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真繪惠果阿阇梨像
昔惠果大阿阇梨在咐囑日本入唐學法僧空海時曾告之曰:“真言秘藏經疏隐密,不假圖畫不能相傳”,即喚供奉丹青李真等十餘人,圖繪胎藏界、金剛界大曼荼羅等十一幅以授空海。兩界曼荼羅等遂以圖畫形式随兩部密法而傳入東瀛并發揚光大。秘藏因圖畫而弘傳,圖畫藉秘藏而彰顯。
惠果大阿阇梨所傳兩部密法,上承南天鐵塔,下啟東瀛真言,世遞相傳,法脈流長,為漢傳密教傳承體系。因其肇自大唐,更有别于西藏密法系統,故近世稱之為“唐密”。
本文所述曼荼羅繪畫,即以惠果大阿阇梨所傳承并咐囑之唐密系統曼荼羅繪畫而言。
東寺藏兩界曼荼羅
一、曼荼羅概述
曼荼羅,為梵文mandala之音譯。從外在形式上,意譯為“圓壇”、“壇場、“壇城”等,從内在涵義上,則意譯為“輪圓”、“聚集”、“發生”以及“極無比味無過上味”等。
“圓壇”、“壇場、“壇城”等均為“壇”。《大日經·入曼荼羅具緣真言品》第二偈雲:“山林多花果,悅意諸清泉,諸佛所稱歎,作圓壇事業”。“圓壇事業”即曼荼羅。
“輪圓” 義,即“以蓮花喻此曼荼羅義,毗盧遮那本地常心,即是花台具體。四佛四菩薩,醍醐果德,如衆實俱成,十世界微塵數金剛密慧差别智印,猶如鬓蕊,十世界微塵數大悲萬行波羅密門,猶如花藏,三乘六道無量應身,猶如根莖條葉發晖相間,以如是衆德輪圓周備故,名曼荼羅。” (《大日經疏》)
“聚集”義,即“以如來真實功德集在一處,乃至十世界微塵數差别智印輪圓輻湊,翼輔大日心王,使一切衆生普門進趣。”(《大日經疏》)
“發生”義,即“下菩提心種子于一切智心地中,潤以大悲水,照以大慧日,鼓以大方便風,不礙以大空空,能令不思議法性芽次第滋長,乃至彌滿法界成佛樹王,故以發生為稱。”(《大日經疏》)
此外,《大日經疏》還釋曰:“梵音曼荼羅,是攢搖乳酪成蘇之義,曼荼羅是酥中極精醇者,浮聚在上之義,猶彼精醇不複變易,複名為堅,淨妙之味共相和合,餘物所不能雜,故有聚集義,是故佛言極無比味無過上味,是故說為曼荼羅也,以三種秘密方便,攢搖衆生佛性之乳,乃至經曆五味成妙覺醍醐,醇淨融妙不可複增,一切金剛智印同共集會,于真常不變甘露味中最為第一,是為曼荼羅義也。”
古時建“壇”多與祭祀、國事等重大活動有關,世界各族先民均有各自為祭祀天地、鬼神乃至祖先而立“壇”之俗,其“壇”或方或圓,或彩或畫,或有建築或無建築,随其民族習慣而彰顯其“壇”神性與特點。中國稱之曰“壇”,印度名之為“曼荼羅”。北京中山公園現存之社稷壇,為中國古代祭壇形式,以五色土呈幾何形規則鋪陳,寓五方、五色及五行。倘以印度“曼荼羅”注重幾何形式特點而論,社稷壇亦是相對簡單而特點全具之“曼荼羅”。
佛教于印度發展至密教時期,更将曼荼羅發揮至極緻。阿阇梨修持密法時,嚴格依照經典擇時、擇地而建立曼荼羅,圖繪諸尊聖像及精細幾何圖案,做工繁複龐雜,事後随即破壇棄之,以示成、住、壞、空,雖“聚集”而“本空”之理。以此風俗,緻使印度曼荼羅遺址無存,所幸于大量密教經典中,後人尚能窺豹古印度密教阿阇梨建立曼荼羅之梗概。
