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酣把笛吹村曲,聲曳蘭風入山腹。”這句描寫笛的詩句來自宋朝詩人趙汝鐩的《漁父四時曲·秋》。傳統樂器中,笛的悠揚遠播無人可以比拟,唐代趙嘏也寫“誰家吹笛畫樓中,斷續聲随斷續風”,笛聲随風飄散,可見山氣氤氲、泉流清冽,秋湖江天,無處不到。
來自河南省賈湖遺址的骨笛。這件骨笛以鷹的翅骨為原料,距今約有8000年曆史,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有音階的發音器。它的材質來自時人無法企及的天空,被先人賦予了特殊含義——人立天地間自覺渺小,希望感通天地,引召萬靈,笛聲響起時,天人互答,人便是天地萬物主宰。
祭祀神靈時,笛的作用至關重要,展廳中另一件竹紅漆描金朵蓮紋龍形笛,是清代皇家禦用祭天之物。它周身竹質,兩端龍首尾為木質,并飾以花草紋,旁孔可墜五彩流蘇,極盡奢華。在清代宮廷中,笛子的使用範圍很廣,朝會中和韶樂、丹陛大樂、祭祀樂、采桑樂、凱旋樂等都會有笛子,宮廷中還會備兩把不同調式的笛子,在陽月和陰月循環使用。人們期望借助笛與神交流,聽懂神的智慧。
簡單樂器出現後,人類日常生活越來越離不開這種帶有節奏感的律動,制作的樂器更複雜。在與自然界戰鬥的初期,認識和掌握火是一次變革性勝利,從而使陶器出現,陶質樂器埙也出現了。《樂書》中認為:“埙之為器,立秋之音也。”唐人鄭希稷在《埙賦》中稱贊其聲音純潔自然,有如天籁且音韻高雅而非深不可測。甘肅玉門火燒溝遺址出土了夏商時期的20多件埙,敦煌北魏、北周、隋、唐壁畫上都有埙的圖像。
埙是古老的吹奏樂器,《世本》中說:“埙,暴辛公所造。”暴辛公是周平王時期的卿公,據說善于吹陶埙。不過研究者認為,埙原本應該是拴着繩子抛出去打鳥的狩獵工具,有些球體中空,投出去時會在風中鳴叫,人們偶然發現它的吹奏功能。《詩經》裡有“伯氏吹埙,仲氏吹篪”的描述,意思說兄弟兩人,一個吹埙,一個吹篪,表達和睦親善的手足之情。
根據考古發現,埙的發展經曆了單音孔、兩音孔、三音孔直到五音孔、六音孔的曆史流變,時間跨度長達3000多年,現代工藝的埙已經有八孔和九孔了。展覽中呈現了1950年—1951年時,河南輝縣琉璃閣150号墓出土的三件陶埙,它們大小不同,皆為平底卵形,除了頂部1吹孔外,腹部還有5個音孔,前3後2。唐代出土的陶埙,樣式多樣,不再是單一的橢圓水滴形,展覽中有一組人臉和鬼首的三彩埙,圓圓小小,面部刻畫卻非常生動,有些面目猙獰,有些沮喪哀婉,表達不同的情緒,很像一件可把玩的物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