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高三總複習語文文言文實詞

高三總複習語文文言文實詞

教育 更新时间:2025-02-05 22:49:21

高三總複習語文文言文實詞(語文複習)1

“高頻文言實詞”分組練(一)

第一組:識、緻、誠、非、及、負

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後面的問題。(每小題3分)

封倫,字德彜,觀州蓚人。倫少時,其舅盧思道每言曰:“此子智識過人,必能緻位卿相。”開皇末,江南作亂,内史令楊素往征之,署為行軍記室。素将營仁壽宮,引為土木監。隋文帝至宮所,見制度奢侈,大怒曰:“楊素為不誠矣!殚百姓之力,雕飾離宮,為吾結怨于天下。”素惶恐,慮将獲譴。倫曰:“公當弗憂,待皇後至,必有恩诏。”明日,果召素入對,獨孤後勞之曰:“公知吾夫妻年老,無以娛心,盛飾此宮,豈非孝順。”素退問倫曰:“卿何以知之?”對曰:“至尊性儉,故初見而怒,然雅聽後言。後,婦人也,惟麗是好,後心既悅,帝慮必移,所以知耳。”素歎伏曰:“揣摩之才,非吾所及。”素負貴恃才,多所淩侮,唯擊賞倫。驟稱薦于文帝,由是擢授内史舍人。

1.與“此子智識過人”的“識”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A.新婦識馬聲,蹑履相逢迎

B.非學無以緻疑,非問無以廣識

C.相逢何必曾相識

D.因笑謂邁曰:“汝識之乎?”

解析:選B 文中的“識”意為“見識”,B項與之相同。A項,動詞,識别,覺察。C項,動詞,認識。D項,動詞,記住。

2.與“必能緻位卿相”的“緻”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A.然秦以區區之地,緻萬乘之勢

B.書問緻簡,益用增勞

C.女行無偏斜,何意緻不厚

D.一篇之中,三緻志焉

解析:選A 文中的“緻”意為“達到”,A項與之相同。B項,副詞,最,極。C項,動詞,招緻,招來。D項,動詞,表達。

3.與“楊素為不誠矣”的“誠”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A.竭誠則吳越為一體

B.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C.至誠高節,堙沒無聞

D.臣誠知不如徐公美

解析:選C 文中的“誠”為形容詞,有“真誠、忠誠”之意,C項與之相同。A項,名詞,誠心。B項,連詞,表假設推論,果真,如果。D項,副詞,表肯定,确實,的确。

4.與“盛飾此宮,豈非孝順”的“非”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A.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B.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曹操者

C.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

D.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解析:選C 文中的“非”意為“不是”,C項與之相同。A項,形容詞,不對,錯誤。B項,介詞,除了,除非。D項,形容詞的意動用法,認為……不對,可譯為“譏評,責難”。

5.與“揣摩之才,非吾所及”的“及”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A.懷王悔,追張儀,不及

B.此其近者禍及身,遠者及其子孫

C.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

D.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解析:選D 文中的“及”意為“比得上”,D項與之相同。A項,動詞,追趕上。B項,動詞,涉及。C項,介詞,等到。

6.與“素負貴恃才”的“負”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A.均之二策,甯許以負秦曲

B.秦貪,負其強,以空言求璧

C.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

D.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約不償城

解析:選B 文中的“負”意為“憑借,倚仗”,B項與之相同。A項,動詞,擔負、承擔,此處為使動用法。C項,動詞,辜負,對不起。D項,動詞,背棄,違背。

參考譯文:

封倫,字德彜,觀州蓚縣人。封倫年少的時候,他的舅舅盧思道常常說:“這孩子聰明見識超過一般人,将來必定官至卿相。”開皇末年,江南發生叛亂,内史派楊素前去征伐叛軍,委任他擔任行軍書記官(記室)。楊素将要(負責)營建仁壽宮,(被)召回擔任土木工程建築監督。隋文帝來到仁壽宮住所,看到宮殿規模宏大,奢侈浪費,大為惱怒,說:“楊素是不忠誠老實的!用盡百姓的财力,裝修宮殿,替我在天下百姓中結下怨恨。”楊素非常害怕,擔心将(因此)遭到貶谪。封倫說:“你應當不要擔心,等到皇後來到,對你必定有所恩賜。”第二天,楊素果然被召入宮答對,獨孤皇後慰勞楊素說:“你知道我們夫妻年老,沒有什麼可以用來散心,隆重地裝修了這座宮殿,難道不是對我們的孝順嗎?”楊素退朝下來問封倫道:“你憑什麼知道皇後會恩賜我?”封倫說:“皇上生性儉樸,因此當初一見宮殿的宏大華麗就發怒,但是皇上向來聽從皇後的話。皇後是一個婦人,隻喜好華麗,皇後内心如果高興,皇上的心思也一定因此而改變,這就是我知道的原因。”楊素歎息佩服道:“忖度、估量的才能,我是比不上的。”楊素依仗榮貴和有才能,對人大多欺淩侮辱,隻有對封倫十分賞識。(楊素)多次在皇上面前稱贊舉薦封倫,因此封倫被破格提升為内史舍人。

