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2016年度上海市科學技術獎勵大會舉行。一批優秀的創新成果和科研人員獲得嘉獎。
本年度,上海市科學技術獎共頒發265項(人),其中10人獲青年科技傑出貢獻獎,自然科學獎22項、技術發明獎30項、科技進步獎107項,國際科技合作獎2人。
中科院上海分院各研究所共6項成果,1位個人獲獎,包括技術發明特等獎1項,自然科學一等獎3項,技術發明一等獎2項,青年傑出貢獻獎1人。
技術發明特等獎
項目名稱:大尺寸高性能激光钕玻璃批量制造關鍵技術及應用
完成團隊:中科院上海光機所胡麗麗研究員等
胡麗麗在钕玻璃檢驗現場 攝影:趙侃
激光慣性約束聚變裝置是實現可控聚變的兩條技術路徑之一,具有重大的國家戰略意義。這一裝置的核心材料——激光钕玻璃的連續熔煉技術是國際上公認難度最高的光功能玻璃制備技術之一,西方發達國家長期對我國嚴格實施技術封鎖和産品禁運。中科院上海光機所胡麗麗研究員帶領團隊依靠自主創新、實現關鍵技術突破,為我國具備獨立研發大型激光裝置的能力提供重要的材料支撐。
自然科學一等獎
項目名稱:DNA去甲基化的分子機理及生物學意義
完成團隊:中科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徐國良研究員等
徐國良與團隊成員
DNA去甲基化如何發生是長期被關注的科學問題,學術界對哺乳動物中是否發生去甲基化一直争論不休。中科院上海生化細胞所徐國良團隊的“DNA去甲基化的分子機理及生物學意義”項目獲得自然科學一等獎,該研究小組首次從生化水平上勾畫出一條DNA的主動去甲基化途徑,《Science》期刊專評:“徐等的發現解開了長期困擾學術界的關于DNA去甲基化的奧秘。”研究工作發表在《Science》、《Nature》、《Cell Stem Cell》等重要期刊。
項目名稱:芳香化合物立體及對映選擇性直接轉化新策略
完成團隊:中科院上海有機所遊書力研究員等
遊書力研究員
芳香化合物轉化是有機化學最基本的反應類型之一,目前調控其立體和對映選擇性的手段非常有限,而且轉化中通常保留芳香性,因此發展芳香化合物高效、高立體及對映選擇性轉化的新反應與新概念具有重要意義。
圍繞芳香化合物立體及對映選擇性直接轉化這一挑戰性課題,項目取得了以下發現: 首次提出“催化不對稱去芳構化”概念,利用過渡金屬和有機小分子催化實現了多類芳香化合物的不對稱去芳構化反應; 首次發現自由芳胺作為導向基團進行碳氫鍵活化;利用“芳基碳氫鍵活化”策略,發展了兩類新型手性亞磷酰胺配體; 實現了手性布朗斯特酸催化的不對稱傅克烷基化反應,以及金屬钌/手性布朗斯特酸串聯催化反應,發現了“1 1>2”的協同效應。
項目名稱:高性能光電材料和器件的結構設計與性能調控
完成團隊:中科院上海矽酸鹽所黃富強研究員等
黃富強研究員
太陽能電池材料決定了光伏發電的成本。光電轉換材料中的多種物理量互為制約,難以協同。該項目聚焦高性能光電材料和器件的結構設計與性能調控,提出了協同互為制約的多種物理量的創新理論,設計并制備了遠優于文獻報道的新型光電材料,解決了太陽能發電中寬太陽光譜吸收、高載流子分離遷移的科學難題,發展出滿足實際應用需求的新型光電材料和低成本銅铟镓硒太陽能電池新制備方法。
科技發明一等獎
項目名稱:分布式光纖振動傳感技術及其重要安防應用
完成團隊:中科院上海光機所蔡海文研究員等
蔡海文在實驗室
團隊經過近十年的不懈努力,曆經原理方法發明、關鍵技術與核心器件突破和設備研制,取得了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國際領先成果,率先實現了振動的分布式定量測量(相對于從“隻能聽到有無動靜”到“可以聽到什麼在動、怎麼動的”的飛躍),解決了實際安防應用中複雜環境下擾動信号誤報難以準确識别的難題,并建立了分布式光纖振動傳感技術及其安防應用的完整技術體系,産品可以實現單機雙通道80km的安全監測(以每一米等效一個傳感器來類比的話,就相當于一根光纖上集成了80000個傳感器)。
項目名稱:電子級二氧化矽納米抛光新材料及工業化制備關鍵技術
完成團隊: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宋志棠研究員等
宋志棠研究員
本發明屬新型納米材料領域。集成電路、LED芯片、智能手機對平面加工粗糙度需控制在1-3埃,電子級SiO2磨料和抛光液是實現其原子級平面加工的關鍵材料,且其重要性越來越大,核心技術和制備工藝被國外大公司壟斷,制約了我國信息産業的發展。在國家重大專項支持下,本發明研發出了國内急需的電子級SiO2磨料、藍寶石、金屬抛光液,實現大批量銷售。
青年科技傑出貢獻獎
獲獎人: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樊春海研究員
樊春海研究員
樊春海研究員長期從事生物傳感領域的研究工作,創新性地提出了一種基于生物分子構象變化的生物傳感檢測新策略,實現了多種重要靶标分子的高靈敏、高選擇性生物分析檢測,并發展了可穿過細胞膜進入細胞内部的功能納米探針,實現細胞内靈敏成像,為生物醫學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