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民俗文化與課程水乳交融

民俗文化與課程水乳交融

民俗 更新时间:2024-12-29 00:27:58

民俗文化與課程水乳交融?■記者走園獨具嶺南園林氣質的大門、青磚古瓦的建築裝飾、随主題變換的民俗主題大廳、小型獵德文化博物館……走進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珠江新城獵德幼兒園,濃厚的傳統文化氣息撲面而來園内的獵德景大型建構區,更是提取天河區獵德社區本土特色的建築元素,制作了祠堂镬耳山牆、獵德牌坊等模型,讓幼兒在民俗文化情境中,快樂遊戲,健康成長,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民俗文化與課程水乳交融?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民俗文化與課程水乳交融(民俗文化與課程水乳交融)1

民俗文化與課程水乳交融

■記者走園

獨具嶺南園林氣質的大門、青磚古瓦的建築裝飾、随主題變換的民俗主題大廳、小型獵德文化博物館……走進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珠江新城獵德幼兒園,濃厚的傳統文化氣息撲面而來。園内的獵德景大型建構區,更是提取天河區獵德社區本土特色的建築元素,制作了祠堂镬耳山牆、獵德牌坊等模型,讓幼兒在民俗文化情境中,快樂遊戲,健康成長。

基于社區豐沛的文化資源,自2014年建園起,獵德幼兒園就找準定位,秉承“耕道、獵德、尚美”的辦園理念,深入挖掘、整合、利用獵德社區民俗文化資源。該園以親子活動為抓手,以中國傳統節日為主題,構建五大領域課程内容,形成家、園、社三位一體共融共育體系。

地域民俗文化為課程開發注入源頭活水

2014年,陳蓓蓓初到獵德幼兒園擔任園長時,面臨一系列挑戰。她通過調研發現,該園與其他小區配套園不同,獵德村中多數村民三代同堂,家長家庭教育水平參差不齊,社區共育意識不強。

如何破局?“作為辦在村居中的幼兒園,我們要将根深深紮到村民生活的土地上,積極主動融入社區,以此撬動家園合作。”獵德村豐厚的民俗文化資源,吸引了陳蓓蓓的注意。

獵德村是有着900多年曆史的嶺南水鄉,有傳統的6座祠堂、龍母廟等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獵德醒獅、獵德鼓等聲名在外。在陳蓓蓓的力推下,獵德幼兒園通過調研走訪,向學前教育專家、民俗文化專家等借力借智後,決定以“根”的傳統文化傳承為理念,開發基于地域民俗文化的幼兒園與社區融合課程。

“為建設好‘根’的傳統文化傳承課程,我們将幼兒所見所聞所感的生活經驗,融入課程開發實施中,讓幼兒在學習中記住鄉音、鄉土、鄉愁。”陳蓓蓓介紹說,獵德幼兒園确立了“基于兒童、融于生活、體悟文化”的課程理念,從社區的文化、自然、設施、人力資源等方面入手,以幼兒感興趣的傳統節日為主題,根據各年齡段幼兒身心發展特點,合理選擇有特色的民間音樂、故事等,制定分層教育目标與教育内容。

春暖花開話清明、感恩孝親敬重陽、獵德娃娃話龍舟……獵德幼兒園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幼兒易于理解的内容提煉、整合,充分融于主題活動、區域活動、一日生活中,讓幼兒在文化浸潤中體悟傳統文化的魅力。

如何避免活動内容與幼兒生活經驗的割裂?獵德幼兒園從地域文化中的衣食住行、人際關系、自然地理、口頭語言、節日慶典等七個方面,深入挖掘其中蘊含的教育資源,建立了課程資源庫。

教師是賦予園本課程生命力的創新者

“為什麼我們班那麼多人姓李?”關注到幼兒感興趣的問題後,教師鄭锶墁查閱發現,獵德村李姓村民較多,有兩個李姓祠堂,“祠堂是獵德村有特色的文化遺迹,是姓氏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

鄭锶墁帶領幼兒走進祠堂參觀,感受姓氏文化。不少幼兒對祠堂浮雕圖案很感興趣。返園後,鄭锶墁就在美術區引導幼兒用工具、材料,展現自己觀察到的浮雕,将課程開發與幼兒興趣點相結合,生成了“獵德宗祠”課程活動。

“傾聽、關注幼兒在探索過程中的興趣,并挖掘尋找興趣背後的教育意義、價值,是課程活動的重要生發點,也是推動課程持續深入的關鍵。”陳蓓蓓認為,教師不是既定園本課程的忠實執行者,而是賦予園本課程生命活力的創新者。她鼓勵教師将園本課程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土壤中,并關注幼兒的興趣和現實需要,把時間、空間、主導權交給幼兒,多途徑支持幼兒自主探索。

剛推進實施民俗文化園本課程時,獵德幼兒園部分教師不太擅長發現幼兒的興趣點,存在直接告知幼兒答案的現象。因缺少提問、猜想、深度探究等學習環節,幼兒學習興趣不高。為引導教師超越慣性,獵德幼兒園通過年級組教研、大集體教研、年級長一對一指導等,引導教師探尋幼兒興趣點,以問題牽引激發幼兒參與性,促進深度學習。

教研提升了教師民俗文化課程的研發、實施能力,他們迅速成長為課程建構的“共舞者”,幼兒園也呈現出班本課程各美其美的景象。

家園社共育為孩子編織幸福童年

每逢端午節,獵德村的龍舟活動都開展得如火如荼,獵德幼兒園大(4)班幾乎所有男性家長都有劃龍舟的經驗。耳濡目染下,一年一度的端午節成為幼兒的期盼。幼兒園引導親子共同體驗端午節民俗活動,在家長的陪同下,幼兒興緻勃勃地在獵德“龍船塘”觀看“起龍”,在“獵德湧”邊觀看龍舟“畫花”。

為進一步發展幼兒思維、表現與創造能力,獵德幼兒園還引導幼兒與家長利用不同材料,探索制作龍舟作品。幼兒冼子洋祖孫三代人就一起做出了木龍舟作品,爺爺給木龍舟做造型,父親調整龍舟結構,冼子洋負責磨砂,小手牽大手,一起體驗了獵德“龍舟文化”。

如何引導家長真正融入幼兒園的課程建設?陳蓓蓓說,獵德幼兒園注重家庭、社區與幼兒園的一體化融合,通過木工、廣彩等多種藝術形式,以親子活動為抓手,發揮家長、社區在主題課程資源中的作用。

廣東省博物館與獵德幼兒園相距僅1.4公裡,為讓幼兒了解獵德“龍舟文化”,該園教師帶領幼兒來到廣東省博物館參觀獵德“花龍”。在講解員和教師的引導下,幼兒對獵德“花龍”的外形特征、花樣紋飾等有了初步認識。

為進一步運用好社區資源,獵德幼兒園邀請博物館民俗專家、獵德村老藝人等,給幼兒園課程研發、實施提供理念、方法、資源等幫助。該園還與省、區博物館合作,構建互相促進的合作型課程模式,形成以幼兒園為主導、博物館為輔助的課程組織方向,博物館與幼兒園共同研發“文博走進幼兒園·獵德娃娃話龍舟”等形式豐富的主題課程。

如今,獵德幼兒園已從新建園“蝶變”為優質園。作為廣東省學前教育“新課程”科學保教示範項目領銜園,該園還發揮“領頭雁”作用,與獵德冼村教研片區的11所幼兒園形成聯盟,引導更多幼兒園深入挖掘民俗文化課程的内涵與價值。

《中國教育報》2022年05月29日第1版

作者:通訊員 連燕純 黎鑒遠 本報記者 劉盾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