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提升高等教育内涵

提升高等教育内涵

教育 更新时间:2024-06-26 10:39:21

提升高等教育内涵?教育數字化轉型是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和創新路徑,引發高等教育支撐體系的重塑和再造,對高等教育教學模式、治理體系、教師發展方式等方面産生系統性變革教育數字化戰略的實施,關系到能否為數字經濟和數字中國的發展提供人力保障,是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新機遇的必然舉措,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提升高等教育内涵?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提升高等教育内涵(教育數字化戰略重塑新時代高等教育)1

提升高等教育内涵

教育數字化轉型是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和創新路徑,引發高等教育支撐體系的重塑和再造,對高等教育教學模式、治理體系、教師發展方式等方面産生系統性變革。教育數字化戰略的實施,關系到能否為數字經濟和數字中國的發展提供人力保障,是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新機遇的必然舉措。

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的必然性

數字經濟對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提出更高要求。“高等教育與經濟是緊密伴生關系”,社會形态的變化推動高等教育的改革。傳統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是以知識為先的教育,然而數字經濟和數字中國的建設需要大批具有創新精神的數字化人才。高校應要更加強調德育為先、能力為重、知識為基,注重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考、協作溝通、“人—技”互動等能力。

後疫情時代推動高等教育培養體系和結構的改變。後疫情時代經濟全球化發展不穩定因素增強,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冒頭,可持續發展受到影響。當前,我國正處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關鍵時期,也是人才淬煉的黃金期。面對全球數字經濟帶來的“變軌超車”曆史機遇,要求我國推進高等教育全面轉型升級,持續加強自主創新。

教育新基建為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提供數字基座。在百年未遇的大變革時代背景下,技術躍遷是促進教育領域發生變革的重要變量。教育新基建作為國家新基建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教育數字化轉型的重要牽引和基礎。以新基建為抓手和契機,能夠進一步夯實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底座和基石,加快推進高等教育信息化轉型升級,提升高等教育教學品質。

數字教育為高等教育提質創新和内涵式發展賦能。從高等教育本身的發展需求來看,我國高等教育已經度過了規模化、擴張化的階段,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新時期。新一輪“雙一流”建設推進會把人才培養放在了關鍵位置,關注高校自身的質量保障體系和産出成效,這就要求高等教育進一步轉變理念,以數字教育發展為切入口,從過去外延式發展轉變為以提高質量、優化結構為核心的内涵式發展。

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的路徑

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賦能傳統高等教育,實現價值重建、結構重組、程序重造和文化重構,助力構建高等教育現代化的新生态。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的轉型路徑包括環境、資源、體制、文化等多個方面,從高等教育教學本質特點來看,人才培養、科研範式、文化傳承、社會服務和支撐體系等五大方面亟待厘清數字化轉型思路。

人才培養 中國共産黨領導下的高等教育走過了約百年曆程,經曆了多個發展階段,培養一流創新人才始終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工業時代,大部分企業是标準化、規模化的生産線、流水線,僅有小部分企業需要技術創新,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更多需要“知識拷貝型”人才。但到了數字經濟時代,創新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動力,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更強調創新。“同質化”“流水線”的人才培養模式難以适應數字經濟對人才的需求,網絡化、智能化、個性化、終身化的教育新體系,更适合培養數字時代所需的創新型人才和個性化人才。

科研範式 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的迅猛發展,推動我國高等教育科研體制機制和範式的變革,加快實現高校教育科研從管理到治理的轉變。教育數字化戰略能夠改進和完善高校科研管理模式,加快實現高校科研治理中的精準決策、精準評價和精準服務。新興技術在高等教育科研活動中的深度應用能夠讓信息識别更精準、管理服務更聰慧、科研機制更靈活。例如,對科研項目進行全過程管理,對項目進展、項目計劃制定、人員管理、财務監管等環節全面監管;實現人性化及時反饋的科研管理模式,全過程關注科研項目的動态進展,建立項目預警機制;等等。

