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裂無聲》為導演忻钰坤繼《心迷宮》之後,第二部自編自導的類型電影,豆瓣8.3分,由宋洋、姜武、袁文康主演。講述底層小人物"啞巴"張保民尋找失蹤兒子的故事,借吃羊,喻"吃"人,表現人性的複雜與罪惡,建構出不同階級間"弱肉強食"的社會縮影。"吃"人主題的諷刺、批判力度如魯迅筆下的《狂人日記》一般強烈。
《暴裂無聲》導演故意不點透的5處細節隐喻
首先是人物背景,導演故意不交代。開頭男主角張保民上來就是一通幹架,一聲沒吭,直到他為了找失蹤的孩子,去到别的礦上,張開嘴給人看,觀衆才知道他原來他不會說話!
但他的枕頭會"說話"。仔細看張保民的睡覺畫面,起球兒起得跟麻袋一樣的枕頭,表明了他家生活很困苦,又是一個底層小人物。
另一個細節是,電影在内蒙拍的,仔細看車牌卻不是"蒙",而是"豢",這是導演的巧思,也是中文的奇妙之處。"豢"特指喂養(牲口),也有以利益來引誘人為其服務,任其宰割的含義。
昌萬年的越野車"豢A"、律師的小轎車"豢B"、張保民的摩托車"豢C",分别對應了上層、中層、底層社會。
主線劇情是張保民找失蹤兒子張磊,磊就是三個石頭,畫面中就令三角形的石頭倒塌,來暗示張磊發生不測。電影中多次運用了"三角形"意象,昌萬年桌上的金字塔,後來他用來砸張保民的頭;屠夫店門口挂了三隻羊頭;結尾崩塌的山也是三角形的。
構圖上也是三角形。昌萬年的箭頭指向律師,律師求張保民告知女兒下落,張保民死去兒子的兇手正是昌萬年,三人回環,暗示他們相互牽制的"三角"關系。
"三角"關系最直接明了的便是"羊"的隐喻。史航曾經講過:"别的導演都在拍食物,忻钰坤拍了一個食物鍊!"張保民養羊,屠夫殺羊,昌萬年吃羊。一場昌萬年威脅買礦的戲,擺了滿滿一大桌羊肉片,對方說:"我吃素。"
昌萬年一句話就給人噎住:"羊也吃素。"潛台詞:你就是羊,任我宰割。
結尾處張保民妻子抱着羊,相當于抱着死去的兒子。因兒子和羊一樣,已經被"吃"了。
奧特曼也是一個相當羊一樣明顯的隐喻。首先戴面具的小孩看見了一切,是全片唯一的上帝視角。奧特曼的直觀義,是英雄與正義。還有一點延伸義,即理想主義的失語。
宋洋遇上《心迷宮》導演
宋洋的演技是從小角色一點點磨出來的。名氣與資源一般,近些年雖出演了幾部男主戲,可惜都不溫不火。直到《暴裂無聲》登上大銀幕,才讓更多人關注到這位演技派演員。
為了更貼近挖礦工人的形象,演員宋洋曬成了黑炭色,胡子拉碴、臉上傷口結黑痂的形象,俨然就是一個在山區礦上吃苦勞動的普通百姓,非常真實。
從演員的挑選上,可見忻钰坤導演看人眼光不錯。
忻钰坤從《心迷宮》開始小有名氣,片中沒有明星,演員皆是非專業素人,他使用類似《羅生門》的架構,将一個村裡的故事,拍成懸疑燒腦類型片,獲得了豆瓣8.7高分,這在近年内的國産電影中十分罕見。忻钰坤在《心迷宮》中大玩結構,環環相扣互為因果,剪輯碎而不散。看的過程中,很難猜到結局。
如果說處女作《心迷宮》是一個青年導演的鋒芒畢露,性質上屬于超低成本的實驗性作品,那麼第二部作品《暴裂無聲》的存在,演員與資金全部升級的情況下,才是代表着導演風格與基調的真正形成。
