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新按:
購買保險和索賠不需要填寫書面表格,申請銀行貸款時使用生物識别……鑒于平安目前所做的一些事情,人們很容易把它當成一家科技公司。在BATJ等以社交媒體或電商為專長的互聯網公司進軍金融業之際,平安正反其道而行之。
2019年,平安首席執行官馬明哲在元旦緻辭中特意提到了平安一個不小的變動:集團的品牌标識突出了“金融 科技”,更加清晰地定義了平安的核心主業。
盡管目前金融科技業務的收入占其總營收的比重還比較小,但增長非常迅速。未來數年,科技輸出有望為平安帶來新的利潤增長點。轉型“金融 科技”,平安是怎麼做的?
本文為案例集《科技賦能金融II——中國數字金融的最佳實踐》中《金融壹賬通: 授人以魚也授人以漁》的簡版。
作者:葉琬
金融科技最好的時代已經來了。
最近幾年我們看到,傳統銀行和金融科技巨頭牽手,也看到多家傳統金融機構發力金融科技,成立自己的金融科技子公司。
而中國平安集團顯然是其中對金融科技最執着的一家。過去30年,首席執行官馬明哲已經把平安打造為全球市值最高的保險公司,但他顯然看得更長遠,其給平安确定的下一個目标亦在所有人意料之内——科技和生态。而在2019年新年鐘聲敲響之前,馬明哲在元旦緻辭中特意提到了平安一個不小的變動。“我們更新了集團的品牌标識,将‘金融 科技’更加清晰地定義為平安的核心主業”,馬明哲說。
圖1 平安新舊LOGO對比
成立于2015年的金融壹賬通,則是平安集團旗下唯一對外提供金融科技服務的公司。“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這一次,金融壹賬通會給平安帶來什麼驚喜?
前世今生:一場預謀已久的布局
中國平安的金融科技戰略意圖始于2013年,馬明哲在當年提出了“科技引領金融”的戰略。
而在2016年元旦,馬明哲在内部新年緻辭中,宣布平安進入3.0時代,關鍵詞是“開放”。從保險公司發展成為綜合金融集團的1.0時代,到将地面綜合金融服務與互聯網金融平台深度耦合的2.0時代,再到“不再局限于内部的綜合金融,而是将‘互聯網 金融’的發展模式向全行業開放”的3.0時代。平安把“科技”、“金融”作為兩大驅動器,以“互聯網 金融”的模式向全行業開放。而其中最大的轉變是,從内生式發展,往外延賦能的服務平台轉變。
此時正值金融科技在中國快速發展,說到金融科技(FinTech),這一定是近年來金融業最熱的詞彙之一了。具體而言,是指金融和技術的有機融合,運用包括區塊鍊、人工智能、物聯網、雲計算等在内的新興技術為金融行業服務,提供創新性金融解決方案。随着金融科技對我國金融改造的深入,傳統金融體系正從封閉走向開放,以平安為代表的部分傳統金融機構和互聯網企業一起站在了金融科技競技場上,以輸出科技能力作為新的轉型方向。
然而,自己家沒有試驗田,誰會相信你可以畝産過萬?隻有耕種過金融試驗田,才能更好摸到轉型的痛點,才能找到科技助力金融的落腳點。因此,與螞蟻金服、騰訊、京東等互聯網企業相比,平安最大的優勢和價值可能就在于自己有着多年金融業務的積累。
圖2 平安集團最新集團架構 資料來源:金融壹賬通。
作為平安集團旗下唯一對外提供金融科技服務的公司,金融壹賬通顯然是平安實現轉型最重要的一張牌。平安正是打算通過金融壹賬通輸出自己的科技能力,既幫助中小金融機構實現轉型發展,又逐漸把它們聚集在一起,打造一個金融生态圈,讓大家能夠互利互惠。
