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簽字,諸邪消散。”(꒪ȏ꒪)?
△清·乾隆印章
文字的發明本身是一種符号工具,服務日常生活,也服務于文化思想的延續。中國有56個民族,有自己民族文字的民族隻有不到半數,在我國有許多民族共用着同一種文字為自己的文化做着延續。
說起文字,漢字一定是底蘊最深厚,釋義最全面的那一個。古代的漢字唯一的缺點恐怕就是晦澀聱牙,除非耗費足夠的精力去系統學習,恐怕是很難看懂和使用的。這也就成為了古代百姓文化水平整體普遍偏低的原因之一。
今天要講的就是衆多文字體中一種介于符畫和正統文字之間的——押字。
△ 北宋·趙佶(傳)《寫生翎毛圖卷》局部
押字又稱畫押、花押、花書等。起源在南北朝盛行元代,所以還稱為元押。其作用除了體現主人的巧思奇趣,還有不容易模仿和僞造的特點。
最具有代表性的押字就是北宋流傳下來的《寫生翎毛圖卷》中宋徽宗趙佶的“天下一人”款字,細辨之下别是一番意趣。
正是文人墨客們追求的這番與衆不同,令後來的上至皇帝下至平民争相效仿。就連印章達上百枚的乾隆皇帝都少不了擁有幾枚花押印。
《東觀餘論》:“唐令群臣上奏。任用真草。惟名不得草。後人遂以草名為花押。按:古言署名。即今押也。其謂之押者。見自《魏書》崔元伯尤善行押之事。特盡精巧。”
△清·朱耷 押字《個相如吃》
在衆多影視劇中犯人認罪的最後一步就是在供詞上“畫押”,這裡花押的作用就顯得沒有任何趣味可言。要麼是罪有應得的見證,要麼就是屈打成招的助桀。
一如前文所提到的,花押最實際的作用就是防僞,所以在技術并不發達的時代,供詞在确保其真實有效的最大可能下所能采用的手段就是“花押”。雖然不能完全為證詞保真,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減少證詞被替換變更的可能。
花押除了供詞真僞的佐證,還可以使用在婚書、合同及其他要緊文書上。
讀到這裡,各位看官是否覺得現代人有些“拾先人智慧”呢?
《福惠全書》:“下書本保長花押,以便各認自己筆迹。花押使人不敢假冐,雕刊其各保正。亦按方形置圖記于所統十家長。各給一枚。本十家長親書某字第某保第某甲十家長信記、下書本保正花押其圖記俱要用堅木。”
△明·崇祯帝禦押
中國向來是東亞文化的宗主國,優秀文化的輸出也影響到了遠在重洋之處的日本和朝鮮。
除了禮樂詩書,茶花飲食,押字文化和使用也在其中。日本對印章的使用和中國一樣傳承至今,并且也相繼衍生出了獨有的使用文化。比如上司印章為正,那麼下級的印章就要在職位逐級遞減的過程中将自己的印章進行逐漸傾斜,這代表着對上級的尊敬。當然這種行為個人覺得并不值得提倡。
古代日本花押根據使用者的身份,發展為特有的形态分類,例如:武士樣、公卿樣、禅僧樣等等。
《日本國志》:“又有天正大判、天正菱大判、太閣大判、古大判、大佛大判,其式不一,大概縱在四五寸間,橫在二三寸間,重在四十錢内外,多有花押或模字,或有十兩字,此皆豐臣秀吉所鑄。”
注:大判是一種日本的金币,又稱大判金。
△日本·德川家康 花押
了解完花押的曆史,是否還覺得當代明星們走紅毯時所簽的字是“鬼畫符”呢?其實不然,明星們所簽的花字正是中國傳承了上千年的簽字文化。
圖片來源網絡
#曆史冷知識##國學##曆史趣聊##曆史文化##曆史頭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