受人文風俗、地理環境等因素影響,密教入中國而為唐密,其建立曼荼羅之方式亦随之而發生些許變化,如:改土壇為木壇,原于土壇上繪制曼荼羅也采取與壇分離懸挂之中國紙帛圖畫曼荼羅形式等。此外,唐密使用木壇與圖畫曼荼羅,事後不做破壇毀像,而是将其存留以作傳承,因是之故,方有諸多唐密曼荼羅随入唐學法僧而傳之東瀛。而國内大唐,則因會昌法難而失去諸多精美唐密曼荼羅繪畫瑰寶,以至如今國人要研究唐密曼荼羅或唐密相關資料還要到東瀛去苦苦找尋。
二、曼荼羅繪畫分類
曼荼羅繪畫分類方法有多種,傳統有“四曼”之說,本文則從以下三個方面對曼荼羅進行粗略分類。
1.以地域論:
曼荼羅繪畫可分為:印度曼荼羅、唐密曼荼羅、藏式曼荼羅三種。
地域不同,人文不同,其曼荼羅傳承與風格亦不相同。唐密法脈傳之日本,日本密教為唐密直接瓶瀉,故日本密教諸曼荼羅歸屬唐密曼荼羅範疇而不作單列。
印度曼荼羅,為築造土壇并于壇上繪制諸佛菩薩聖像,事後壇破像毀,以緻現今無存。
平安時代 金剛界八十一尊曼荼羅圖 根津美術館藏
唐密曼荼羅與藏式曼荼羅,多以繪畫形式為之,或紙帛或壁畫,事後不破以便傳承再用。
藏密 勝樂金剛曼荼羅
唐密曼荼羅與藏式曼荼羅兩者雖均為繪畫形式,但因傳承體系不同而繪畫風格略有區别。如在構圖形式上:唐密多方,方中有圓;藏式多圓,圓中帶方。在整體效果上:唐密簡約平叙,整體性強;藏式繁雜疊布,裝飾味濃。在人物刻畫上:唐密靈動寫實,造型多樣;藏式循規蹈矩,無越定式。在線條用筆上:唐密講究書法用筆,抑揚頓挫;藏式注重精描細畫,不厭其煩。在施彩賦色上:唐密沉着穩重,關系和諧;藏式色彩絢麗,充滿動感。此外,唐密重金胎二部完整體系之大曼荼羅,藏式則多以某部本尊為主之雜曼荼羅。
榆林窟第3窟 南壁西側 胎藏界曼荼羅
2.以材質論:
曼荼羅繪畫可分為:土壇圖畫曼荼羅、紙帛圖畫曼荼羅、壁畫曼荼羅、木闆曼荼羅等不同材質圖畫曼荼羅。
土壇圖畫曼荼羅即印度曼荼羅,如上所述,事後即破,現今無存。
帛圖畫曼荼羅,漢、藏均有,在漢為唐密曼荼羅,東傳日本而廣為弘揚;于藏名唐卡曼荼羅,自成體系而蔚為大觀。
壁畫曼荼羅、木闆曼荼羅則多見于藏式曼荼羅。
如意輪曼荼羅
3.以形式論:
曼荼羅繪畫可分為:都會曼荼羅、部會曼荼羅、别尊曼荼羅三種。
都會曼荼羅,亦名都門曼荼羅、普門曼荼羅,即圖繪諸尊聚集之曼荼羅,如兩界曼荼羅。
大佛頂曼荼羅
部會曼荼羅,即圖繪某一部會諸尊聚集之曼荼羅,如佛頂曼荼羅等。
一字金輪曼荼羅
别尊曼荼羅,亦名一門曼荼羅、諸尊曼荼羅,即圖繪某一本尊及其眷屬之曼荼羅,如釋迦曼荼羅等。
一般來講,都會曼荼羅專指兩界曼荼羅,而部會曼荼羅、别尊曼荼羅則合稱為雜曼荼羅。
此外,以繪畫形式論,傳統所謂“四曼”者,僅就唐密曼荼羅而言,亦即現圖曼荼羅有“四曼”之分。“四曼”,即:大曼荼羅、三昧耶曼荼羅、法曼荼羅、羯磨曼荼羅。
大曼荼羅,亦名尊形曼荼羅,即圖繪諸尊具足相好容貌之曼荼羅。如“兩界大曼荼羅”“法華大曼荼羅”等。于金剛界曼荼羅中,大曼荼羅特指成身會。
三昧耶曼荼羅,即圖繪諸尊本誓印契或所持器杖等三昧耶形之曼荼羅,如:“兩界敷曼荼羅”等。于金剛界曼荼羅中,三昧耶曼荼羅特指三昧耶會。
法曼荼羅,亦名種子曼荼羅,即圖繪諸尊種子梵字之曼荼羅。如:“兩界種子曼荼羅”等諸多種子曼荼羅。于金剛界曼荼羅中,法曼荼羅特指微細會。