早在2006年,平安就已着手開發“一賬通”(在平安内部被稱為小壹賬通)項目——這是針對平安集團個人用戶綜合金融的入口與載體。2008年四季度,平安首創“一賬通”成功上線,2009年8月,一賬通網頁版正式上線,成為亞洲首個網上賬戶管理工具。
作為一種創新的網上賬戶管理工具,平安一賬通的出發點是更好地解決賬戶管理的問題,提高理财效率。此時,中國平安的綜合金融戰略是實現“一個客戶,一個賬戶,多個産品,一站式服務”。平安一賬通集中體現了平安集團強大的資源整合能力。
2011年7月,開發了一賬通的深圳平安财富通咨詢有限公司更名為深圳平安金融科技咨詢有限公司。彼時,平安集團的戰略發展願景是“科技引領金融,金融服務生活”,而平安金融科技則肩負三項重要戰略使命:推動一賬通門戶戰略的設計與執行;管理集團統一的客戶忠誠度獎勵計劃---萬裡通,并緻力于将萬裡通打造成為國内領先的通用積分服務平台;作為互聯網業務發展的先行者,承擔集團相關創新業務的研究與孵化工作。
平安金融科技是平安集團的創新孵化器,其把傳統金融和互聯網金融、大數據結合之後,孵化出了很多互聯網新公司。陸金所、平安好醫生、壹錢包、萬裡通、平安好房等子公司都是平安金科孵化而來的。而金融壹賬通是平安金科孵化的最後一家公司。
時間來到2015年,此時平安集團已手握16張金融牌照,每張金融牌照都相應地積累了多年的業務運營經驗和能力。而且,平安集團在金融科技的基礎設施投資上累計投資上千億,科技在業内取得領先地位,如果隻是留作自用不免有些浪費,向中小金融機構輸出賦能,可以對業界做出貢獻。正值金融科技也給傳統金融帶來巨大沖擊,盡自己所能解決行業内中小機構的需求與焦慮,這也是平安3.0變革的初衷。
由此,金融壹賬通應運而生。2015年12月,由平安集團旗下的一賬通、前海征信、直銷銀行雲平台服務三大業務整合,金融壹賬通誕生,專注于為中小金融機構科技賦能。為了支持壹賬通的發展,平安集團也把55項核心金融科技技術放在了金融壹賬通。
此後,金融壹賬通對人工智能、生物識别、區塊鍊、雲計算等核心科技能力不斷進行整合,開發了智能銀行雲、智能保險雲、智能投資雲和開放平台四大産品系列,實現了對金融行業和前中後台職能的全面覆蓋。
圖3 金融壹賬通業務模式 資料來源:金融壹賬通。
科技賦能中小銀行零售轉型
随着商業銀行粗放式擴張時代漸行漸遠,中國銀行業面臨“三十年未有之變局”,來到了重新“尋路”的曆史轉折點。
馬雲曾說:“如果銀行不改變,我們就改變銀行。”我們将時鐘撥回2016年,彼時資金荒、資産荒、強監管三期疊加,不良壓頂,金融創新焦慮出現;資本、利潤約束凸顯,而MPA考核更是另一個标志性事件。這些都令得商業銀行傳統的規模增長模式難以為繼。向輕型化銀行轉型成為主題,招行、中信、興業等都明确提出了輕資本、輕資産的“輕銀行”戰略。
但對前期陷于同質化競争的中小銀行來說,普遍陷入了轉型的焦慮與迷茫。由于自身在科技、人才、系統等方面存在短闆,輕型化轉型之路走得跌跌撞撞。就在此時,金融科技逐漸進入中小銀行們的視線,通過重塑銀行業務形态和服務模式,日益成為銀行解決痛點和轉型發展的關鍵要素。
