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雙清澈的眼睛看世界?李吉林老師是我的恩師,新世紀初收我為徒,近20年來對我的真誠關懷與呵護,讓我刻骨銘心,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用一雙清澈的眼睛看世界?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李吉林老師是我的恩師,新世紀初收我為徒,近20年來對我的真誠關懷與呵護,讓我刻骨銘心。
做一個“長大的兒童”
上世紀80年代,李老師是南通市“五朵金花”之一,是最有思想的特級教師,我們一群師範生很崇拜她。在南通師範學校求學的第二年,我們在南通師範學校第二附屬小學聽李老師執教《桂林山水》。李老師一舉手一投足那麼優雅、親切,朗讀聲異常動聽,黑闆上寥寥幾筆就再現了桂林山水的神韻。我被李老師神奇的語言、神奇的朗讀、神奇的畫面“黏”住了。
1992年,我來到剛剛創辦的海門市東洲小學做教導主任。這所學校處于城郊接合部,學生大多數來自農村。當時的課堂呆闆而封閉,為了在南通市小學語文“語言文字訓練”專題研讨會上執教研究課,我苦苦思索課堂如何生動起來,學生如何“活”起來、“動”起來。我想到了李老師的課堂,并認真閱讀《情境教學詳案選》,揣摩李老師創設“情境”的奧秘,在《驚弓之鳥》的教學中嘗試讓兒童的眼、耳、手、口、腦都活動起來,課一下子生動了許多。從此,我開始閱讀李老師的許多著作,李老師關于“活動”“情境”的諸多論述,成了我研究“小學語文教學活動化”的理論根基。
1996年秋天,我第一次近距離見到了李吉林老師,第一次親耳聆聽了李老師的教導。那次我要參加南通市的閱讀課比賽,在一位老師的介紹下,去請李老師輔導。那天,李老師穿着一件漂亮的碎花連衣裙,和我們圍坐在一起,在秋日的陽光下,那麼平和從容。她娓娓地講着怎樣去解讀《我要的是葫蘆》,怎樣通過角色表演進行語言的感悟、體驗,怎樣引導學生在寓言故事中獲得智慧的啟迪。當說到“葫蘆藤上開着雪白的花,過了幾天,花掉了,長出了可愛的小葫蘆”時,李老師聯想到了絲瓜、黃瓜等許多藤蔓植物。她說,這是多好的語言練習的範例啊,可以讓學生說說其他的植物是怎麼開花、結果的。我頓時明白了,什麼叫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看着李老師一走進教材,講話時的表情、語氣、神态,我在已經上了年紀的李吉林老師身上重新認識了童心、童真、童趣以及無窮無盡的生動形象。
2000年9月10日,第十六個教師節,李老師正式收我為徒,我幸福地成為李老師為數不多的校外弟子之一。我可以經常到她身邊,聆聽她的教導。聽她講《揠苗助長》,講《小露珠》的教學,講如何訓練語言與發展兒童智力,講課堂中如何讓兒童充分活動……說得最多、聊得最多的是兒童。
李老師幾乎是手把手教我怎樣用語言去感染兒童,用多樣的活動形式去吸引兒童,用語言、用藝術去啟迪兒童的智慧與美感。我知道了,教學是為兒童展開的,我們的語文教育,不能給兒童帶去壓力、負擔,童年應該是快樂的、燦爛的。教師要做一個長大的兒童,永懷童心、童真、童趣。
教學“要把兒童教聰明了”
李老師一直說,要把兒童教聰明了。怎麼樣才能把兒童教聰明呢?我借鑒李老師的主題大單元情境課程的經驗,帶領教師們開始語文綜合實踐課程的研究。
李老師積極倡導野外教育,把孩子們的學習帶入廣闊的世界。她說:“當兒童走進大自然寬闊的世界時,大自然那無與倫比的美感,連同大自然種種景象所包容的、所顯示的因果關系,都會引起兒童的喜悅、驚歎和思考。”“教育不能切斷源泉,教育必須帶學生到源泉中去。”
偉大的教育家在帶領孩子們去自然之前,心中已經擁有了大自然的美。在李老師的指導下,我帶領學生走進語林,走進生活的灌木林。李老師說,語文教育應以情感為紐帶、活動為根基、生活為源泉、智慧為核心、藝術為視野。我們以此建設了以生活為源泉、活動為根基、綜合為特征、文化為追求的語文綜合活動課程。讓語文教育走進學生真實的生活,打通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壁壘,使生活中優質教育資源與書本知識相融通,感悟母語的生動與偉大。