文化傳承 高等教育是優秀文化傳承的載體和思想文化創新的重要源泉,建設一所高水平大學絕非短期之功,豐富的文化積澱、優良的校風學風以及鮮明的辦學特色需要接續不斷的努力。數字時代是“人—技”協同共存的新時代,拓寬了學習的廣度和深度,“時時能學”“處處可學”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也推動了教師角色轉變。知識傳授、作業批改等簡單的重複性勞動會被技術所取代,教師作為高校文化的傳承者、貢獻者和踐行者,要進一步轉變傳統角色定位,加強探索教育本質,突出“育人”角色和人文關懷。

社會服務 數字經濟創新發展是我國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途徑,數字化轉型正在推動各行各業形成新常态,推動中國制造轉向中國創造。随着高等教育與經濟發展的連接愈發緊密,工業化時代需要的知識型人才已不能适應數字經濟、數字中國的發展需求。高等教育的數字化發展,有助于推動培養以能力培養和價值觀的形成為核心的一大批創新型人才,服務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我們要以完善高等學校學分互認機制為重點,進一步強化高等教育領域的産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探索基于招生、培養、就業全鍊條的科教、産教、國際協同人才培養新模式,提高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

支撐體系 教育數字化戰略改變了傳統高等教育的支持體系,形成了更加智能化、科學化、個性化的教育場景。例如,在高等教育教學環境方面,打破教育資源在區域、學校、教室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孤島”,加快形成物理空間和網絡空間結合的“雙空間”。尤其是虛拟現實等技術的應用,通過多通道感知和多模态交互,實現虛拟世界與真實世界的無縫對接。又如,在資源供給模式方面,在“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學科建設思路的指導下,高等教育課程内容體系、學科知識體系發生變化,通過彙聚在線優質資源,打破資源壁壘,提供更加持續、開放的教育。

高等教育數字化面臨的挑戰及應對措施

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存在着公平、安全、成本、質量、策略等方面的挑戰。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是一個循序漸進的系統工程,涉及教育制度、教師發展、學校文化等多個方面,這裡主要從四個方面淺談高等教育數字化面臨的關鍵挑戰以及應對舉措:

一是強化數字化轉型理論支撐。當前信息技術與高等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缺乏理論支撐,對于數字化轉型的原理和規律的理論解釋不足,甚至對于數字化轉型的方向還不明朗。教育數字化轉型是亟待突破的科學問題,因此,要進一步實現多學科融合,開展基于證據和數據驅動的科學研究,揭示教育數字化轉型的規律,形成具有廣泛指導意義的數字化轉型基礎理論。

二是深化信息技術與高等教育融合。信息技術與高等教育的融合不僅僅與基礎設施的配備情況相關,更與技術創新應用水平相關。要進一步加強技術攻關,促進信息技術與高等教育教學方法、内容呈現、質量評價等方面的融合。例如,在高等教育評價方面,基于數據驅動的教學評價,更精細刻畫師生教與學的特點,并有針對性地推送教學内容與服務,通過技術賦能實現因材施教。

三是勇于進行高等教育體系機制創新。高校要勇擔教育高質量發展和服務全民終身學習體系構建的曆史使命,在教育理念、組織形态、大學制度、學習方式等領域開展戰略性和結構性的數字化改革;形成連貫一緻的教育數字化應用标準規範,例如制定學分學位認證體系、形成跨校跨區資源共享規範、教師數字化能力統一認定标準等。

四是不斷提升信息素養和數字能力。信息素養和數字能力是數字時代公民生存于信息社會的重要能力與必備品格,能否提升師生的信息素養和數字能力是高等教育質量提升的核心。對教師而言,能夠主動适應高等教育數字化變革,靈活利用信息技術開展教育教學,是教師職業發展的根本要求和終身學習的基本能力。

(楊宗凱,作者系武漢理工大學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