羯磨曼荼羅,即圖繪諸尊威儀事業之曼荼羅,于金剛界曼荼羅中,羯磨曼荼羅特指供養會。另,羯磨曼荼羅還指以鑄捏等形式建立之立體曼荼羅,非本文範疇,故不論。
三、唐密現圖曼荼羅、兩界曼荼羅、雜曼荼羅
現圖曼荼羅有廣義狹義之别。廣義現圖曼荼羅,即惠果阿阇梨傳授于空海,及圓珍、宗睿等請回日本且流傳至今之大量紙帛曼荼羅,亦即唐密曼荼羅。其有别于《大日經》及《大日經疏》所說圖位之“經疏曼荼羅”,亦有别于善無畏三藏所著儀軌圖位之“阿阇梨所傳曼荼羅”。狹義現圖曼荼羅,特指惠果阿阇梨所授空海之兩界曼荼羅,或專指其胎藏界曼荼羅。故無論廣義狹義,現圖曼荼羅均為唐密曼荼羅,亦名唐密現圖曼荼羅。
關于現圖曼荼羅之始作者,一說均系龍智菩薩蒙龍猛菩薩所指授而繪制;一說為善無畏三藏于金粟王塔下請聖加持,兩界曼荼羅于空中同時炳現;一說胎藏界曼荼羅為善無畏三藏所感得,金剛界曼荼羅為金剛智三藏所感得。而最具說服力之說法,即:兩界現圖曼荼羅均為惠果阿阇梨依據經疏及阿阇梨所傳曼荼羅而始以衆色圖畫之。
因為:一者、善無畏三藏說《大日經疏》中,隻說(龍智)阿阇梨所傳曼荼羅,而不舉示現圖胎藏曼荼羅;二者、金剛智三藏、不空阿阇梨所作諸儀軌及所譯經軌中,不見有金剛界九會曼荼羅之建;三者、現圖胎藏界曼荼羅與經疏曼荼羅、阿阇梨所傳曼荼羅所列圖位有異。此外,惠果阿阇梨喚李真等圖畫現圖曼荼羅時,還囑供奉鑄博士趙吳等新造道具以授空海,其新造道具為金屬材質,不同于以往盛水瓦器。以上諸多不同及更張之事充分表明,現圖曼荼羅作者為惠果阿阇梨無疑。
現圖曼荼羅包括兩界曼荼羅與雜曼荼羅,兩界曼荼羅即胎藏界曼荼羅與金剛界曼荼羅,雜曼荼羅即兩界曼荼羅之外其它部會或别尊曼荼羅。
胎蔵界曼荼羅
胎藏界曼荼羅,依《大日經》而圖繪出,全稱為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亦名理曼荼羅、因曼荼羅、東曼荼羅。為與金剛界曼荼羅相對應,而名胎藏界曼荼羅。
所謂“胎藏”,《大日經疏》以二喻釋之,一者胞胎喻,即行者初發一切智心,如種子初托胎中,漸次增長。及至誕育,漸具人法,習諸伎藝。于淨心中,發起方便修治自地,随緣利物濟度衆生,而至如來一切智地;二者蓮花喻,即蓮種在堅殼中,枝條花葉之性已宛然具足,漸次增長,乃至花疱初生,蓮台果實隐于葉藏之内,如出世間心尚在蘊中,不為風寒所傷,日夜滋榮,于日光中顯照開敷,而方便滿足。故大悲胎藏者,即本有本覺之菩提心,雖具足無量功德圓滿無缺,而如覆于母體之胞胎未得顯現,故雲胎藏。
若依經疏曼荼羅及阿阇梨所傳曼荼羅,胎藏界曼荼羅分為四重(含中台)十三大院,四重即:一、中台八葉。二、初重上方遍知院佛部、左方金剛手院金部、右方觀音院蓮部、下方五大院金部等。三、第二重上方文殊、左方除蓋障、右方地藏、下方虛空藏院等。四、第三重釋迦生身眷屬等。十三院為:中台八葉院、遍知院、觀音院、金剛手院、明王院、四大護院、釋迦院、文殊院,除蓋障院、地藏院、虛空藏院、蘇悉地院、護世天院等。
現圖胎藏界曼荼羅卻與之不同,惠果阿阇梨依據《大日經》具緣品:“次往第二院,東方初門中,畫釋迦牟尼”偈文,于遍知院與文殊院間,增設釋迦院。與之相應,西方虛空藏院亦開出蘇悉地院,故中台而外,上下(東西)各為四重,左右(南北)各為三重。而十三大院亦省去四大護院,而為十二大院。
