可。
第二步:如果耵聍堵滿耳道時,沒有其它症狀,一般會使用碳酸氫鈉滴耳液,以軟化耵聍後再進行耳道沖洗。使用藥液滴耳時,要遵醫囑使用,一般要連續滴三天,每天滴3-5次,每次滴3-5滴,滴完後,最好側躺5-10分鐘,讓滴液慢慢滲入耳内,充分地浸透耵聍;滴耳的過程中,可能出現耳悶耳痛情況,如果症狀加重,應及時就醫。
第三步:耵聍堵塞耳道,并伴有耳鳴、耳悶等臨床症狀時,先使用藥液滴耳,再用專用耳道沖洗系統進行沖洗,把軟化的耵聍沖洗出來,最後用幹棉簽拭淨外耳道,部分較大的耵聍使用挖耳勺或“耵聍鈎”,伸入栓塞的耵聍與外耳道壁的間隙,将耵聍鈎取出來。
今年的3月3日是第22個“全國愛耳日”,
也是第9個“國際愛耳日”,
大家一起正确養護耳朵吧~
圖/文 薛傳真
來源: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
來源: 華龍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