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舊體詩詞,繞不過去的就是格律。
創作時,常會出現合意不合律、合律不合意的現象。于是有不少人抵觸格律,甚至提出不可“以詞害意”的說法。
其實,如果某字合意不合律,換一個字不就行了嗎? 隻是很多人詞彙量不夠,找不到合适的字詞來代替,因此遷怒于格律。
詞彙量夠了,就不會輕易說出“以詞害意”這種話了。
今天,先從一個“近”字說起。
一、近的平聲同義詞
近,屬于去聲【問】韻部,是古詩詞中很常見的字。這個字,最常見的意思是空間或時間距離短,例如:
氣色皇居近,金銀佛寺開。杜甫《龍門》
幸因腐草出,敢近太陽飛。杜甫《螢火》
弱水應無地,陽關已近天。杜甫《送人從軍》
這幾句,都出自杜甫的律詩。近,都是正常處于必須仄聲的位置。
假如我們作詩,需要用到近的意思,但是必須是平聲字,那就要用同義的平聲字代替了。常見的字,例如:鄰、臨等。
例如唐朝姚康《奉陪段相公晚夏登張儀樓》:
近秋宜晚景,極目斷浮埃。
近,在第一個字,平仄均可。所以第一句用平聲字臨、鄰都可以:
臨秋宜晚景;
鄰秋宜晚景;
又如杜甫的“弱水應無地,陽關已近天”,無地,表示地盡頭; 近天,有遠、高的含義,接近天。 弱水、陽關,一條河,一座關,都在天地的盡頭。
原詩為仄起仄收,假如改為平起仄收的話,寫作:
寒波漸無地,古塞已(近)天。
出句,平平仄平仄,對句應該是中仄仄平平。第四個字就不能用近了,需要改為平聲字:
寒波漸無地,古塞已(臨)天。
寒波漸無地,古塞已(鄰)天。
臨、鄰,古今的意義差不多,我們都能想到,有些字,現在古意用得比少一些,例如侵,也有接近的意思。所以也可以寫作:
寒波漸無地,古塞已(侵)天。
近天,有遠(天盡頭)的含義,後面改的三個平聲字,大多是高的含義。不過,在很多語境下,還是可以用這幾個平聲字,代替仄聲字“近”來使用。
二、近的仄聲同義詞
在詩詞創作的時候,詩人未必總是使用常用的字。例如表達近的含義,還有很多仄聲同義字,也可以随時代替“近”來用。
例如李白《題東溪公幽居》:
宅【近】青山同謝朓,門垂碧柳似陶潛。
也可以用接:
宅【接】青山同謝朓,門垂碧柳似陶潛。
又如杜甫 《螢火》:
幸因腐草出,敢【近】太陽飛。
可以改為傍:
幸因腐草出,敢【傍】太陽飛。
杜甫的《不離西閣二首》:
地偏應有瘴,臘【近】已含春。
也可以改用到、至:
地偏應有瘴,臘【到】已含春。
其他的字,帶、壓、倚等等,都有近的含義,例如:
金陵控海浦,渌水【帶】吳京。李白《 入朝曲》
帷宮【壓】水岸,步辇入煙岑。韋嗣立 《奉和九日幸臨渭亭登高應制得深字》
【倚】江楠樹草堂前,故老相傳二百年。杜甫 《楠樹為風雨所拔歎》
三、其他平仄相反的同義字
文字大多有多種含義,不同的含義,往往有不同的同義字。平仄不同的同義字,如果掌握得越多,創作的時候就越發得心應手。
例如追逐的逐,是仄聲字,有相随的意思,代替平聲字“随”:
暗塵随馬去,明月【逐】人來。蘇味道《正月十五夜》
可惜的惜,是仄聲字,有悲的含義,可以代替平聲字悲:
漸【惜】容顔老,無由弟妹來。杜甫《遣愁》·
可疑的疑,是平聲字,除了懷疑,也有似乎的意思,可以代替仄聲字似:
雕弓寫明月,駿馬疑流電。李世民《帝京篇》
隻有的隻,是仄聲字,有還、依然的含義,可以代替平聲字猶:
秋風袅袅吹江漢,【隻】在他鄉何處人。
知道的知,是平聲字,有料的含義,可以代替仄聲字料:
豈【知】千載後,萬事水東流。 耿湋《登樂遊原》
貪圖的貪,平聲字,有将、欲的含義,可以代替仄聲字欲:
主人朝谒早,貪養汝南雞。劉禹錫《鶴歎二首》
結束語
除了律詩,填詞時也會出現合意不合律的現象。
除了換字換詞以外,把句子中的字詞換個順序,把詩中的句子也換個順序,也可以解決不合律的現象。
這就是字法,句法,章法的問題。修為不夠的人,不敢說以詞害意這種話,還是多學多練為好。
@老街味道
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帏,古詩中的這些詞,原來是這個意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