現圖胎藏界曼荼羅中,中台八葉院九尊,遍知院七尊,釋迦院三十九尊,持明院五尊,虛空藏院二十八尊,金剛手院三十三尊,除蓋障院九尊,觀音院主三十七尊,地藏院九尊,文殊院二十五尊,蘇悉地院八尊,外金剛部院二百零五尊,合計四百一十四尊。
金剛界曼荼羅
金剛界曼荼羅,依不空阿阇梨所譯《金剛頂經》等而圖繪出,為《金剛頂經》中九種曼荼羅之合集,亦稱金剛界九會曼荼羅。與胎藏界曼荼羅相對應,金剛界曼荼羅亦名為:智曼荼羅、果曼荼羅、西曼荼羅。
金剛界一印會大日如來
《金剛頂經》雲:所有遍滿一切虛空界,一切如來身口心金剛界,以一切如來加持,悉入于薩埵金剛,則一切如來,于一切義成就菩薩摩诃薩,以金剛名,号金剛界。
金剛界-理趣會
所謂“金剛”,即以金剛喻始覺修生之法身如來大智,能催破煩惱業苦三道,證得自心本不生之真理。金剛喻者,即喻如來一切智智、法界體性等五智。界者、體性之義。五智金剛,為堅固不動之體性,故名“金剛界”。
原梵本《金剛頂經》有十八會、十萬頌之多。不空阿阇梨所譯《金剛頂經》僅為梵本《金剛頂經》中初會之第一品,其餘諸會解題見于其所譯之《金剛頂瑜伽十八會指歸》。至宋,施護、法賢諸師等再将梵本《金剛頂經》十八會中之初會、六會、十五會譯出。
金剛界-四印會
故現圖金剛界九會曼荼羅并不是梵本《金剛頂經》十八會中之九會,而為初會《金剛界品》中所說之六種曼荼羅,即金剛界大曼茶羅、陀羅尼曼荼羅、微細金剛曼荼羅、一切如來廣大供養羯磨曼荼羅、四印曼荼羅、一印曼荼羅。此六種曼荼羅,加之依第六會所譯《理趣經》之理趣曼荼羅,再加《金剛頂經》初會中降三世大品之曼荼羅儀則、秘密曼荼羅等二種,而合為現圖金剛界九會曼荼羅。此種組合,印度所無。而現存善無畏三藏所傳金剛界曼荼羅之《五部心觀》古本(藏日本滋賀園城寺),亦僅圖繪前六種曼荼羅。又惠果阿阇梨為弟子拼布金剛界大曼荼羅尊位時,曾言:若使我今所置尊位與法相應者,天忽降雨。咒誓畢而雨滂沱。由此可知現圖金剛界曼荼羅其始作者亦為傳承兩部密法之惠果阿阇梨。
金剛界-成身會
現圖金剛界曼荼羅以成身會為中心,即初會《金剛界》品中之金剛界大曼荼羅,其開示行者五相成身及三密觀行而成佛之相,是以下諸會之總體根本,故亦名根本會。現圖金剛界曼荼羅之九會依次為:成身會、三昧耶會、微細會、供養會、四印會、一印會、理趣會、降三世會、降三世三昧耶會。此順序為自果向因之下轉門,謂諸佛垂迹,教化衆生;反之則是自因向果之上轉門,即衆生依法修行乃至成佛。
金剛界八十一尊曼荼羅圖
現圖金剛界曼荼羅中,成身會一千零六十一尊,三昧耶會七十三尊,微細會七十三尊、供養會七十三尊,四印會十三尊,一印會一尊,理趣會十七尊,降三世會七十七尊,降三世三昧耶會七十三尊,合計一千四百六十一尊。
鐮倉時代彌勒曼荼羅
雜曼荼羅,為部會曼荼羅及别尊曼荼羅之合稱,為兩界曼荼羅外依某部會密教經典而建立、或以某尊為本尊所圖繪之曼荼羅,并圖繪其部族眷屬等,以彰顯其殊勝果德。依諸尊密類,雜曼荼羅又分為:如來部、佛頂部、諸經部、觀音部、菩薩部、明王部、諸天部等曼荼羅。雜曼荼羅中,如來部有釋迦曼荼羅、阿彌陀曼荼羅等;佛頂部有尊勝曼荼羅、攝一切佛頂曼荼羅等;諸經部有法華經曼荼羅、仁王經曼荼羅等;觀音部有如意輪曼荼羅、千手曼荼羅等;菩薩部有虛空藏曼荼羅、五秘密曼荼羅等;明王部有大元帥曼荼羅、愛染明王曼荼羅等;諸天部有北鬥曼荼羅、焰魔天曼荼羅等。
