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互相幫助的雅稱

互相幫助的雅稱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25 22:37:05

古人在交際或著述中,對于年齡,除了直接用數量詞,往往還喜歡使用隐喻、轉喻等方式,或者借助詩詞、典故等手段來委婉談及。這些代稱,一般與人的生理特點、社會屬性、傳統文化、人生禮儀等密切相關。許多稱謂在現代交際中仍然經常使用。根據稱謂方式、稱呼對象、使用範圍等的不同,古代年齡稱謂大緻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具體數字加量詞直接表述

在具體數字前或後加一個表示年齡的量詞(如歲、年、齡等)稱指具體年齡。先秦至近世的史籍典章等正式文書都用具體數字來稱謂年齡。例如,太後曰:“年幾何矣?”對曰:“十五歲矣。”(《戰國策·趙策四》)“铨四齡,母日授四子書數句。”(蔣士铨《鳴機夜課圖記》)古人以長壽為理想,所以也常用壽标志年齡,如壽幾何、壽八十之類,多用于稱較大的年齡。此外,古人以十年為一秩或一旬,七十歲可稱七秩、七旬。由此又衍化出一些不确定的年齡稱謂,如六十歲以上稱開七秩,七十以上稱開八秩,白居易詩《喜老自嘲》雲:“行開第八秩,可謂盡天年。”詩中自注:時俗謂七十以上為開第八秩。以外部特征代稱年齡不同年齡階段人的外部特征會比較清晰地體現在面貌、發型和牙齒等方面,所以有了依據以上特征對各個年齡段的代稱。

赤子:初生。嬰兒出生時皮膚微微泛紅,古人将這時候的孩子稱之為赤子。赤子之心,說的就是一顆如同初生兒一樣纖塵不染的純潔心。

襁褓:代稱不滿周歲的幼兒,出自《列子·天瑞》:“人生有不見日月,不免襁褓者,吾既已行年九十矣。”唐·張守節《史記正義》:“襁,長尺二寸,闊八寸,以約小兒于背;褓,小兒被也。”提:代稱二三歲的幼兒,“孩”字在《說文解字》與“咳”字同,意思是“小兒笑也”,形容孩子咯咯的笑聲。“提”則是“挈也”。《孟子·盡心》中有“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也”的句子。朱熹注曰:孩提,二三歲之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所以孩提,指初知發笑,可以提抱的幼兒。

垂髫:指幼童。古時兒童不束發,頭發自然下垂,叫垂髫或垂發,後來就用垂髫或垂發來稱七八歲之前的幼年兒童。也可稱為髫齡、髫年、髫發、髫裁等。

龆(tiáo)龁(chèn):牙齒也是識别年齡的标志之一,年齡的齡本身即與牙齒有關。兒童七八歲時開始換牙,龆指男孩換牙,龁指女孩換牙(有時也互相換用)。《韓詩外傳》卷一:“男八月生齒,八歲而龆齒……女七月生齒,七歲而龁齒。”後來龆龁引申指兒童七八歲時,如《列子·湯問·愚公移山》:“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龁跳往助之。”

互相幫助的雅稱(被問年齡不想回答很尴尬)1

總角:指較大年齡的兒童。古人不剪發,孩子的頭發一天天增多變長,大人就緊貼着發根給紮在一起,叫總發。把頭發紮成左右兩髻,狀如兩角,就叫總角。稱總發或總角的兒童年齡在十一二歲。

朱顔:本義是形容面色紅潤,原指美人,後來也代指青少年。如明朝王世貞有詩雲:“尚書北阙霜侵鬓,開府江南雪白頭。誰識朱顔兩少年,王揚州與宋黃州。”此外有童顔,亦指少年。

皓首:又稱白首,指老年人。如王勃《滕王閣序》:老當益壯,甯移白首之心。黃發:指長壽老人,古時老人頭發由白轉黃是長壽的象征。以不同年齡階段的文化禮儀、習俗代稱年齡

湯餅之期:出生三天,舊俗小兒出生三日,設筵招待親友,謂之湯餅筵。

百歲:古代小兒出生滿百日,家中舉辦宴會招待親友,祈願孩子長命百歲,謂之百晬(zuì),後又引稱百歲。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五.育子》:“生子百日,置會,謂之‘百晬’。至來歲生日,謂之‘周晬‘,羅列盤琖于地,盛果木、飯食、官诰、筆研、筭秤等經卷針線應用之物,觀其所先拈者,以為征兆,謂之‘試晬‘。此小兒之盛禮也。”束發:指十五歲左右的男孩。古代男孩到十五歲就把頭發束成髻,盤在頭頂,表示成童。如《禮記·保傅》中就有:“束發而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焉。”

