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桃花源記(陶淵明)
1.劃分下列句子的誦讀節奏。(每句标一處)
(1)武陵人/捕魚為業
(2)忘/路之遠近
2.解釋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詞語。
(1)緣溪行 緣:沿着,順着
(2)漁人甚異之 異:對……感到驚異
(3)落英缤紛 缤紛:繁多的樣子
(4)欲窮其林 窮:盡
(5)仿佛若有光 仿佛:隐隐約約,形容看不真切
(6)屋舍俨然 俨然:整齊的樣子
(7)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屬:類
(8)具答之 具:詳細
(9)不複出焉 焉:兼詞,相當于“于此”,從這裡
(10)遂與外人間隔 與:介詞,跟,同 間隔:隔絕、不通音訊
(11)便扶向路 扶:沿着、順着 向:先前的
(12)詣太守 詣:拜訪
(13)欣然規往 規:打算,計劃
(14)尋病終 尋:随即,不久
(15)問今是何世 何:疑問代詞,相當于“什麼”
3.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土地平曠,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呈現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寬廣的土地,一排排整齊的房舍,還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沼、桑樹、竹林之類。
(2)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複出焉。
他們自己說他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戰亂,領着妻子兒女和鄉鄰們來到這個與人世隔絕的地方,不再出去。
(3)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他們問漁人現在是什麼朝代,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必說魏晉了。
(4)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
村裡人囑咐他說:“這裡的事不值得對外邊的人說啊!”
4.(2019•安順)漁人“一一為具言所聞”,桃源人聽了之後為什麼“皆歎惋”?
桃源外的世界依舊如此動亂、黑暗,桃源外的人不能過上和平安定的生活。
5.作者筆下桃花源人生活的美好表現在哪裡?(用自己的話概括)
①自然環境優美;②社會安定和平;③百姓生活和樂。
6.《桃花源記》反映了作者怎樣的社會理想?請簡要概括。
反映了作者希望沒有壓迫、剝削和戰亂,民風淳樸,人人自由平等,安居樂業的社會理想。
(十一)小石潭記(柳宗元)
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讀節奏。(每句标一處)
(1)潭中魚/可百許頭
(2)其岸勢/犬牙差互
2.解釋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詞語。
(1)水尤清冽 尤:格外
(2)日光下澈 澈:穿透
(3)佁然不動 佁然:靜止不動的樣子
(4)俶爾遠逝 俶爾:忽然
(5)往來翕忽 翕忽:輕快迅疾的樣子
(6)悄怆幽邃 悄怆:凄涼 邃:深(7)乃記之而去 乃:于是,就
3.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青蔥的樹,翠綠的藤蔓,蒙蓋纏繞,搖曳牽連,參差不齊,随風飄拂。
(2)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
潭中的魚大約有一百來條,都好像在空中遊動,沒有什麼依傍的。
(3)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陽光照到水底,魚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頭上。
(4)潭西南而望,鬥折蛇行,明滅可見。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溪水)像北鬥星那樣曲折,像蛇那樣蜿蜒前行,時隐時現。
4.文章第四段寫出了小石潭怎樣的氛圍?表現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寫出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氛圍,表現了作者孤獨憂傷(痛苦)的心情。
5.作者在文中的感情前後不同,請概述作者感情的變化及其原因。
作者情感由“樂”變“凄”,作者遭貶失意來到山水中尋求解脫,發現小石潭,看到水中景物感到高興,但看到小石潭周圍凄清的環境,又勾起自己谪居生活孤寂悲涼的心情。
(十二)北冥有魚(《莊子》)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詞語。
(1)怒而飛 怒:振奮,這裡指用力鼓動翅膀
(2)志怪者也 志:記載
(3)抟扶搖而上者九萬裡 抟:盤旋飛翔 扶搖:旋風
(4)去以六月息 息:氣息,這裡指風
(5)亦若是則已矣 是:這樣
(6)鵬之徙于南冥也 于:到
2.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
當它用力鼓動翅膀飛的時候,那展開的雙翅就像懸挂在天空的雲。
(2)抟扶搖而上者九萬裡,去以六月息者也。
乘着旋風盤旋飛至九萬裡的高空,憑借着六月的大風離開。
(3)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
天色湛藍,是它真正的顔色嗎?還是因為天空高遠而看不到盡頭呢?