四、唐密曼荼羅繪制要求、次第步驟及相關法則
繪制唐密曼荼羅有諸多詳細規則,幾乎每部密教經典中都記載有“畫像法”或“畫像品”等專門章節,詳述繪制該部經典曼荼羅要求、次第及法則。除專門章節外,其它章節中也有相關繪制曼荼羅之補充描述,故說每部密教經典亦是如何繪制該部經典曼荼羅之重要指導書。
以下僅依《大日經》等密教經典來略述唐密曼荼羅繪制要求、次第步驟及相關法則。
(一)對畫師要求
繪制曼荼羅首先對畫師要求極為嚴格,信仰等内在要求居于首位,其次是技術方面等外在要求,兩者缺一不可,而畫師其它綜合性素質等要求亦不容忽視。
1.發菩提心
發決定誓願,一向志求一切智智,必當普度法界衆生。此心猶如幢旗,是衆行之導首,猶如種子,為萬德之根本。
2.深具妙慧慈悲
深具般若智慧,能善知通塞判決是非,于曼荼羅一切事業中,動合規矩心無疑滞。同時,慈悲憐愍之心徹于骨髓,諸有所作,皆為建立衆生而作,必使成就無盡法界之樂,度脫無餘衆生界之苦。
3.兼綜衆藝
妙善世間種種伎藝,聲論因論、十八明處六十四能、算數方藥觀相工巧之類,緣曼荼羅所要皆不假于人,則造次施為無阙乏之過。行如是法中,盡與實相不相違背,于一切總持三昧門道品,諸度四辨四攝力無畏等,皆得善巧,則能随意造作秘密曼荼羅。
4.善巧修行般若波羅蜜
即是深修觀察十緣生句,見甚深中道,照不可得空,是事如摩诃般若中廣說,于文字及觀心中,善得通達,離于見著。
5.通達三乘
于大小乘三藏教中,善其文義也,能難能答,堪可匠成三學拔除惡邪。于種種聖言,無不統其精要,若能持是心印,廣開一切法門,更于真言門中,乘三密印至佛三平等地,名為通達三乘。
6.善解真言實義
于種種真言、種種身印、種種本尊,乃至具緣供物等,聲字形色諸相不同,随事分别識其性類,即是通達真言實義。
7.知衆生心
知三部上中下用,種種性類差别,及住瑜伽故,以加持方便,能了知衆生心行。
8.信諸佛菩薩
一切善法以信為首,于此衆緣事相,皆以谛信行之。
9.得法灌頂善解曼荼羅畫
于法中得灌頂已,漸次進修,乃至成就衆德。須解曼荼羅圖像,一一方位相貌,調布衆色缋畫莊嚴,皆應自善其事不看他面。更能于淨菩提心,以慧方便,畫作無盡莊嚴大曼荼羅王。
10.其性調柔離于我執
其性調柔,即是安住傳教威儀住忍辱地,柔和善順而不卒暴,亦不生高慢之心,能慈心下濟誘誨新學,乃至卑小姓等,亦不懷下劣之想嫉妒之心,但一心以法自調,依法而住,如是調柔,即是離于我執。百練純臘以調柔故,随工巧之手無所不為,一切粗礦盡故,随巧慧之手無所不為,故能住忍辱地随緣應物。
11.于真言行善得決定
調于造立曼荼羅種種方便中,心得決定離諸疑網。所謂如是護身、如是結界、如是迎請,如是淨諸供具而以奉獻,以如是真言手印加持,乃至持誦進修以至悉地。
12.究習瑜伽
善修相應法,于三部真言上中下成就等事,一一通達,皆與正理相應,名善修瑜伽。
13.住勇健菩提心