第二組:涉、素、若、道、歸、兵、勝

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後面的問題。(每小題3分)

張欣泰,字義亨,竟陵人也。欣泰少有志節,不以武業自居,好隸書,讀子史。辟州主簿,曆諸王府佐。世祖與欣泰早經款遇,及即位,以為直閣将軍,領禁旅。欣泰通涉雅俗,交結多是名素。建武二年,虜圍鐘離城。欣泰為軍主,随崔慧景救援。虜既為徐州軍所挫,更欲于邵陽洲築城。慧景慮為大患。欣泰曰:“虜所以築城者,外示誇大,實懼我蹑其後耳。今若說之以彼此各願罷兵,則其患自息。”慧景從之,遣欣泰至虜城下具述此意。及虜引退,而洲上餘兵萬人,求輸五百匹馬假道,慧景欲斷路攻之。欣泰說慧景曰:“歸師勿遏,古人畏之。死地之兵,不可輕也;勝之既不足為武,敗則徒喪前功。不如許之。”慧景乃聽虜過。

7.與“欣泰通涉雅俗”的“涉”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A.驅中國士衆遠涉江湖之間

B.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

C.早知涉世真成夢,不棄山田春雨犁

D.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于水

解析:選C 文中的“涉”意為“接觸,經曆”,C項與之相同。A項,動詞,進入,到。B項,動詞,漫步,散步。D項,動詞,渡,過。

8.與“交結多是名素”的“素”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A.且相如素賤人

B.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

C.吾心獨以儉素為美

D.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解析:選A 文中的“素”意為“本來,向來”,A項與之相同。B項,形容詞,白色的。C項,形容詞,樸素的,不加修飾。D項,副詞,白白地。

9.與“今若說之以彼此各願罷兵”的“若”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A.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B.若止印三二本,未為簡易

C.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D.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解析:選B 文中的“若”意為“如果,假如”,B項與之相同。A項,動詞,像。C項,代詞,你們。D項,動詞,及,比得上。

10.與“求輸五百匹馬假道”的“道”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A.有狼當道,人立而啼

B.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C.從郦山下,道芷陽間行

D.聞操已向荊州,晨夜兼道

解析:選A 文中的“道”是名詞,意為“道路”,A項與之相同。B項,名詞,風尚。C項,動詞,取道。D項,動詞,走路,趕路。

11.與“歸師勿遏,古人畏之”的“歸”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A.後五年,吾妻來歸

B.江表英豪鹹歸附之

C.相如既歸,趙王以為賢大夫

D.衆士慕仰,若水之歸海

解析:選C 文中的“歸”意為“返回”,C項與之相同。A項,動詞,女子出嫁。B項,動詞,歸依、歸屬。D項,動詞,歸到一處,彙聚。

12.與“死地之兵,不可輕也”的“兵”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A.收天下之兵,聚之鹹陽

B.欲勿予,即患秦兵之來

C.兵旱相乘,天下大屈

D.悉使羸兵負草填之,騎乃得過

解析:選D 文中的“兵”意為“士兵”,D項與之相同。A項,名詞,兵器。B項,名詞,軍隊。C項,名詞,戰争。

13.與“勝之既不足為武”的“勝”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A.童子何知,躬逢勝餞

B.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

C.沛公不勝杯杓,不能辭

D.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

解析:選B 文中的“勝”意為“戰勝,取勝”,B項與之相同。A項,形容詞,盛大的。C項,動詞,禁得住,能承受。D項,副詞,盡,完。

參考譯文:

張欣泰,字義亨,竟陵人。張欣泰從小有志向氣節,不想把武将職業作為自己的身份,喜歡隸書,愛讀諸子著作和史書。張欣泰被征召為州主簿,曆任各王府的佐官。齊世祖與張欣泰早年就已經有誠摯的交往,等到自己登上帝位,就讓張欣泰擔任直閣将軍,統領禁衛軍。張欣泰與雅俗之士都有接觸,交往的多是名士。建武二年,北魏的軍隊圍困鐘離城。張欣泰擔任中軍主将,跟随崔慧景前去救援。北魏的軍隊已被徐州駐軍所挫敗,又想在邵陽洲修築城堡。崔慧景擔心會造成更大的危害。張欣泰說:“北魏之所以修築城堡,對外是想虛張聲勢,實際上是怕我們跟随在後面(襲擊他們)。現在如果用雙方都願意停止對抗的(建議)來勸說他們,那麼這個危害自然就消除了。”崔慧景聽從了他的建議,派張欣泰到北魏軍隊駐守的城下詳細說明這個意思。等到北魏士兵開始撤退,而邵陽洲上面還剩下一萬士兵,北魏士兵請求送給(齊軍)五百匹馬(作為條件)借道撤退,崔慧景想斷其歸路攻擊他們。張欣泰勸崔慧景說:“撤退的軍隊不要阻攔,古人對此也很畏懼。陷于絕境的士兵,不可以輕視(他們);戰勝他們已不值得稱作勇猛,敗給他們就白白地使前功盡棄。不如答應他們的請求。”崔慧景于是聽任北魏士兵撤退而去。

