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生九子的概念最早出現在《歐陽修集》記載的《張龍公碑》:
有個人叫做張路斯,和夫人石氏共生九子,張路斯經常深夜出門,到淩晨時分回家,身上往往濕冷有水迹。
他老婆覺得怪異,就詢問丈夫,丈夫并沒有回答她。
等九個兒子長大之後張路斯才據實相告:我是龍,我有個仇人名叫鄭祥遠,他原型也是龍,這家夥奪占了我的池澤領地,我與他屢次争鬥都不能赢,明天相約決戰,可以讓兒子們帶着弓箭去為我助陣。我們對戰的時候會化成龍,其中鬃毛青色的是鄭祥遠,紅色的是我。
他老婆答應了,第二天黃昏時分便讓九子跟着父親前往龍潭,射中了其中青色鬃毛的龍。青色鬃毛龍負傷逃逸,後死于合肥西山,化作龍穴山。
因為這個的具體事迹,龍生九子才廣為流傳。
然而直到明代之前,都沒有詳細記錄下九子的形态樣貌與姓名。
而之所以會出現囚牛、霸下等具體名稱,則是源于明孝宗的一次心血來潮。
明孝宗曾派遣中官來向擔任侍講學士的李東陽詢問龍生九子的具體名目,李東陽倉促之間無法回答,就去找編修官羅玘跟吏部員外劉績幫忙。三人各自引經據典,終于湊出了九種龍子的名目形态,以成名單呈上複命。
于是在《懷麓堂集》中,我們得以窺見這份史上最早的「九子名目」。九子分别如下。
長子囚牛:平生好音樂,故刻于胡琴首上。以後别再說對牛彈琴了,人家是有音樂基因的哈。
應該長這樣,龍和牛的兒子。
圖片來自網絡
次子睚眦:平生好殺,故常刻于刀劍斧柄之上。
龍和狼生的。
發怒時瞪眼睛然于世道中未免迂闊怪詭,百口嘲謗,萬目睚眦。——《紅樓夢》
睚眦必報,就是形容一個人沒有容人之量,一點小事都要報複回去。
三子嘲風:平生好險又好望,常以其形狀作為殿角的裝飾。
龍和鳥生的。
個人覺得這張比較接近
四子蒲牢:平生好鳴,故刻于鈕鐘之上。
龍和蛤蟆生的,看來這是繼承了它媽的特點,愛叫喚。
以後去廟裡别說不認識了
五子狻猊:平生喜靜不喜動,好坐,喜歡煙火,常被用來裝飾香爐腳部。
龍和獅子生的
六子霸下:平生好負重,故為陵前寺中馱碑獸。
你肯定也猜到了,龍和烏龜生的。
玩過遊戲的都知道,這就是龍龜。
又叫赑屃,不過一般馱着碑的人們更願意叫做赑屃,之前在崂山見過有一個。
七子狴犴:形似虎,平生好訟,卻又有威力,獄門上部那虎頭形的裝飾便是其圖像
狴犴門環最官方的圖片了
八子負屃:平生好文,故為碑銘兩側龍飾。
龍和螭生的,最像龍的一個。
有人說老八是赑屃,但是沒有證據證明赑屃和霸下不是同一種。
九子螭吻:平生好吞,故為殿脊兩端獸頭像。
龍和魚生的。
這九很形象
在先前的文章闡述中,我們已經知道,李東陽的這份名單實在是很有「湊數」之嫌。這本是人們的一些想象,僅能夠視為一次對于「龍九子」具體身份的發散想象。
後世也有好多個版本,與之大同小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