勇健是雄猛無怯弱義,未見真谛時有種種違順境界現前,或可畏形色,或作異聲,或大地震動,或大力毗那野迦留難,須安心不動,無有退屈,依于法教而淨除之,出生入死無怖畏想,彼魔事即不能留礙。及至見心明道時,即于無盡大願得堅固力,乃至毗盧遮那金翅鳥王,俯觀法界大海如視明鏡,奮止觀翅搏天人龍,是乃勇健菩提心。
另,畫師須是三歸五戒八戒之士,繪制期間澡浴齋戒,著潔淨衣,持誦經咒,斷諸談論,心無他想,斷除葷腥酒色等,尤以一念守齋種子心地平正,如毗盧遮那遍一切處平正心地,擇去心中無明父母極細之垢,便能于此中開出萬德之曼荼羅。
(二)對環境要求
繪制曼荼羅時,周圍環境還需:清淨、愉悅、神聖、端嚴。
1.首先當擇治平地
擇取平正端嚴之處,辄便動作施為,剔除諸多不淨,緻無所妨礙,便可充事。
2.依于山川意樂勝地
“山林多華果,悅意諸清泉,諸佛所稱歎,應作圓壇事。或在河流處,鵝雁等莊嚴,彼應作慧解,悲生曼荼羅”。諸勝處中,以山林為上,種種名花甘實,兼有清淨泉池情所愛悅之處,為佛所稱歎,可作曼荼羅事業。若無名山可依,即泉水河流常無斷絕,妙音好鳥翔集遊詠,端嚴清潔遠離嚣煩之處亦可。
3.或依聲聞緣覺遊化聖地
諸佛緣覺及聲聞弟子等常住、遊化、得道、涅槃之處,皆是大威德諸天常所護持瞻禮之聖地,猶如般若經所在之處,諸小鬼輩不敢停留,故法驗易成。
4.住于樓閣蘭若清淨居所。
樓閣為重屋上高顯平露處,蕭然幽靜可屏喧煩。蘭若名為意樂處,謂空寂,行者所樂之處。凡清淨端嚴,遠離喧嚣,能為利益之處,皆可于中圖畫曼荼羅。
(三)對時間要求
日有陰晴,月有圓缺,選取良辰吉日開筆,為繪制曼荼羅重要前提。
《大日經》有雲:遇良日晨,定日時分,宿直諸執,皆悉相應。于食前時值吉祥相。
良日晨者,即當用白分月。白分月即入月一日至十五日。其一、三、五、七、十三日皆為吉祥,堪作曼荼羅,而八、十四、十五日為最勝。若小月在白内分者,其月十五日則屬黑分而不堪用,以此約之即得定日。時分者,晝夜三十時,某時吉、某時兇、某時中平,各時皆有像類名号。宿直即二十七宿,天竺無牛宿,故稱二十七宿。宿有上中下,性有剛柔躁靜不同。諸執即日月火水木金土七曜,與羅睺計都合為九執,除羅睺計都二執外,其餘七曜相次直日,性類各具善惡。故均宜選用吉祥時分宿直諸執之日時,其所作諸曼荼羅亦宜相順。
食前時者,初日分如淨心顯現,中日分如發起衆行,後日分如萬德已圓功用漸息。初夜分如自證之地住大涅槃,後夜分如念本誓願起加持力,周則複始巡轉無窮,日體是一而四洲時分各異。今此曼荼羅意,欲開發菩提心日故,取食前時。另,晝夜各有三時,食前可作息災,暮間可作增益,夜可作降伏,入曼荼羅灌頂與息災相應,故雲食前。值吉祥相者,謂其時或地上或空中,而現種種吉祥異相。
此外,其它密教經典中亦相應有該部經典對繪制時間之相關明确要求。
(四)對繪畫材料要求
用什麼材料繪制、在什麼材質上繪制,密教經典中均有明确說明,然不外乎絹氈、顔色、器物、用膠等。綜合記之,即用上好白氈或素絹,即今而論,則用上等優質宣紙亦可,需無有瑕疵,質地純淨無雜。繪制顔色需用上好及精細優質礦物質顔料,并以新器盛之。調和顔色所用膠類需用香膠木膠等植物膠,而不得使用皮膠等動物膠類。
(五)繪制唐密曼荼羅次第步驟
與密教注重繁缛儀軌一樣,繪制曼荼羅亦有相應嚴密儀軌。在諸多密教經典中,均有關于繪制該部經典曼荼羅之次第步驟,雖不盡相同,但大體無差,故綜合如下。