互相幫助的雅稱(被問年齡不想回答很尴尬)2

及笄:指女子十五歲或稍多一點的年齡。笄是古代的一種簪子,女子到了十五歲要結發,行笄禮,表示已經成年,可以出嫁了。

互相幫助的雅稱(被問年齡不想回答很尴尬)3

弱冠:男子二十歲。冠即帽子,加冠,意為男子不再梳童髫,而是在頭上結發,上面再戴一頂帽子。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冠禮,故稱冠年。加冠的男子已具有成人資格,但因加冠時還不到壯年,所以又稱弱冠。根據人的自然屬性對應的社會屬性産生的系列年齡代稱系列年齡代稱一般源自同一典籍,處于同一語境,是相互聯系、相互呼應的。

《禮記》中将各年齡階段的體質狀況與對應的義務、特殊待遇相結合,對各階段作了較為科學的劃分和概括。這些概括被後世用作不同年齡的代稱。《禮記·曲禮上》中說:“人生十年曰幼,學。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壯,有室。四十曰強,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老,而傳。八十九十曰耄,七年曰悼,悼與耄雖有罪,不加刑焉。百年曰期,頤。”意思是說,人長到十歲,年齡尚幼小,應出外學習了,所以十歲稱幼學之年。二十歲,年少,應加冠,表示其已進入成年,故稱弱冠。三十歲身體已強壯,可以娶妻,所以三十歲又叫壯年。四十歲,智慮、氣力皆強,可以出仕做官,後世便以強仕作為代稱。五十歲頭發蒼白如艾(艾草,葉子背面覆蓋白色絲狀毛),該參與國家的政事了,故以艾服作為代稱。六十歲稱耆,可以役使他人了。七十歲曰老,該把家事交給兒孫了。八九十歲曰耄,七歲的孩子叫做悼,即使有罪,也不對他們判刑。百年為人年數之極,故曰期,兒孫要盡心供養,以此稱百歲為期頤。這也說明自古以來,人們就有對老人尊重和奉養的優良傳統。《禮記·内則》規定:“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鄉,七十杖于國,八十杖于朝……”即五十歲可以在家裡拄杖,六十歲可以在鄉裡拄杖,七十歲可以在國都拄杖,八十歲如年老不告退,則可以拄杖上朝,體現一種尊老的禮制。後來就用杖家之年、杖鄉之年、杖國之年、杖朝之年分别作為五十歲、六十歲、七十歲、八十歲的代稱了。在《論語·為政》中,孔子根據自己學習知識、感悟道理的人生體驗,對人生幾個主要階段分别予以相應的概括和評判:“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後世就用志學、而立、不惑、知天命(或知命)、耳順、不逾矩(或從心)來分别代稱十五歲、三十歲、四十歲、五十歲、六十歲、七十歲了。《論語》為四書之首,所以這一系列年齡代稱流傳最廣,影響也最大。以詩文名篇對年齡的描述代稱年齡

金钗:指女子十二歲。語出南朝梁武帝蕭衍的《河中三水歌》:“河中之水向東流,洛陽女兒名莫愁……頭上金钗十二行,足下絲履五文章。”後遂以金钗之年表示十二歲的女孩。

互相幫助的雅稱(被問年齡不想回答很尴尬)4

豆蔻:指女子十三四歲。杜牧《贈别》詩有句雲:“娉娉袅袅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寫一位十三四歲的女子的綽約豐姿。豆蔻是一種初夏開花的植物,花淡黃色。初夏還不是盛夏,比喻人還未成年,故稱未成年的少女時代為豆蔻年華。

桃李年華:指女子二十歲。出自陸遊的詩句:“粉淡香清自一家,未容桃李占年華。”知非:《淮南子·原道訓》說:“故蘧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說的是,春秋時衛國有個蘧伯玉,不斷反省自己,到了五十歲時,就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錯誤。後世因而用知非之年來代稱五十歲。大衍:指代五十歲,語出《易·系辭》:“大衍之數五十。”後遂以大衍為五十歲代稱。古稀,也作古希。杜甫《曲江》詩雲:“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意思是說,人活到七十歲,自古以來少有。後人因此把古稀作為七十歲的代稱。白居易詩《對酒閑吟贈同老者》:“人生七十稀,我年幸過之。”以文字、數字的拆解來代稱年齡二八:代稱十六歲,因二乘以八等于十六。

三六:代稱十八歲,因三乘以六等于十八。

互相幫助的雅稱(被問年齡不想回答很尴尬)5

喜壽:代指七十七歲,因草體的喜字狀如直筆連寫的七、十、七三字而得名。

互相幫助的雅稱(被問年齡不想回答很尴尬)6

傘壽:八十歲。因傘字的古體形似八十,故稱傘壽。米壽:代稱八十八歲,米字可分解為八、十、八三個字,故稱。乙壽:指八十九歲。這是因為乙字比九秩(即九十)的九字隻差一撇。白壽:代指九十九歲,白字為百字減一橫而成。茶壽:代稱一百一十八歲,茶字上面廿是二十,下面也可拆為八十八。

漢語年齡代稱是中國文化的一面鏡子,從呱呱墜地到百歲老者,每個年齡段都有諸多寓意深刻的稱謂。用富含文化信息的代稱表示年齡,是藝術性的語言表達,充分表現了我國文化的深厚底蘊和勃勃生機。

本文為中國大百科全書數據庫原創,轉載須授權。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