3.賞析“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裡,抟扶搖而上者九萬裡,去以六月息者也”。
此句運用豐富的想象,奇特的誇張,描寫了鲲鵬振翅拍水,盤旋飛向九萬裡高空的形象,這一形象能激發人的豪情壯志,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擊”“抟”等字傳神、生動,讓人産生豐富的想象和聯想。
(十三)雖有嘉肴(《禮記》)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詞語。
(1)雖有至道 至道:最好的道理
(2)然後能自反也 自反:自我反思
(3)雖有嘉肴 雖:連詞,即使
(4)其此之謂乎 之:賓語前置的标志,無實義
2.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
所以,學習之後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後才知道自己的困惑。
(2)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後就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困惑的不足,然後才能勉勵自己。
(3)故曰:教學相長也。
所以說教與學是互相推動、互相促進的。
3.文章以“弗食嘉肴”開篇,有什麼作用?
以“嘉肴”喻“至道”,以“弗食嘉肴”來類比“弗學至道”不知其善的道理,引出下文對教與學關系的論述。運用類比推理,以生活中常見的事物作比,生動形象地引出論述的問題,進而論證論點,使文章通俗易懂,容易被人接受。
(十四)馬說(韓愈)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詞語。
(1)骈死于槽枥之間 骈:本義為兩馬并駕,引申為并列
(2)食之不能盡其材 材:才能、才幹
(3)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通:通曉
(4)執策而臨之 臨:面對
2.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間,不以千裡稱也。
也隻能在奴仆的手下受到屈辱,(和普通馬)一同死在馬槽裡,不以千裡馬而著稱。
(2)食馬者不知其能千裡而食也。
喂馬的人不懂得要根據它日行千裡的本領來喂養它。
(3)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唉!真的沒有千裡馬嗎?大概是他們真不識得千裡馬啊!
3.(2019•婁底)結合全文,說說你對成為“千裡馬”的看法。
主觀因素:自己要有真本領,并且要在關鍵的場合大膽把自己的才華展露出來。必要時要學會毛遂自薦。
客觀因素:①要能遇上任人唯賢、任人唯才的好領導;②領導要有伯樂的眼光,要能賞識人才、重用人才;③社會要營造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勞動、尊重創造的良好氛圍,給“千裡馬”式的人才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
(十五)嶽陽樓記(範仲淹)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詞語。
(1)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谪守:因罪貶谪流放,出任外官
(2)越明年 越:到
(3)增其舊制 制:規模
(4)予觀夫巴陵勝狀 勝狀:勝景,美景 勝:美好
(5)橫無際涯 際涯:邊際
(6)朝晖夕陰 晖:日光
(7)此則嶽陽樓之大觀也 大觀:壯麗景象
(8)南極潇湘 極:至、到達
(9)遷客騷人 遷客:被降職到外地的官員 遷:貶谪、降職
(10)連月不開 開:指天氣放晴
(11)日星隐曜 曜:光芒
(12)樯傾楫摧 傾:倒下 摧:折斷
(13)薄暮冥冥 冥冥:昏暗
(14)至若春和景明 景:日光
(15)沙鷗翔集 集:停息
(16)郁郁青青 郁郁:形容草木茂盛
(17)寵辱偕忘 偕:一起
(18)把酒臨風 把:持、執
(19)予嘗求古仁人之心 求:探求
(20)微斯人 微:如果沒有
2.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此則嶽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這就是嶽陽樓的壯麗景象,前人的記述很詳盡了。
(2)覽物之情,得無異乎?看了自然景物而觸發的感情,恐怕會有所不同吧?
(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他們)不因外物和自己處境的變化而喜悲。
(4)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在天下人憂之前先憂,在天下人樂之後才樂。
(5)微斯人,吾誰與歸?如果沒有這種人,我同誰一道呢?
3.本文表現了範仲淹怎樣的精神境界?