舉個相似的例子,畢贛的處女作《路邊野餐》剛出來時,驚豔了觀衆,同樣全素人演員、詩意與長鏡頭的運用,把小地方凱裡用一種似真似幻的方式真實地展現。但第二部《地球最後的夜晚》一出,過度的模仿塔可夫斯基,和拖沓做作的文藝腔,讓大家在電影院昏昏欲睡,連湯唯、黃覺大牌加持都沒有用。
但忻钰坤的第二部沒失敗,口碑保持住了,豆瓣8.3的成績也算不錯。基調仍然是社會現實暗黑向,加上宋洋、姜武、袁文康的專業演技,讓《暴裂無聲》走得非常地穩。
近日,忻钰坤在微博發文稱完成了新劇本,從參考書目推測他的第三部電影,将是帶有AI人工智能元素的科幻片,當然也就很值得期待。
"吃"人電影:捕食者與流放者《暴裂無聲》荒涼和絕望的氣質,令我想到韓國電影《黃海》。甚至張保民打架拳拳到肉、毫無章法的動作,在樹林、山坡奔走逃命的樣子,都神似河正宇。
《黃海》中河正宇一樣邋遢、毫無形象地扮醜,他卷入了殺人案所以一直在逃跑,相當于流放者,哪兒也沒有他的容身之處。身後還有"捕食者"綿老闆追殺他。
張保民和昌萬年、律師的關系也如此,張保民是"流放者",始終處于被動的待宰割的狀态,即使他打赢了所有人,兒子連屍體都沒找回來他還是輸的。昌萬年、律師則是"捕食者",他們狼狽為奸,當然其中昌萬年威脅律師,但本質上他們一樣惡。
在律師這個角色的猶豫和抉擇上,導演觸碰了人性的複雜之處,即善、惡是可抉擇的,選擇惡的那一方,其動機或許是出于被逼無奈,因食物鍊的上一層還虎視眈眈,等着"吃"掉他。
昌萬年吃羊,本質上是"吃"人,并逼律師一起"吃"人。不管律師是否被迫,惡,就是惡。全片沒有一個昌萬年和律師直接殺人的畫面,也沒有審判式、說教式的人性揭露,在主題的表現技法上較為内斂、隐晦,看破不說破,令電影的懸疑效果與諷刺力度都大大增加。
導演揭示主旨的高明之處還有,借吃羊、喻"吃"人;借奧特曼,喻正義的缺失。因為男主的"失語",導演隻能通過各種象征性的細節、隐喻,去暗示真相,重現不同階級間"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從而在無聲中,揭示人"吃"人的惡劣人性。
如果說魯迅筆下的《狂人日記》是一個恐怖的吃人寓言,表面上寫真吃人肉,暗地中則批判封建禮教"吃"人的黑暗本質。
那麼《暴裂無聲》無疑是寓言在真實世界的再現,借殺人的前因後果指涉"吃"人的過程,批判了現代社會中階級固化的弊病。并且借山洞藏屍滅迹,諷刺上層階級"吃"人吃到連骨頭都不剩的地步,毫無良知與道德。
導演為了深化"吃"人主題,營造壓抑、絕望氣氛,不留一絲餘地,甚至沒有一個設置情感宣洩的出口。山洞看似出口,實則為凝視深淵的象征,巨大的黑暗仿佛要将人一口吞噬。
全片張保民沒有宣洩情緒的表現,沒有崩潰大哭,失語的他甚至不能發出聲音,把兒子的魂叫回來,到最後山崩,張保民的情緒就和兒子的屍體一起永遠被壓在底下了,始終沒有發洩出來,這是張保民最悲哀、最壓抑的地方。
直到結尾,張保民永遠也不知道兒子在哪,是死是活。最終他隻是四處看看荒涼的山,皺着眉接受了現實。最後一幕演員的表情精準演繹出了一種"情緒整個憋在胸口釋放不出來"的感覺,即是本片既"爆裂",又"無聲"的最佳诠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