第三組:如、去、國、内、即、微

三、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後面的問題。(每小題3分)

李善長,字百室,定遠人。少讀書,有智計,習法家言,策事多中。太祖為吳王,拜右相國。善長明習故事,裁決如流。又娴于辭令,太祖有所招納,辄令為書。前後自将征讨,皆命居守,将吏帖服,居民安堵,轉調兵饷無乏。嘗請榷兩淮鹽,立茶法,皆斟酌元制,去其弊政。既複制錢法,開鐵冶,定魚稅,國用益饒,而民不困。

善長外寬和,内多忮刻。參議李飲冰、楊希聖,稍侵善長權,即按其罪奏黜之。與中丞劉基争法而诟。基不自安,請告歸。貴富極,意稍驕,帝始微厭之。四年以疾緻仕,賜臨濠地若幹頃。

14.與“裁決如流”的“如”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A.遂絕齊,使使如秦受地

B.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C.先生如其指,内狼于囊

D.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解析:選D 文中的“如”意為“如同,好像”,D項與之相同。A項,動詞,往,到……去。B項,動詞,比得上,趕得上。C項,介詞,按照。

15.與“去其弊政”的“去”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A.欲呼張良與俱去

B.為漢家除殘去穢

C.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D.去北軍二裡餘,同時發火

解析:選B 文中的“去”意為“除掉,去掉”,B項與之相同。A項,動詞,離開。C項,形容詞,過去的。D項,動詞,距離。

16.與“國用益饒,而民不困”的“國”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A.逝将去女,适彼樂國

B.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台

C.六國互喪,率賂秦耶

D.等死,死國可乎

解析:選B 文中的“國”意為“國家”,B項與之相同。A項,名詞,地區,地域。C項,名詞,諸侯國。D項,名詞,國事。

17.與“善長外寬和,内多忮刻”的“内”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A.交戟之衛士欲止不内

B.内立法度,務耕織

C.今将軍外托服從之名而内懷猶豫之計

D.亡走趙,趙不内

解析:選C 文中的“内”意為“内心”,C項與之相同。A項,通“納”,接納。B項,名詞活用作狀語,在國内。D項,通“納”,接納,收容。

18.與“即按其罪奏黜之”的“即”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A.項伯即入見沛公

B.匪來貿絲,來即我謀

C.昭帝即位,數年,匈奴與漢和親

D.即謀單于,何以複加

解析:選A 文中的“即”表時間的相連,意為“立即,就”,A項與之相同。B項,動詞,靠近。C項,動詞,登上(帝位)。D項,連詞,如果、假設。

19.與“帝始微厭之”的“微”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A.猥以微賤,當侍東宮

B.見其發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C.微察公子,公子顔色愈和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解析:選B 文中的“微”表程度,意為“稍微,微微,略微”,B項與之相同。A項,形容詞,地位卑微。C項,副詞,暗暗地,隐約地。D項,用來表示一種否定的假設或條件,(假如)沒有。

參考譯文:

李善長,字百室,定遠人。從小讀書,有智謀,學習法家學說,預料事情多能料中。太祖任吳王,拜任李善長為右相國。李善長了解熟悉典章制度,裁定決斷各種事務都非常明快流暢。他又娴于辭令,太祖要招納什麼人才,常常命李善長書寫文告書信。前前後後凡是親自帶兵出去征讨,太祖都命李善長留守後方,将吏信服他,服從調度,居民生活安定,調運兵饷,使前方不至困乏。李善長曾經請求國家統管兩淮鹽務,實行專賣,立茶法,都是在元代鹽法茶法的基礎上斟酌改訂,剔除其弊政。不久又恢複制錢法,開辦鐵冶,确定魚稅,使國家用度更加豐足,而百姓又不困乏。

李善長外表寬和,而内心褊狹刻薄。參議李飲冰、楊希聖稍微有些越權,侵犯了李善長的權力,李善長立即依照他們的罪責上奏罷黜他們。李善長與中丞劉基争法以至于怒罵。劉基心中不安,于是請假回鄉。富貴達到了極點,内心也漸漸驕橫,皇帝開始有些讨厭他。洪武四年,李善長因病退休,賜給他臨濠地若幹頃。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