1.淨心觀想
先需滌塵淨慮,運心思惟,觀想大日如來無盡莊嚴身周遍法界,十方三世一切如來,亦複如是,一一無盡莊嚴身周遍法界,從十住地乃至初地諸菩薩,分證莊嚴身,無量無邊滿于法界無有間隙。
2.禮佛誦偈
于佛像尊前,以清淨三業至誠遍禮十方諸佛聖衆,願無障難速成無上菩提,長跪舒手按地,誦偈警發地神七遍,偈曰:
汝天親護者,于諸佛導師;修行殊勝行,淨地波羅蜜。
如破魔軍衆,釋師子救世;我亦降伏魔,我畫漫荼羅。
3.香花供養
以種種香花燈明等供養十方諸佛及地神。以淨菩提心種種功德,回向一切智智印,即是供養自法界中一切諸佛及持地者。以此功德回向,資助成佛因緣,即是供養心法界中一切諸佛及持地者。若用莊嚴此金剛道場,即是以法供養十方世界中一切諸佛。供養已,複應歸命一切如來。
4.誦咒灑淨
念誦降三世真言、不動真言、香水真言等各一百八遍乃至千遍,然後灑淨。
5.核定聖位
禮敬十方諸佛,準定曼荼羅大小方位。諸尊聖位,皆用白檀點記之。香水灑淨後,用白檀塗作圓壇,劑十二指量,最初置中胎藏大日世尊位,其後依經典所述依次定位。
6.持誦真言
次第具諸法則,好自嚴身觀入曼荼羅位,奉請結護等一一周備,誦不動明王或降三世尊,與密印相應,滿一百八遍加持此地。以大日如來身,誦持地真言及作三昧耶印。
7.三昧耶戒
澡浴清淨,著新潔衣赍持供物,詣白檀漫荼羅處,如次第法則具修供養,觀白檀位諸尊,與密印相應持彼真言。手按中胎曼荼羅誦真言一遍,如是一誦一按乃至七遍,餘位亦爾。次三歸忏悔已,身心清淨猶如明珠,發苦提心。以塗香花等,運心供養諸尊,受三世無障礙智戒。
8.運心作觀
用金剛薩埵加持自身,觀自身即是執金剛,以此秘密加持故,諸有所作無能阻壞之者。次當如前運心,為大日如來作禮,然後持誦降三世真言加持淨瓶,加持竟,當置在白檀以此灑之,令彼宿障淨除。又于别器調和香水,以郁金龍腦旃檀等種種妙香,亦以真言加持,名金剛水,即飲少許。
9.次第圖繪
于晝日分,即當規畫界域,以白檀等,草定諸尊形位分段。至日将夕,預備香花燈燭等,皆合素辦。中胎藏三重界域,皆以預為标志,使方隅均等,圖位素定,要令大日之位當五寶心。誠心以殷重運布衆聖尊者,謂圖畫時先住瑜伽觀此曼荼羅大會一一形色相貌威儀性類座位諸印皆悉現前具足明了,然後以殷重心而彩畫之,乃至小大疏密之處亦令均停相稱,如是造衆相均調善分别。
如是次第圖繪,及至四周邊緣,則胎藏界曼荼羅繪牡丹草,金剛界曼荼羅繪寶生草。牡丹華麗富貴,與胎藏界曼荼羅相應,表福德圓滿之義;寶生草蔓延長壽,與金剛界曼荼羅相應,表金剛不壞之義。
(六)繪制唐密曼荼羅相關法則
有謂唐卡曼荼羅依《造像量度經》繪制,法則嚴密,無出右者,實則不然!唐密亦有繪制曼荼羅之經疏度量法則,雖然《造像量度經》晚出,但唐密曼荼羅依諸經疏所載度量法則,亦繪制出大量準确精美之傳世之作。相關繪制唐密曼荼羅經疏量度法則,試舉二例:
《大日經疏》雲:“凡圖畫法,當先建立内心秘密蓮花藏竟,次造第一重伊字三點諸内眷屬,次造第二重四菩薩等諸大眷屬,以及第三重一切世天眷屬。又諸界道,中央及第一重當具五色,先以白色為周界竟,次于其外布赤色界,次外又布黃色,次外又布青色,最外次布黑色。其第二重,亦依如上次第布白赤黃三色。第三重周界,但布純白一色,皆極令均調正直,漸次右旋布之,其行道及供養處外緣等,随作一純色界。瞿醯雲,但用白色也。所以先白色從中向外者,明此菩提心五種根力漸次增廣,乃至住于大般涅槃,則遍一切處無所不在故,黑色最居外也,若從淺至深自迹歸本,則世尊俯同六趣為初門眷屬開發淨菩提心,若衆生入此明門超百六十心時,則已出過世間上菩薩位,故第三曼荼羅,唯以白色為界也。
第二曼荼羅,于白之上更加赤色黃色者,赤是勤勇菩提心中進修萬行,黃是如來念處萬德開敷,爾時即入重玄門居寂光土,乃至近居補處猶故不識一人,故于第二重,但以三色為界也。第一重曼荼羅,于三色之上更加青色黑色者,青是大空三昧,所謂如來身口意密無盡加持故,作大虛空色,黑謂如來壽量常住之身,如是妙身畢竟無像,故作深玄色,此二句是如來秘藏,非普為一切衆生,故名眷屬也。又入此深玄色者,即是如來自證中胎花藏,爾時見五智色,皆同一法界色,何有淺深之殊,而諸衆生,有漸入者有超升者有頓入者,然其所趣畢竟同歸,故雲一切内深玄也”。
《撰定事業灌頂具足支分》雲:“其正四方十字界道,右旋相對絣定,次當入中先定中胎外界,亦如前旋轉絣作四方相,其八方相已定更不複作。次定第一重外界,亦同中胎法則,其廣狹量皆當展轉相半,假令中胎藏縱廣八尺,第一重當廣四尺,第二重當廣二尺,第三重當廣一尺,若恐大小相懸不相稱者稍以意均調之,于理無失”。“方等有四門者謂重重院皆設四門,使中正均等。凡諸方開門皆随彼方隅廣狹準為九分,取中一分為門,其餘八分則于門之左右各得四分,所出入門稍令闊作,自餘諸門以白色末作畫閉之”。
“曼荼羅夾門皆豎幢旗以為标志謂之門,二标相距尺量,令與中胎正等。上置橫括其廣亦然,幢竿上皆置偃月,月下置旗幟像,取缯帛裁令正方,可隅角破之以為兩幟,各附幢竿之外,上銳下垂也。四維際亦置幢竿偃月,其标幟兩向置之,于大勤勇門偃月上各置如意寶,金剛手門偃月上各置拔折羅,蓮華手門偃月上各置商佉,其四維上皆置寶也。夾門廂衛處如亞字形,而于中間通道,每于曲際皆置金剛撅,撅首如一股拔折羅,其下铦銳,一廂六撅兩邊總十二撅,四門并四角,總五十二枚,三重例爾。”
繪制唐密曼荼羅相關量度法則,密典詳載,不勝枚舉。其它如諸尊身量、膚色、手印、法器等,經疏論說中亦有大量詳細法則規定,亦恕不例出。
由上述引文可知,繪制唐密曼荼羅,其量度法則毫不遜色于唐卡曼荼羅,故無需自感形穢而邯鄲學步,以緻迷失自己。
五、結語
唐密曼荼羅繪畫,源起于印度,創制于大唐,繁盛于東瀛,體系龐大,品類繁多,為漢傳佛教繪畫藝術之首善重鎮,非他宗繪畫可堪比肩。而真言秘藏經書隐秘之大唐密教,其法脈更藉唐密曼荼羅圖畫形式而枝葉茂盛,蔚然大宗。然坊間相關論述曼荼羅諸圖書,或漢藏不分,交叉紛雜;或以藏為主,唐密微少,良可歎者!故我唐密學子及唐密繪畫同仁,當返視内觀,專心專務,深入研究我唐密奧旨,挖掘、梳理、再現并重振我唐密曼荼羅繪畫,是當務之職分!倘能藉圖畫形式,而佐大唐密教再度弘傳,則更為心底宿願,圓滿惠果阿阇梨所授明示者也!
——真言秘藏經疏隐秘,必假圖畫乃得相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