圍繞“憂患意識、家國情懷、社會責任感、積極進取、胸襟博大、吃苦在前享樂在後、有遠大政治抱負、奮發有為”等任意一方面回答即可。
4.有人認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偉人的事,與我們普通人無關。對此,你怎麼看?
把國家、民族的利益擺在首位,為祖國的前途、命運而努力,為天下人民的幸福出汗、流血是我們每一個中國人的責任。
(十六)醉翁亭記(歐陽修)
1.解釋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詞。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蔚然:茂盛的樣子
(2)峰回路轉 回:曲折、回環
(3)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 臨:居高面下
(4)若夫日出而林霏開 霏:彌漫的雲氣
(5)雲歸而岩穴暝 暝:昏暗
(6)野芳發而幽香 芳:花
(7)行者休于樹 于:介詞,在
(8)伛偻提攜 伛偻:彎腰曲背,這裡指老人
(9)泉香而酒洌 洌:清
(10)雜然而前陳者 陳:陳列,擺開
(11)宴酣之樂 酣:盡興地喝酒
(12)弈者勝 弈:下棋
(13)觥籌交錯 觥:酒杯 籌:酒籌
(14)蒼顔白發 蒼顔:蒼老的容顔
(15)頹然乎其間者 頹然:倒下的樣子
(16)樹林陰翳 翳:遮蓋
(17)醒能述以文者 以:介詞,用
(18)太守謂誰 謂:為,是
2.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
(2)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欣賞山水的樂趣,領會于心間,寄托在酒上。
(3)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野花開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樹木枝葉繁茂,形成濃密的綠蔭。
(4)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遊人知道跟着太守遊玩的樂趣,卻不知道太守以遊人的快樂為快樂。
3.文中作者到底都在“樂”些什麼呢?請簡要回答。
山水之樂;宴酣之樂;與民同樂。
4.文中作者反複描寫“樂”的場景有什麼作用?請簡要作答。
意在表現作者随遇而安、與民同樂的曠達情懷,同時也是為了表現在作者的治理下政治清明的社會現實。
(十七)湖心亭看雪(張岱)
1.用“/”給下面句子劃分朗誦節奏。(标一處)
湖中人鳥聲/俱絕
2.解釋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詞。
(1)湖中人鳥聲俱絕 俱:全、都
(2)餘拏一小舟 拏:撐(船)
(3)擁毳衣爐火 擁:裹、圍
(4)霧凇沆砀 沆砀:白汽彌漫的樣子
(5)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焉得:哪能
3.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
天與雲與山與水,渾然一體,白茫茫一片。
(2)更有癡似相公者。
還有像您一樣癡的人呢!
4.(2019•雲南)請簡要分析下面句子的表現手法及作用。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使用白描手法,作者用“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等簡練單純的文字,寥寥幾筆,不加渲染烘托地勾勒出一幅素淨淡雅、萬籁無聲的西湖雪景圖,也寫出人景相融的美妙意境。
5.(2019•雲南)文章表現了作者怎樣的生活情趣?結合内容簡要分析。
作者在天寒地凍、人鳥聲俱絕的情況下仍獨自前往湖心亭看雪,表現出他癡迷山水、不随流俗的生活情趣。
(十八)魚我所欲也(《孟子》)
1.給文中畫線句子斷句。(标三處)
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2.解釋下面加着重号的詞。
(1)所惡有甚于死者 惡:讨厭,憎恨
(2)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禍患,災難
(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如使:假如,假使
(4)賢者能勿喪耳 喪:喪失
(5)蹴爾而與之 蹴:踩踏
(6)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停止
(7)此之謂失其本心 本心:本性。這裡指人的羞惡之心
(8)萬鐘于我何加焉 焉:句末語氣詞
3.将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不僅賢人有這種心,人人都有,不過賢人能夠不喪失(它)罷了。
(2)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
先前為了“禮義”,甯願死也不接受施舍,現在(有人)為了所認識的窮困的人感激自己卻接受了。
4.“此之謂失其本心”中的“此”指代什麼?
