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由粽葉包裹糯米蒸制而成,是中華民族傳統節慶食物之一。粽子早在春秋之前就已出現,最初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
還有一種說法,粽子是用來紀念屈原的。
傳說是屈原不忍心看着自己的國家被敵人侵略分裂,在農曆五月初五這一天投江赴死。屈原去世以後,楚國的人民非常哀痛,為了不讓江河裡面的魚蝦破壞屈原的身體,大家紛紛向水裡投入食物。但送給屈原的食物也不能讓魚蝦吃掉啊,于是為了不讓送給屈原的食物被魚蝦吃掉,人們就用竹葉将飯包起來做成粽子投入江中。自此以後,人們為了表達對屈原的尊敬和懷念,每到農曆五月初五這一天就會做粽子。
發展到今天,粽子也經曆了許許多多的變化,不僅僅是在形狀外觀上發生了改變,在品種、風味上也都根據大衆的口味進行了調整。粽子的味道以甜、鹹兩種為主。其中甜味的粽子最常見的有白米粽、棗泥粽、豆沙粽等等;鹹味的粽子主要有肉粽、火腿粽、蝦仁粽等等。随着粽子口味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奇妙的口味出現了,比如一個粽子有兩種口味,一邊鹹的一邊甜的,一邊肉餡的一邊豆餡的,不同的粽子加以不同的輔料,使粽子家族越來越龐大,也越來越奇妙。
随着生活越來越好,粽子,不僅是在端午節吃,逢年過節人們也會包上幾個。
看過了這篇文章,了解了粽子的由來以及粽子的發展曆程之後,大家是不是對粽子又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呢?那麼我們趕緊動手,包起粽子來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