在此過程中,資金和技術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對于中小銀行來說,一下子拿出幾億來進行技術改造,是不現實的。而且,中小銀行的人才結構比較單一,比如我們做新的核心系統投入了近80人的隊伍,在開發過程中,一個模塊的建設不僅需要懂技術,還要懂業務,這樣才能通過技術将業務需求呈現出來。”在第二屆中國數字銀行論壇上,自貢銀行行長劉建龍這樣說道。他認為,中小銀行難以在短時間内通過自身努力而勝任數字時代的變革,“如果僅僅依靠中小銀行自身的技術演進,恐怕還要落後兩三年,所以,我們選擇與金融壹賬通合作,借助外部平台既有的金融科技實力快速賦能,更快完成數字化轉型。”
在零售銀行服務方面,壹賬通最主要是幫助中小銀行進行智能化、輕量化、平台化轉型。壹賬通的第一位客戶是位于浙江某市的一家城商行。壹賬通幫助這家城商行搭建了零售業務框架,同時基于數字化趨勢和線上線下結合的零售業态,開發了手機銀行APP。而幫助中小銀行建立手機銀行僅僅是第一步,後續的産品設計、運營、維護等更是重點。因此,壹賬通從平安銀行的零售轉型經驗出發來幫助其獲取産品。此外為了增強銀行客戶粘性,還在APP上加載了很多非金融服務,比如水電煤支付、醫院挂号(與平安好醫生互聯)等等。
随着互聯網金融的滲透,不少中小銀行陸續推出了手機銀行、電商平台、投融資平台、直銷銀行、微信銀行等線上服務渠道。然而,許多線上渠道采用獨立APP的運營模式,在産品種類、推廣模式、客戶定位等方面高度重合,運營效果和客戶體驗不佳,據統計,國内2/3的直銷銀行月活躍客戶不足1000人。
基于上述問題,壹賬通提出了移動銀行解決方案,将直銷銀行、手機銀行和信用卡三者進行有機結合,統一入口,減少資源浪費與不必要的内耗,幫助銀行構建領先的互聯網綜合金融生态平台。其背後的邏輯是,讓各APP的流量形成合力,同時用戶數據結構更加完整,促進系統風控和用戶畫像分析能力的提升。
目前,金融壹賬通對中國所有省份的城商行和農商行都有一定的涉獵,根據與銀行合作維度的深淺,壹賬通将合作方式分為重模式和輕模式:重模式表示與銀行之間有很深的合作,該銀行的互聯網平台以及經營平台都由金融壹賬通來建設;輕模式更側重于賦能,缺人才則輸送人才,缺運營經驗則輸送運營方案,缺産品就提供産品。
圖4 金融壹賬通主要合作成果
(截止2018年第三季度)
資料來源:金融壹賬通。
借助區塊鍊技術,金融壹賬通還推出了“壹企鍊智能供應鍊金融平台”,其中采用了零知識證明技術。這個技術的關鍵在于證明者向驗證者證明并使其相信自己知道或擁有某一消息,但并不向驗證者洩漏任何關于被證明消息的信息,可以應用在銀行交叉驗證客戶信用上。
金融壹賬通首席戰略官費轶明舉了一個例子,假設某企業有一個1000萬的訂單,他先拿500萬去上海的銀行A做質押,再拿700萬到深圳的銀行B做抵押,這實際上是一種重複融資。而銀行間出于數據安全考慮很難做到數據共享,沒有數據共享,怎麼防範重複融資?此時就需要在加密環境下,對加密數據進行驗證。當這個企業拿700萬到銀行做質押,通過交叉驗證,B銀行雖然不知道哪些銀行,分别質押了多少,但是可以知道總共被質押了多少,從而可以判斷是否存在重複融資,有效避免信用風險。
對于如何讓銀行更快上手,金融壹賬通營銷中心東區負責人羅淩的設想是轉變銀行的經營理念,“我們會這樣和銀行講,假如有數千萬級别的預算,以前的老做法可能是花絕大多數預算建系統,隻剩下很少的預算用以向客戶提供一些權益,比如優惠券、營銷活動、客戶經理激勵等。現在反過來,同樣規模的預算範圍,花百萬級預算快速建立系統,用千萬級預算回饋客戶,策劃優質的營銷活動,加大對客戶經理的激勵政策,那将是一個質的變化。并且,金融壹賬通在整個業務落地和營銷過程中,全程參與,協助銀行從系統落地到産品設計,到産品推廣,到風險識别,風險控制,到貸後資産處置等一系列、全流程的經營活動,與銀行共同成長,在銀行業務的利潤增長部分進行業務分潤,我們更多強調的是改善經營模式。”