2003年4月,我獲得江蘇省第四屆新世紀園丁征文大賽一等獎,組委會安排我執教展示課。我選擇了五年級的《望月》,月亮女神的柔美、仁慈,月光的清幽、聖潔、純真與靈動,營造出特有的中國文化意境。如何通過教學讓學生在美的意境中徜徉,獲得豐富的感覺呢?我決定從優美的語言和意境入手,設計教案。當我第一次把教案給李老師指導時,她提出了兩點意見:一是内容前後有重複,不清爽;二是語言挺美的,适合成人,但不适合兒童。
李老師的意見簡短卻擊中要害。用李老師的話說:“老師的語言是作品和學生情感共鳴的橋梁,老師的語言是啟迪兒童智慧的火種。老師的語言不隻對兒童的認知起着調節、支配作用,而且是在傳遞作品情感。這就要求老師自己也帶着真情走進課堂,語言是聲情并茂的。就因為我是個老師,我的情感對于學生來說是一個典範,我要去傳遞情感,要去啟迪智慧。”真正把兒童裝在心裡,不是一句空話。隻有用孩子們喜歡的、能接受的語言,才能在他們的心裡蕩起漣漪。這堂課不斷發酵,我由此提出“文化語文”的教學主張。
李老師說,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的基本特點,這條概括是非常準确的。孩子們借助母語要能讀書,能寫字,能寫文章,能和人交流,這是個工具,孩子們要使用一輩子。語文不僅僅是工具的,還是文化的,具有傳承功能。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又不是相加的,而是融合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統一的,是有機結合的。
“警惕女人的脆弱和碌碌無為”
李老師“警惕女人的脆弱和碌碌無為”的警示,一直提醒着我。我從李老師身上讀到了什麼是生活,什麼是真正的幸福的内涵。
每一次參加情境教育活動,總能聽到李老師講情境教育新的發展,從情境教學到情境教育再到情境課程,領域越來越寬。李老師讀美學,讀腦科學,讀社會學,讀哲學,從沒有停止過閱讀與思考。李老師常常說,小學就是她的大學。
李老師身上洋溢着的優雅與美麗的氣質,是讀書與思考帶來的。我也要培植文化的大樹。2007年我考取了蘇州大學美學碩士研究生。當我把這個好消息告訴李老師時,她笑着說:“好好讀啊!你比我們幸運,趕上了好時代、好機會,好好讀書!”幾個“好好讀”讓我的心裡暖暖的,心兒如風帆,鼓得足足的。以後,每個假日,我都要向李老師彙報自己的學習和工作情況,每一次,都是在李老師的辦公室見到她。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不知道哪一天是李老師的休息日。
2001年,我參加國家級骨幹教師培訓班的學習,李老師來北京給我們作報告。晚上,我陪李老師一起住。李老師見了我的鞋說,以後買鞋不要買帶寬邊的鞋,那樣看上去腳會更大,生活中的自己也要美美的。李老師說我适合穿中式衣服,特意給我買了紫紅色的呢料做了一件,高高的立領,中式的盤扣,沒有量體裁衣卻合身合體。原來李老師還有裁縫的本領。李老師知道我做校長很辛苦,常叮囑我要注意身體,也常囑咐我,校長要做好,語文教育也不能放棄,把學校裡的教師都帶上來。原中央教科所教育實驗研究中心高峽老師曾經問李老師:“祝禧是你的學生,文化語文應該和情境教育之間有很深的淵源。你對祝禧提出的‘文化語文’有什麼看法?”李老師笑着說,她為年輕人喝彩,為他們鼓勁,為他們加油。希望自己的學生超過自己,希望後來者居上,希望有更多比她更優秀的名師。
李老師曾說:“我要在花和月中尋找,尋找童年的眼睛……于是那小河裡的蝌蚪,草叢中明滅的螢火蟲,便有了魅力!一顆純真的童心在胸中激蕩,周圍的一切,竟變得這樣的新奇、美好。”“我常常倚在這神奇的門扇旁,用孩子的眼睛去看啊,揣摩着孩子的心理去想啊!”我希望自己也用這樣的“看”,尋找到那閃爍着聖潔光輝的“童年的眼睛”,并透過一雙雙明亮的眸子發現那個神奇迷人的兒童世界。
李老師給我的遠不止一句話、一堂課、一本書、一件衣……她用對黨和人民教育事業的無限忠誠教會我怎樣去對待自己的事業;她用對教育、對兒童的摯愛,教會我如何譜寫兒童心坎裡的詩;她用教學一線教師的勇氣和魄力,讓我明白如何警惕自己的脆弱和碌碌無為;她用母親般的關愛啟迪我,如何對待比自己年輕的教師,幫助他們成長。
(作者系江蘇南通海門中南國際小學校長)
《中國教育報》2019年08月04日第3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