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或: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如用自己的話答出這個意思也可。)
(十九)送東陽馬生序(宋濂)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詞語。
(1)無從緻書以觀 緻:得到
(2)每假借于藏書之家 假借:借
(3)弗之怠 怠:懈怠,放松
(4)不敢稍逾約 逾:超過
(5)以是人多以書假餘 以是:因此
(6)餘因得遍觀群書 因:于是,就
(7)嘗趨百裡外 嘗:曾經 趨:快步走
(8)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 叩問:請教
(9)門人弟子填其室 填:擠滿
(10)未嘗稍降辭色 辭色:言辭和臉色
(11)援疑質理 援:引、提出 質:詢問
(12)或遇其叱咄 叱咄:訓斥,呵責
(13)不敢出一言以複 複:回答,答複。這裡是辯解的意思
(14)俟其欣悅 俟:等待
(15)媵人持湯沃灌 沃:澆
(16)烨然若神人 烨然:光彩照人的樣子
(17)預君子之列 預:參與
(18)綴公卿之後 綴:跟随
(19)父母歲有裘葛之遺 遺:給予,贈送
(20)無凍餒之患矣 餒:饑餓
(21)假諸人而後見也 諸:相當于“之于”
(22)流輩甚稱其賢 流輩:同輩
(23)生以鄉人子谒餘 谒:拜見
(24)诋我誇際遇之盛 诋:诋毀,毀謗
2.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嘗趨百裡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曾經快步走到百裡以外,拿着經書向同鄉有道德有學問的前輩請教。
(2)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因為内心有值得快樂的事,不覺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3)诋我誇際遇之盛而驕鄉人者,豈知予者哉?诋毀我誇耀自己的際遇好(指得到皇帝的賞識重用)而在同鄉面前表示驕傲,是不理解我啊!
3.作者為什麼要寫同舍生豪華的生活?
用“同舍生”衣着華麗的生活與自己節衣縮食的艱苦生活作對比,從而表現作者專心緻志,以苦為樂的學習态度。
4.(2019•武威)本文作者是怎樣勸學的?
作者現身說法,首先生動而具體地描述了自己借書求師之難,饑寒奔走之苦,之後與太學生優越的條件加以對比,明确告訴馬生,學業是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觀是否努力,不在條件的優劣和天資的高下。
(二十)曹刿論戰(《左傳》)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詞語。
(1)齊師伐我 師:軍隊
(2)又何間焉 間:參與
(3)乃入見 乃:于是,就
(4)衣食所安,弗敢專也 安:指安身 專:獨自享有
(5)小惠未遍 遍:遍及、普遍
(6)必以信 信:實情
(7)小信未孚 孚:使信服
(8)神弗福也 福:賜福,保佑
(9)雖不能察 察:明察
(10)必以情 情:誠,誠實。這裡指誠心
(11)忠之屬也 忠:盡力做好分内的事
(12)戰則請從 從:跟随
(13)戰于長勺 于:介詞,在
(14)齊師敗績 敗績:大敗
(15)公将馳之 馳:驅車追趕
(16)遂逐齊師 遂:于是,就
(17)既克 既:已經
(18)一鼓作氣 作:鼓起
(19)三而竭 竭:窮盡
(20)彼竭我盈 盈:充滿。這裡指士氣正旺盛
(21)難測也 測:推測,估計
(22)懼有伏焉 伏:埋伏
(23)望其旗靡 靡:倒下
2.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當權者目光短淺,不能深謀遠慮。
(2)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次擊鼓能夠鼓起士氣,第二次擊鼓士氣減弱,第三次擊鼓士氣已經窮盡了。
3.請你說說選文中哪些内容體現了“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①戰前準備階段,魯莊公的三答,表明他寄戰勝的希望于身邊的臣子和神,而不是百姓。
②戰鬥中,“公将鼓之”“公将馳之”,充分暴露了魯莊公未察敵情,貿然進軍、不懂軍事。
③戰後,“既克,公問其故”,戰勝了還不知道原因,再次暴露了其“鄙”。
4.曹刿的“遠謀”體現在哪裡?用自己的話從政治和軍事兩方面簡要說說。
①政治方面:戰前三問。說明他明白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戰的先決條件,有遠見。②軍事方面:善于觀察敵情,把握進攻和追擊的時機。(或:适時出擊,适時追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