在競合中走得更遠
不同于國外金融科技企業專注于單個或部分垂直化的領域建設,彼此間少有業務交集,中國的金融科技企業善于通過打造開放的生态圈,深入各種應用場景。比如螞蟻金服生态圈、騰訊生态圈、平安生态圈等,且都提供了橫跨支付、财富管理、P2P、銀行、保險等各領域的綜合金融服務,聚集了大量的客戶流量,且業務還在延伸至其他領域,拓展更加廣闊的市場。
雖然傳統金融仍然貢獻了平安90%的利潤,但平安顯然前所未有地重視科技對業務發展的推動。目前在平安集團,人臉識别技術、聲紋識别技術、預測AI技術、決策AI技術以及區塊鍊技術等已經實現了在上百個場景中的應用,在集團内部如陸金所、平安普惠、平安好醫生等均得到了廣泛應用,并通過金融壹賬通的開放平台對外輸出。
得益于平安三十年來積累的金融從業經驗及深厚的技術儲備,壹賬通足以把技術應用到場景中,針對客戶開發個性化的解決方案。費轶明舉例道,“将圖片識别技術應用到車險定損上,準确度能做到多少,是要建立在金融業務經驗的積累之上的。”在金融科技領域,平安的專利數量領先于競争對手,更重要的是,平安可以将在金融業務上的實踐更好地與新技術落地結合。因此,費轶明認為這正是壹賬通之于螞蟻金服等互聯網系金融科技公司的最大優勢。
随着壹賬通逐漸從幕後走到台前,平安的金融科技戰略進入收獲期。未來數年,對平安來說,科技輸出将帶來新的利潤增長點。
而最讓費轶明看好的,是區塊鍊技術在金融壹賬通的落地生根、發芽開花。在他看來,區塊鍊之于場景是水和植物,壹賬通已經在區塊鍊的場景開發上做了很多嘗試,除去供應鍊金融,在非金融産品上也可以用到,比如環保、醫療等等。“區塊鍊的想象空間非常大,我們需要走得更遠。”費轶明這樣形容。
- End -
圖書推薦
《科技賦能金融II——中國數字金融的最佳實踐》
金融城金融科技創新案例編寫小組 著
中國金融出版社 2019年04月
目錄
摩羯智投: 智能投顧的進化之路
上海華瑞銀行: 智慧金融為小微企業注 “活水”
新網銀行: 數字普惠金融的萬能連接器
度小滿金融: “AI +金融” 的探索之路
金融壹賬通: 授人以魚也授人以漁
宜人貸: 打造金融科技行業的突圍之作
上海銀行: 搭乘直銷銀行 破局異地拓客
通付盾: 讓金融更安全的數字化解決方案
梆梆安全: 傳統金融移動安全的保護者
《科技賦能——中國數字金融的商業實踐》
謝絢麗 主編
北京大學數字金融研究中心課題 著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8年07月
目錄
螞蟻金服的戰略探索:從Fintech到Techfin
陸金所:金融VS互聯網,化幹戈為玉帛?
京東金融:數字金融搶灘農村“藍海”
宜信:從普惠金融到财富管理
點融:科技驅動金融創新
信而富:溫柔走進那漫漫良夜
衆安保險:香港金融科技第一股
同盾科技:數字金融時代的第三方風險管理商
工商銀行:Fintech時代,大象如何起舞?
光大雲繳費:金融普惠中的“現金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